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结账不用掏钱,乘公交地铁无需交通卡,网上购物不担心没带U盾,抢“秒杀”不用守着电脑……只要一部手机在身,就可以把银行揣在兜里,带在身边。这曾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熟悉和习惯。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9亿手机用户,到2013年,手机网民将超过PC网民,达到7.21亿。这意味着,手机银行的前方是一片广阔“蓝海”。不少银行就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变化,加快了对移动支付的研发和推广。
手机支付迈入“刷机”时代
其实,手机银行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10年前,就有银行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然而,“第一代”手机支付并未形成气候。
“最早手机银行是在手机中下载一个客户端软件,通过这个软件进行操作,使用也并不方便。”重庆农商行电子银行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的手机银行要受限于网络,可以说只是网上银行手机化。
上月,重庆农商行举行了“NFC SD银联标准手机金融产品”全球首发,整合通讯行业研制的NFC(近距离无限通讯)手机,加载符合银联标准的SWP-SD芯片(单线传输协议),使得手机支付进入到消费直接“刷机”的新时代。
简单地说,就是在商场、超市、电影院等进行日常消费时,只需在非接触式POS机上刷手机直接完成支付,让手机充当起钱包、银行卡的功能。同时,因为技术革新,该产品在远程支付时无需网络支持,真正让手机银行脱离出网上银行的范畴。
挺进移动支付银行各显神通
由手机银行的手机支付功能,加上非接触式小额无密码的近场支付功能,基本就构成了移动支付的整体概念。
目前,移动支付可谓最热门的消费模式之一。因为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为便捷和快速的支付方式将成为首选。这也促使竞争日趋白热化的银行业在移动支付领域开展新一轮激战。
今年以来,包括工行、招行、中行、中信等银行都在手机银行支付功能上下足了工夫,纷纷推出iPhone客户端,在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帮助下,使得手机支付变得更为便捷、强大。以工行手机银行iPhone版为例,可为客户提供18大项、114子项业务功能。
也有不少银行在近场支付方面做文章。近期,浦发银行就将推出与中国移动联手研发的“中国移动·浦发银行借贷合一联名卡”。该产品是一张借贷合一的标准卡,与一张具有小额支付电子现金和信用卡消费功能的手机卡组成。其中,手机卡采用非接触式芯片技术,实现小额消费无需密码的“嘀付”功能。
这样的组合能使得电子现金支付、借记卡理财和信用卡消费功能之间便捷地进行账务转换,全方位解决消费者的多途径、快办理、省时力的需求。
支付新模式安全性大考验
不论是直接“刷机”消费,还是无密“嘀付”,支付模式都遵循着“多快好省”的轨迹在发展。然而,无论怎么改变,支付安全性终归是广大民众最关心的核心。
因此,各大银行在推出支付新模式时也将安全性放在了第一位。如农商行“NFC SD银联标准手机金融产品”就采用了NFC手机支付方式和智能安全存储卡(SD卡)硬件加密技术,实现硬件安全身份认证。同时,支付时无需上网,也从物理上阻断木马攻击、网络病毒,其安全保障系数高。
而各大银行的手机银行支付功能也多采用了双重身份认证、静态密码、电子银行口令卡等多种安全手段,以确保用户的资金与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