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浅析安防容器化技术与开放平台
2022-11-04 17:34:19 来源:安防知识网 作者:【
关键词:安防 容器化 技术 开放平台
 
围绕着智能化的讨论已经从传统的范畴,上升到云与架构上,但无论概念多么花哨,用户关心的并不是新奇的技术,而是好用的解决方案。
  围绕着智能化的讨论已经从传统的范畴,上升到云与架构上,但无论概念多么花哨,用户关心的并不是新奇的技术,而是好用的解决方案。
  容器化
  在安防进入云原生时代后,容器技术作为云原生的代表技术之一,指通过一种虚拟化技术来隔离运行在主机上不同进程,从而达到进程之间、进程和宿主操作系统相互隔离、互不影响的技术。容器化部署有许多优势,如具备资源高效、资源隔离、弹性扩展、环境标准化、简化版本控制、跨平台性等特点,并结合存算分离、分布式部署等云原生特征,将成为云原生数据服务部署的发展趋势。当下,容器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
  在去年的全球安防50强的报告中,a&s便提出黑客和恶意软件通常被认为与安防设备是分开的,但这两者其实已经交织在一起,因为不良黑客已经开始使用更复杂和独特的方法来访问网络、数据和资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安防设备通过物联网连接起来,加密和漏洞测试对于确保安全数据传输至关重要。区块链技术和容器化应用程序因其拥有诸多优势功能而成为业界关注的技术,包括它们增强数据安全性的潜力,因为分散的基础设施可以帮助镜头加密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伪造。
  在实际的运用中,两者在当前并不成熟,与现阶段的安防产业仍无法完全适用。一方面这些新的应用具有许多未知的挑战性,企业缺乏这类技术成熟应用的经验,另一方面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探索需要极大的成本投入,在无法确定明确投入产出的效果时,企业当前都不敢冒险。
  虽然如此,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容器化的应用很可能会改变最终用户的开发、购买和使用安防软件的方式。容器化允许组织从存储在云中的解决方案组合中选择最佳的应用,并在任何支持容器化的设备上运行。随着这种应用的成熟,客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的变化,轻松添加应用,并且不影响其他应用的正常运行下进行软件更新。
  开放平台
  建立开放平台与生态已经成为智能安防现阶段的标记性产物。从2017年开始,业内包括百度、京东、腾讯、科大讯飞等科技大佬均陆续推出了自有的AI开放平台,对外开放面向不同行业用户的基础AI能力,如语音技术、图像技术、文字识别、人脸识别、自然语音处理等。当然,每一家平台的产品和业务模式都有自身的特点。
  目前各家开放平台均开放了API/SDK接口,方便开发人员或用户用最简单的方式即可接入、调用相关AI技术能力与融入平台生态系统。对一些开发者和B端企业用户而言,开放平台更像是一个AI商城,提供算法、产品、数据、解决方案甚至是商业项目等多元化的资源,也让用户获取这些AI产品和服务变得更为简单和方便。
  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研究院院长浦世亮在接受a&s采访时曾表示,AI技术在一个场景中的落地往往需要漫长而专业的开发过程,从数据的收集标注、算法设计、训练、集成到上线往往需要历经数月。而现在通过AI开放平台,可以利用各种自动化的工具,使得AI算法的开发过程,变得非常简易。一个零算法基础的用户,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整个算法的训练及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发展的成熟,通用AI技术的门槛已经降低,AI开放平台的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也意味着其商业模式也将逐步走向成熟,如何在差异化与定制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将成为这个阶段必须直面的难题。
  总结
  以上两种趋势,如果从本质上而言,正是云原生不断演变为安防技术内核趋势的表现。云原生是基于分布部署和统一运管的分布式云,以容器、微服务、 DevOps等技术为基础建立的一套云技术产品体系。云原生应用是面向 “云”而设计的应用,在使用云原生技术后,开发者无需考虑底层的技术 实现,可以充分发挥云平台的弹性和分布式优势,实现快速部署、按需伸缩、不停机交付等。
  2022年,不仅仅是在国内,在国外亦是如此,围绕着智能化的讨论已经从传统的范畴,上升到云与架构上,但无论概念多么花哨,用户关心的并不是新奇的技术,而是好用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六安市新型智慧城市“数”启新未来
下一篇物联网技术如何助力“数字哨兵”..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

《合作通告》

本站因快速发展需要,有共赢合作、战略创投意向的个人或机构,请联系咨询:
(电话)010-69397252、13911442656(v)
(邮箱)503927495@qq.com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