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信通院专家谈移动物联网发展挑战与展望
2021-11-19 15:53:09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作者:【
关键词:物联网
 
当前,移动物联网正处于构建综合生态体系的关键阶段,4G/5G/NB-IoT多网协同推进,2G/3G加速退网清频,安全管控助力移动物联网高质量发展,移动物联网步入健康发展新阶段。同时,移动物联网发展面临着2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困难、应用广度与深度仍待提升、数据价值亟待激发等诸多挑战。
  当前,移动物联网正处于构建综合生态体系的关键阶段,4G/5G/NB-IoT多网协同推进,2G/3G加速退网清频,安全管控助力移动物联网高质量发展,移动物联网步入健康发展新阶段。同时,移动物联网发展面临着2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困难、应用广度与深度仍待提升、数据价值亟待激发等诸多挑战。展望未来,移动物联网发展充满机遇,行业应用需求、应用广度和深度、数据价值将取得较大提升。
  移动物联网扬帆起航,开启新征程
  多网协同发展,构建综合生态体系
  移动物联网不同阶段发展重点有所不同。2017年6月,工信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重点面向连接占比约60%的低速率业务场景需求,侧重NB-IoT创新发展。2020年6月,工信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明确以NB-IoT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以Cat1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5G技术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移动物联网开始构建NB-IoT、Cat1和5G协同发展的综合生态体系。
  面向中高速业务需求,RedCap(基于5G NR的中高速物联网)关键技术和标准正在研制中,未来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NB-IoT、Cat1、5G“三驾马车”将新增一员,以全面满足差异化业务需求。
  网络覆盖日益深入,2G/3G退网已具备条件
  移动物联网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5G等新技术共同构建了高速泛在、宽窄结合、覆盖全面、安全高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截至2021年9月,我国4G基站总数达到586万,已实现城镇地区深度覆盖。Cat1与4G基站无缝衔接,凭借4G的良好覆盖可快速实现业务规模部署。NB-IoT基站数超过百万,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NB-IoT网络,实现了全国主要城市、乡镇以上区域覆盖。
  我国5G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 SA商用网络,截至8月底,已累计开通5G基站103.7万座,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城市、97%以上县区和40%以上乡镇。4G、5G、NB-IoT网络建设协同推进,网络覆盖已具备承载2G/3G业务迁移转网的能力,2G/3G退网条件已经成熟,产业各方开始加速推进2G/3G退网清频。
  量质双升,步入健康高速发展阶段
  工信部2020年4月和8月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物联网卡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及《物联网卡安全分类管理实施指导的通知》,加强物联网卡安全管理,推动物联网业务高质量发展。三大运营商落实相关要求清除风险卡,在2020年对连接数的增长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2020年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净增量仅为1.1亿,前三季度仅增长了4300万,且7、8月连接数出现负增长。
  目前看来,加强物联网卡安全管理推动了移动物联网健康高速增长,2020年第四季度,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单季度增长7000万。截至2021年8月,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规模已达13.3亿,比上年末净增1.9亿。移动物联网已经步入高速健康增长阶段。
  移动物联网行稳致远,需过三道激流险滩
  2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仍需过渡期
  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43张2G/3G网络被关闭,为降低网络运营成本,提升频谱资源利用率,2G/3G网络退网的步伐仍在加快。在国内,国家层面积极推动2G/3G清频与退网。2019年10月,工信部指出我国移动通信网络2G/3G退网条件已经逐步成熟。2020年5月,工信部发文引导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
  运营商近几年也一直在积极推动2G/3G退网。中国电信宣布2020年6月起逐步在云南关闭3G网络;中国移动2020年6月明确在年底前停止新增2G物联网业务;中国联通早在2018年就宣布将有序推进2G退频退网,并计划最快在2021年底实现2G全面退网。从效果来看,2G/3G语音业务迁移转网快速推进,我国2G/3G语音用户已从2019年超3亿降至当前低于3000万,约占移动用户总数的1.5%。
  在2G/3G语音用户快速减少的同时,2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仍面临一些挑战。2019年底国内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连接数约为11.5亿,其中2G占比约为42%,承载的连接数近5亿,存量业务基数巨大,2G物联网业务迁转仍需一定的过渡期。2020年我国2G模组出货量仍占据了10%的市场份额,新增的物联网连接中2G仍占了较大比重。
  应用广度和深度仍待提升,规模化应用任重道远
  移动物联网NB-IoT、Cat1、5G技术分别面向低速、中速、高速低时延应用需求,为行业应用提供全场景技术支撑,经过各方积极探索应用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需继续拓展行业融合应用、应用复制推广发展空间,迈过移动物联网应用发展存在的障碍。
  当前NB-IoT已形成水表、电表、烟感、电动车4个千万级应用,白电、路灯、停车、农业、门锁、跟踪等百万级应用,以及垃圾桶、冷链、智慧工厂等若干新兴应用,需继续探索NB-IoT新的应用领域,加速承载2G/3G存量物联网业务,打造优秀案例标杆工程,推动应用向百万级、千万级规模化发展。Cat1从2019年开始迅速发展,在共享经济、公网对讲、新零售、扫码POS、穿戴设备、充电桩等应用场景具有优势,但规模化应用仍然较少,需要将应用场景进行复制推广,带动Cat1应用规模上量。
  5G商用两年来,产业各方积极探索5G应用,在工业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交通、城市管理、文体娱乐等领域形成了一批5G应用样板,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未来实现从“1”到“N”的规模复制跨越,仍面临产业链有待成熟、行业应用标准不统一、新技术与企业业务适配困难等挑战,需产业各方通力协作。
  管道价值较低,挖掘数据价值面临挑战
  2020年,三大运营商物联网总收入为158.89亿元,仅占运营商总营收的约1%,物联网ARPU值仅为1元左右,物联网连接收入占运营商总营收很小部分,运营商亟需以管道为抓手向上下游价值链不断延伸,探寻新的商业模式。
  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及数据量都取得了突破。2020年全球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7.4亿,中国的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占全球总量接近7成。海量设备联网推动我国数据爆发式增长,据IDC预测,中国产生的数据量将从2018年约7.6ZB,增至2025年48.6ZB。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60%的物联网产值将来自于数据的整合分析。
  我国数据资源丰富,海量数据为平台建设及行业应用提供了底层数据支撑,将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但数据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数据在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使用时存在行业壁垒,数据难以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数据非结构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点以及数据安全、数据产权等方面的原因,使数据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所以,尽管上下游企业采集掌握了大量数据,但缺少有效的使用,数据价值有待激发。
  移动物联网发展展望
  虽然移动物联网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是移动物联网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行业应用需求、应用广度和深度、数据价值将取得较大提升。
  多部门协同推动移动物联网发展,行业应用需求提升
  2021年以来,国家部委相继联合印发了《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政策文件,多部委联动促进了移动物联网应用与垂直行业的结合,开放了应用场景,打破了行业之间的壁垒,推动了移动物联网与工业、农业、交通、民生等垂直行业的融合,联动效果将从部委向地方政府延伸,进一步释放行业应用需求。
  移动物联网全面赋能,应用广度和深度提升
  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大应用方向,垂直行业已经打造了一批移动物联网行业应用标杆,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丰富数字生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产业各方已经尝到甜头,将加快垂直行业应用复制推广。
  行业应用更加智能,数据价值提升
  随着产业各方加强合作,以及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融合发展,数据开发和应用逐步开始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数据的有效利用将使应用更加智能,基于数据的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数据的深度应用将成为移动物联网产业生态繁荣的关键。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运营商推动物联网应用创新 为数字..
下一篇工信部:到2023年底,主要城市初..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

《合作通告》

本站因快速发展需要,有共赢合作、战略创投意向的个人或机构,请联系咨询:
(电话)010-69397252、13911442656(v)
(邮箱)503927495@qq.com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