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机制探析
2011-01-04 13:24:54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作者:【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危机信息 信息传播 人际传播机制
 
从信息传播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人际信息传播的复杂理论基础和社会网络基础.研究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模型及其传播机制。基于研究结果,指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危机信息人际传播,其节点状态的变化受到节点间联系强弱和网络结构特征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是实现危机信息传播的关键媒介,其利用程度决定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果,加强危机情景下节点间联系的疏导,可以有效清除噪声,并强化后期传播媒介的正面影响,以实现对危机信息的管理与利用。

  从信息传播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人际信息传播的复杂理论基础和社会网络基础.研究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模型及其传播机制。基于研究结果,指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危机信息人际传播,其节点状态的变化受到节点间联系强弱和网络结构特征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是实现危机信息传播的关键媒介,其利用程度决定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果,加强危机情景下节点间联系的疏导,可以有效清除噪声,并强化后期传播媒介的正面影响,以实现对危机信息的管理与利用。

  21世纪伊始,世界范围内各种危机事件频发,从“非典”事件、南方暴雪到5·12汶川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及最近的伊朗大选“twitter”事件……,各种威胁把人类推到了各种危机事件的最前沿,人类不断受到天灾人祸造成的危机和挑战。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渠道日新月异,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介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体现出超时空、广泛性、高互动性等特点。在近年的危机事件中,几乎每一个危机事件的爆发、传播、深化都与网络媒介息息相关。

  另据CNNIC于2010年1月发表的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手机网民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危机信息的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网络巾,这种网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网络,是南特定危机情景下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各节点间的连接关系决定的。本文从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机理视角出发,运用复杂网络和社会网络相关理论对危机信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人际传播机制进行研究和解释。  

  1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信息传播理论基础  

  危机信息传播的研究源于信息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是在信息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危机信息的人际传播过程是在特定情境下,多种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复杂传播过程。信息传播基础理论的研究始于国外,他们对信息传播过程、结构和效果建立了诸多理论模型或者传播模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促进了人们对信息传播的认识和把控。对其中一些关键模型及研究思想总结如下:  

  在信息传播理论上具有奠基意义的是美国著名政治家Lasswell于1948年提出“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有何效果?”,这个模式是最早的信息传播模式。Lasswell将信息传播过程看成是一个劝服性的过程,具有早期线性传播模式的典型特性,没有揭示人际间信息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Lasswell的“5W模式”。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Shannon和Weaver提出了信息传播的“线性模式”,这是信息传播模式中的一个经典模式,为后来的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了基础,并引导人们从技术角度去研究信息的传播。Shannon和Weaver的“线性传播”模式见图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工程学家Osgood和Schramm认为Shannon和Weaver的传播模式比较适合于机械的传播过程,并不符合实际中的人际传播过程,在实际的人际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送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于1954年提出了“循环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Lasswell以及Shannon和Weaver的线性模式的一些不足,突出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但此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它把传播主体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而且它只能反映点对点传播的特点,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而且该模式没有考虑噪声和传播媒介环境等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不过这个模式揭示了信息人际传播中的最基本形态,还是非常有意义的。Osgood和Schramm的“循环模式”。

  1970年,Defleur在Shannon和Weaver线性模式的基础上补充了噪声和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并认为噪声对信息及传播及反馈过程中的任何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提出了“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较全面地解释了信息传播互动的过程。Delfeur的“互动过程模式”。

  从上述的几种信息传播模型及其发展过程来看,信息在人际传播问传播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具备基本的信息传播要素,并受环境和媒介等素的影响,比较符合本文研究主题的实际情景的传播模型是Delfeur“互动过程模式”,这将作为本文研究立论的基础之一。

  2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复杂网络理论基础

  人际信息传播是建立在人际网络的基础上,而人际网络又是一种复杂网络,危机情境下人际问信息传播的内容、速度、效果等与现实社会巾普遍存在的复杂网络直接相关,冈此,需要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来研究其危机信息的传播机制。复杂网络的研究是复杂性理论研究的一部分,复杂网络借助于图论和统计物理的一些方法,可以用来捕捉并描述系统的演化机制、演化规律和整体行为。复杂网络一般分为3类: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小世界网络。  

  2.1“六度分隔”理论

  六度分隔理论源于1929年匈牙利作家卡林西(Frigyes Karinthy)在其短篇小说《链》巾提…“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假说;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米尔格兰(Stanley Milgram)进行了大量有趣的实验,使“六度分隔”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实验要求参与者把一封信传给他们熟悉的人之一,使这封信最后传到指定的人,借此来探明熟人网络巾路径长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平均传过人数仅为6人。“六度分隔”理论的实验说明“弱关系”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它为解释“小世界”现象提供了实践基础。

  2.2小世界现象

  199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沃茨(Watts)和斯特罗加茨(Strogatz)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描述了“小世界”现象(SmallWoAdPhenomenon)并提…了“小世界”网络模型(WS模型),用以描述从完全规则网络到完全随机网络的转变。“小世界”现象源于“六度分割”理论,WS模型则表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并不能很好展现真实网络的性质,现实世界既不是完全规则的也不是完全随机的。WS网络模型同时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大的聚集系数,而规则网络虽具有聚集性,平均最短路径却较大;随机图则正好相反,具有小世界性,但聚集系数却相当小。

  2.3无标度网络

  尽管小世界网络模型能很好地刻_面现实世界的小世界性,但对小世界网络模型的理论分析表明其节点的度分布仍为指数分布形式。此,1999年,美国圣母大学教授巴拉斯(Barabasi)和艾伯特(Albe~)发表文章描述了“无标度网络”(Scale—FreeNetworks),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BA模型。以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包括人际网络在内的许多现实复杂网络均呈现出“无标度网络”的基本特征,其连接度分布服从幂次定律,即多数节点只拥有少数连接,只有少数节点才拥有极大的连接。  

  大量研究表明,与随机网络相比,“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都具有较大的群集系数(ClusteringCoefifcient)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ManFreePath),但在节点度数(NodalDegree)分布方面,“小世界网络”的节点度(节点所连接的边数)分布形态与随机网络相似;“小世界网络”的拓扑结构相对单一,所有节点大约有相同数量的连接,而“无尺度网络”的连接分布极不均匀,网络中大量节点拥有少量的连接,而少量节点却拥有网络的大多数连接;“无尺度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

  目前,“小世界”与“无尺度”现象已经被实证为普遍存在。有研究表明,危机信息传播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小世界”特性,进而引发了人们对危机信息传播丰_卜会网络结构的再探讨。因此,本文可假设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网络结构也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

  3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社会网络理论基础  

  从社会的角度看,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机信息人际传播是社会巾各成员实现危机信息交流的渠道,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受到社会中成员间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所构成的网络结构的双重影响。  

  3.1弱关系理论  

  1971年,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提了弱关系力量(StrengthofWeakTie)假设,被认为是社会网络研究的一篇重要文献。弱关系力量假设的提H}和经验发现对欧美学界的社会网络分析产生了巨大影响。格兰诺维特所说的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关系,这种关系与传统幸十会学分析巾所使用的表示人们属性和类别特征的抽象关系(如变量关系、阶级阶层关系)不同。

  他首次提m了“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认为强弱关系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下如危机信息人际传播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弱连接比较容易在不同的体问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如突发事件信息,使得网络巾的成员能够增加修正原先观点并澄清谣言等的机会,降低社会结构限制所带来的影响。  

  3.2强关系理论  

  1992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组织学教授克雷克哈德(Kraekhardt)针对格兰诺维特提ff{的“弱关系的力量”的观点提出“强关系的力量(StrengthofStrongTjes)”假设,认为强关系特别适.Hj于不确定性的情境,在需要承担风险或面临危机时,强大系是可以依赖的对象。处于不安全位置的个人极有可能通过建立强关系获得保护,以降低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强关系连接丰十会特征较为相似、具有同质性的人群,成员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形态上较亲密,这些人之问由于来往较为密切,信息交流较为充分,此,信息的重复度(冗余度)也很大,而且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交流双方获取的有效信息量相应的也较少,适合于描述常规环境下信息的沟通与传递。  

  3.3结构洞理论  

  199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伯特(Burr)在《结构洞》一书巾首次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结构洞(StructuralHole)理论,他将结构洞定义为“非冗余联系之间的分割”。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网络巾的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大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巾才会存在。二是社会网络巾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联系或关系巾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而称作“结构洞”。结构洞是人际网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通常情况下,结构洞的建立不是通过“强关系”,而是网络结构巾“弱关系”作的结果。

  在具有结构洞的网络中,占据巾心位置的个体可以获得更多、更新的非重复信息,并且具有“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两大优势。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1982)认为,无论是强大系还是弱关系,芙系人本身的社会地位都是决定关系所能摄取的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变量。显然,关系的作用最终是由关系人的能力与意愿的合力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弱_炎系具有信息传递的优势,而强关系则适于传递情感、信任和影响力。社会网络巾的结构洞现象见图5。

  过上述强弱关系和结构洞理论的分析,并考虑危机情境下危机信息在人际问传播的特征,可以得危机信息人际问的传播主要是基于一种弱关系的成员问的连接,南于强关系和好友的存在,也存在结构洞现象,危机信息的人际间传播具有高度的聚集性和网络连通性。因此,本义假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危机信息人际传播也具有人际网络的特,网络具有结构洞现象,网络节点间连接主要是基于一种弱关系连接。  

  4移动互联网媒介环境对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平台和互联网平行相结合的产物,以互联网网络属性为核心,融合了移动网同有属性一移动性、可确定位置、业务可测量、终端个性化等(汗卫国,2008年)。汗卫国在《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巾把移动互联网业务划分为传统封闭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和新兴开放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前者包括移动梦网、WAP站点等,后者是移动网与Web2.0的融合,主要包括智能标签、视频分享与视频合成服务、图片和视频管理服务、实时移动搜索服务、手机综合应用(社区、即时消息、消息管理、博客管理)、手机社交网络(社区、widget)、手机视频直播、手机博客、即时消息(twitter)等。

  李婷2009年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与业务特征研究》一文中指出“,移动互联网具有平台化(网端、终端(Os、巾问件、Widgets、软件平台))、以人为节点的强交互性网络(SNS)、媒体化属性(twitter)、移动终端互联网电视网的深入和业务生长特质5个主要特征。  

  根据上述对移动互联网的定义、业务分类和特征描述的相关研究可以看“,移动互联网由于其在信息传播巾的超时空、广泛性、高互动性等特点,对危机信息人际传播起到了平等化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角色地位,超媒介信息互动和缩小传播网络等方面的作用。  

  5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机制  

  5.1模型抽象  

  由于移动互联网在危机信息人际传播巾特有的传播属性,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危机信息人际传播具有不同的传播角色关系、传播网络结构和传播影响因素。在这里,“节点”可视为信息传播的主体,“边”则表示信息传播的途径或信息传播主体之间的某些特定的联系。“主体”与“联系”共同形成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传播网络,通过“主体”问的相互作_}}j直接影响“主体”的行为;同时,危机情景和移动互联网媒介环境也影响“主体”的态度和认识,并改变其行为模式。此,整个人际信息传播过程是由按一定规则排列的节点网格组成,现实巾的人际社会网络则被抽象成一张具有一定特定的节点网络图,而实际的危机信息人际传播过程则被抽象成基于该网络图的各种活动链。  

  由“六度分隔”“小世界”和“无标度网络”组成的复杂网络理论以及由“弱天系”“强关系”和“结构洞”理论组成的社会网络理论,为危机信息人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人际传播网络理论基础。存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受到新的不确定I素的影响,如媒介主体的大众化、信息传播的高互动性、信息传播网络收缩等等,使得人际网络巾危机信息传播的网络基本结构、节点及其状态变化、节点关系等对危机信息的传播路径、速度、范嗣和效果产生了’新的决定作用。  

  5.2模型假设  

  首先,需要界定一下模型建立的模型基础及假设。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新兴移动互联网环境和德弗勒的基本信息传播的基础上的。  

  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复杂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人际网络的基本特征做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网络具备“小世界”和“无标度”网络特性。  

  假设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网络是一种“结构洞”人际网络且节点关系是弱连接关系。  

  假设3:木研究巾危机信息人际传播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对等的关系。

  5.3模型网络结构及其传播机制分析  

  根据危机信息的人际传播相关网络理论基础的分析和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总结fn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模型机制(见图6)。

  上述危机信息人际传播模型的传播机制特点如下:第一,6个公众代表具备小世界网络特性的人际信息传播网络;第二,信息传播的媒介是移动互联网,并受危机情景的影响;第三,公众问信息传播并不是完全通畅的,如图6中公众A和公众D之间无直接联系,主要是考虑在特定危机情景下信息传播网络可能发生隔断;第四,整个信息传播体系受噪声和传统媒介等的影响。并在信息传播的不同阶段所受影响的重点不同;第五,状态变量(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受演化方程(包含人际问信任度、传播意愿和人际网络联系等素)的影响.以实现信息的传播。  

  6结语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上述传播机制表明:危机信息的人际传播是以复杂网络、社会网络和信息传播基础理论为理论建立的基础,具有复杂性特征,其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者之间关系强弱受移动互联网传播媒介的影响。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危机信息人际传播,节点状态的变化受到节点问联系强弱和网络结构特征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是实现危机信息传播的天键媒介,其利州程度决定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果;加强危机情景下节点问联系的疏导,可以有效清除噪声,并强化后期传统媒介的正面影响,以实现对危机信息的管理和利用。

      

责任编辑:ljy8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杭州育出国内首家赴美上市移动互..
下一篇QQ推新版手机输入法 加剧移动互联..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