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世界物联网日确定其对世界的价值
2018-03-21 15:38:06 来源:电子发烧友 作者:【
关键词:物联网
 
2017年12月20日,第八届中国物联网产业与智慧城市发展年会在京召开,会上30多家物联网行业组织联合宣布,自2018年起每年8月7日为世界物联网日。设立这样的节日,至少有几方面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强物联网意识,充分认识物联网价值,因为没有物联网,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二是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物联网是一个宏大的生态系统,需要各方面参与共建;三是有利于彰显中国能力与自信,形成物联网聚焦效应。

  2017年12月20日,第八届中国物联网产业与智慧城市发展年会在京召开,会上30多家物联网行业组织联合宣布,自2018年起每年8月7日为世界物联网日。设立这样的节日,至少有几方面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强物联网意识,充分认识物联网价值,因为没有物联网,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二是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物联网是一个宏大的生态系统,需要各方面参与共建;三是有利于彰显中国能力与自信,形成物联网聚焦效应。需要注意的是,当下,互联网与物联网同样歌声嘹亮,一字之差,稍有混淆,就难以奏出信息时代的和谐之音,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尤为重要。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历史地看互联网与物联网

  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初衷是用于军事连接,因其普适性很快就被用于学校、科研机构,共享大型主机的资源。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开始进入商用,其通信、检索、客户服务等巨大潜力被挖掘出来,规模日益壮大。现在看,在统一的TCP/IP协议下,基于计算机连接的网络,可以称之为互联网1.0。

  在1.0时代,互联网的主要节点是计算机,随着万维网超文本协议的诞生,以及图文并茂的友好界面、便捷高效的检索功能的推陈出新,上网人数越来越多,特别是通信技术的加盟,使互联网插上翅膀,飞进移动时代。此时的互联网已经不再以连接计算机为主,而是以人为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就是交互。这是一次重大的变革,连接+交互,意味着互联网进入2.0时代。

  在2.0时代,互联网的主要节点是人。人不但有运动,还有思想,这使整个互联网散发着人的味道。有了思想的互联网开始不安分地颠覆周边的一切,地球刹那间扁平了,一个声音可以面对整个世界,共享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资源,还有一切所见的,包括知识。互联网释放出巨大红利,催生了新巨头如BATJ(分别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一夜间抢占了经济的风口。

  有趣的是,互联网不仅创造了信息消费的神话,比如双十一单日交易过千亿,还毫不留情地揭开了传统经济的积弊,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杠杆居高、成本高企、短板残缺一目了然,并一次性地摆在大众、企业、政府面前。责怪无济于事,迎头改革才有出路。简政放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互联网功不可没。但是,互联网也有自身的弱点,比如挥之不去的信息诈骗,实质上还是信息对称、及时、信用、共享不足,这意味着互联网还须开启新的征程。

  物联网正是在互联网的演进中悄然成长的。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实现了物与物的通信,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的理念。随着通信、传感、计算技术的成熟,物物相连方式更加多样化。人们不仅可以通过RFID装置,还可以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进行物与物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感知+连接+交互的物联网超越于人联网,它赋予物理世界以生命,是一次革命性的质变,其独立性不容置疑。

  从人与人到,这两个阶段有不小的跨越,即从单一的以人为主线的维度,到多元的以物为主线的维度;从相对平静的信息交互,到实时动态的信息交互;从相对有限的交互,到无限多样的交互;从主观偏好的交互,到客观可信的交互,这其中不仅有技术差异,还有理念差异。互联网是相互连接的网络结构,只不过这个网络结构已经发展到物联网这个时点上,使信息多样化、多维化、实时化,而不再平面化,不再局限于人类,结果更持续、更精准、更讲效率。这个阶段的互联网才是可靠、可信、可用的,这也是互联网版本式演进的目标。

  换言之,当下以物联网为特征的网络形态就是互联网的3.0时代。对于物联网来讲,应当接过互联网的接力棒而不是自立门户。既要大谈物联网,又把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航标,并道而行。

  物联网引爆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本质在于数字化,是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高级经济阶段。互联网1.0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产品制造业飞速发展;进入互联网2.0时代,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飞速发展;到了互联网3.0时代,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产业数字经济将飞速发展,可以看出互联网的红利在逐步下沉。物联网纵横交错的网络形态,不仅实现了横向数字扁平化,还实现了垂直数字扁平化,甚至于混合态的扁平化,驱动数字经济向乘数式发展。

  物联网生成巨型产业。物联网产业链至少有:创建大脑的芯片提供商,塑造五官的传感器供应商,实现功能定位的无线模组厂商,掌控神经通路的网络运营商,负责肌体活动的平台服务商,打造心肌能力的系统及软件开发商,以及提供抓手的智能硬件厂商,实施作业的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提供商。随着传感器的微型化、智能化、集成化,NB/5G推动下的大规模连接,以及边缘计算支撑下的实时交互,物联网必将井喷。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3万亿美元,多态叠加下,2030年或可以达到14万亿美元。

  物联网催生新型IT产业。在物联网推动下,软件开始硬化,硬件开始软化。软件服务业的对象不只是人,而更多是物,比如适用于智能制造场景的工业软件。电子产品不再是孤儿,而是可交互的智能产品。系统集成也不会停留在计算机里,而是扩展到人+物+机器的生态系统。同时,物联网产生的实时、可靠、多维、可信、海量的数据,促使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VR/AR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相反,没有物联网的深入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必然泡沫化。

  物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物联网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未来几乎所有的产业、产品、生产、营销都将转向智能化。产品的更新迭代商机无限,比如远传式智能水表替代手抄式传统水表,仅在中国就可以形成万亿级产业。智能工厂使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绿色型转变。智能化还将重构产业格局,催生共享经济,产生介于农业与信息服务业、工业与信息服务业之间的新经济层。

  物联网创造智慧社会。连接产生智慧,深度的社会信息连接就能产生智慧社会。物联网不仅通过感知穿戴设备加强了人与人的连接,而且还可以通过人与物、物与物、机器与机器的万物联接,形成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家庭、智慧养老、信息消费等新社会生态。物联网+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比如智慧路灯、智慧停车等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智慧政务实现办事一趟不用跑,使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展物联网的必要准备

  观念更新。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当前所处的时点。信息化根本上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认识问题。信息化急不得慢不得。早了,时机不成熟,世纪之初的互联网泡沫就是一个教训。晚了,只能跟随,我国每年要进口2500亿美元芯片的被动局面,就是一个例证。当下,物联网连接、传感、交互的瓶颈问题基本解决,应用正当其时,要坚持以应用促创新、以应用促发展的理念。同时也要看到,理想的物联网是与物理世界相一致的网络结构,要学会用生态思维,解决发展难题。

  政策引导。物联网的核心是应用创新,不仅要支持物联网技术创新、标准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生态创新、集成创新,还要支持物联网应用推广,包括设立示范区、示范项目,通过优化招投标政策,大力鼓励应用智能产品,充分释放应用市场,以政府投资激发市场投资。要支持融合发展,物联网不是单一的产业链,而是一个生态系统,不仅要鼓励物联网技术系统对接,还要鼓励物联网企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接,以及鼓励传统行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与物联网企业对接。

  基础夯实。加快建设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物联网时代所面临的百亿级设备连接、毫秒级响应速度以及更低成本,这一切挑战都需要网络架构的支撑。要推动建设支持海量物联网应用的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提升互联网接入能力,统筹4G/5G、WLAN移动宽带网络协调发展,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覆盖深度。加快窄带物联网NB-IOT、Lora、e-MTC基础网络建设,支持可穿戴设备的蜂窝网接入。推动公用设施、电网、水网、交通运输网等智能化改造,加强城乡通信、市政、治安等杆塔、管道设施的共享,提高网络流量疏通能力。

  协同创新。以创新适应物联网最广泛的生态性。重视平台融合创新,比如建设产学研结合的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平台、知识成果转化平台、产品测试平台、产业交流对接平台等。着力突破物联网操作系统、芯片、传感器以及组网、边缘计算、深度学习、大数据管理等关键共性技术。重视标准协同创新,当前物联网正从碎片化、孤岛化应用向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转变,在鼓励企业联合研制标准的同时,更要促进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乃至国际标准市场化、通用化。物联网安全刻不容缓,要重视安全能力创新,善用综合防护技术,比如采用实时的网络监视与预警技术、区块链技术,阻止非授权实体的识别。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48%物联网企业已使用或计划使用数..
下一篇感知中国团队:勇当国际物联网发..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

《合作通告》

本站因快速发展需要,有共赢合作、战略创投意向的个人或机构,请联系咨询:
(电话)010-69397252、13911442656(v)
(邮箱)503927495@qq.com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