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勤:3G及宽带无线领域主题演讲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上午好。下面代表3G以及宽带无线领域向大家汇报一下2012年ICT深度观察。首先,我们也是从全球和国内,包括网络业务和整个业务模式来分析整个成长。2011年仍然迎来高速增长一年,全球移动用户数突破60亿,其中3G整个用户增长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到去年年底3G全球用户已经达到11.5亿,总用户占比接近20%。
从这个图里可以看到在新增2G,3G对比来看,3G用户也是接近达到50%。中国在整个全球3G用户占比中,达到了26%,应该说处于第一位的。
我们国家也是连续3年保持每年新增移动用户超过1个亿,当然目前来看50%以上用户来自于农村,特别是在2011年,应该说3G大发展一年,整个3G用户在去年达到1.28亿。所以,也超过10%,我们说的所谓分界线和分水岭达到13%。从全年累计整个3G新增用户占比来看接近64%。因我们也认为,我们国家现在3G已经步入到一个规模化发展的良性发展阶段。从三家用户运营商分布来看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均匀,其中TD-SCDMA超过5千万,我们从网络利用率,每一户流量来看仍然相对偏低。从整个全球网络部署来看,在去年全球新部署HSPA网络有42,HSPA+网络有50个,从整个演进来看HSPA+成为整个发展重点。因此,从原有HSPA速率从3.6兆,7.2兆也逐渐提升到21兆和42兆很高速率。和3G相对比,LTE在去年,全球部署步伐是加快了,全球整个有52个LTE网络开始商业应用,但是整体规模仍然是比较小的。其中也有3个是TD-LTE网络。在我们国家3G网络也取得很大进展,3G基站数接近80万,中国WCDMA也在56个城市铺设了HSPA+,峰值速率可以达到21M,电信也进行测试,由于终端多种原因,目前应该说还没有在商用推进。除了蜂窝移动通信网络部署,由于缓解整个移动通信数据业务流量压力,全球各大运营商都在积极部署Wi-Fi热点,全球在去年三季度已经达到65.8万个公共热点,特别是各个运营商在积极推动WLAN和移动网络深度融合,提升用户感受,与此同时也在推进全球的一个Wi-Fi漫游。我们国家三大运营商在积极推进3G同时,也在建立3G+Wi-Fi模式,推进高速上网模式,三大运营商在VK也超过300万台。在终端侧整个全球终端已经是持续稳步,达到16.8亿,一半以上是亚洲地区。可以看到传统手机厂家已经受到多方冲击,像诺基亚已经从原来接近40%市场份额,下降到24%。一方面来自于以苹果为首智能手机带来冲击,总体来看,因为仍处于高端,对市场绝对份额冲击力还是比较小。相对而言,像我们国家一些天语,联想,等等一些新兴手机厂家,由于对整个市场迅猛增长,可以看到从原来25%基本上达到43%。所以,他对原来冲击传统手机力度可能更大。
在我们国家随着整个3G的发展,3G手机量也是在逐步提升,去年应该说有2亿台出货,1.74是手机,特别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我们国家3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2G。在3G手机中,实际上各个制式,智能手机占比是不太相同的,但是总体来看,基本上是接近于60%。对于这么一个比较高的智能手机比例,也会对整个移动互联网发展形成一个良性促进。
那么,在业务发展角度来看,确实在去年这种非短信业务数据业务收入,已经实现一个快速增长,比如在第一季度全球能够达到32%左右增长率。那么,全球前五大运营商非短信数据业务ARPU值都有一定提升。因此形成一个对比,我们知道微信业务和移动社区业务,实际上对传统短信业务已经形成很大冲击。所以,从去年第一季度开始,全球人均短信量已经开始下降,OTT类型业务,也就类型运营商网络来开发自己业务这种服务商也越来越多。所以,运营商这种管道化微机也越来越强。在我们国家整个移动业务发展,随着3G的发展,也是蓬勃发展。我国网民规模数已经达到3.56亿,在增值业务整个业务来看,三大运营商都有一个3%-4%相应提升,一些点击业务,去年微博,应用商店,手机视频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快速增长点。而移动手机支付和无线城市也是作为新兴业务,成为整个移动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的一些业务,包括物联网业务新兴增长点。
在业务模式方面,也是大家比较共识,移动互联网对运营商冲击更加显性化。从运营商自身角度一方面开始考虑更好流量经营,优化流量,包括一些分级机制,多种业务类型分级来优化流量降低成本。除此之外,大量拓展一些营销渠道,包括对客户业务和资费差异化,以及采用开放综合平台构建比较好的一个生态系统,运营商也积极介入到业务应用领域应用。频率问题是整个无线移动互联网的基础,随着100多个国家都在发布相关战略,大多数国家都把其作为重要部分,来明确5-10年需求。以美国为例,提出在微带5年,为移动通信再分配300兆频谱,未来10年再分批500兆频谱,其中包括800兆附近一些广电,优质的频谱也逐渐被移动通信所使用。第二,我们介绍一下2011年的热点。实际上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同时促进宽带移动通信整体演进。其中移动支付作为商务类业务也形成一个亮点。首先,移动互联网是引领后PC时代一个强有力推动力,从2010年开始,全球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作为代表智能终端出货量已经超过PC机,从未来发展来看,这个趋势已经远远不可阻挡,人们目前花在移动互联网时间也超过传统互联网。
从未来发展来看,智能手机超过功能手机,以及未来我们宽带无线接入用户规模超过固定宽带,我想都是一个指日可待的趋势。所以,移动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同时也重新定义我们对通信方面需求。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其实在云管端三个环节都呈现出不同发展趋势。在终端侧,移动智能终端从2010年持续以80%速率高速成长,所以到2011年整个智能终端占到移动终端出货量达到21%以上。在操作系统竞争,从2008年以来由来已久,整个格局也在激烈发生变化。从这个图里可以看到,在去年第三季度Android系统整个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达到52%,实际上是坐实整个霸主地位。而苹果IOS从市场率来看下跌25%。
在终端这一侧另一个特点,在2011年出现了很多所谓“云手机”。其实,更多一个理念是强调在云端向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这里像华为,阿里和盛大,纷纷推出“云手机”应用和相应手机。但是,实际上他们真正技术路线是有很大差异,包括华为主要是依托于原来Android原生系统内嵌,以及盛大更加偏向于纯Web路线,但是强调服务和应用是殊途同归的一个目标。
此外,由于终端侧不单单是一个硬件移动终端手机,涵盖了移动通信,终端特性,以及操作系统高速应用。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终端智能手机,在知识产权方面官司应该会越来越多。为抵御相应不利地位,Google,苹果,微软纷纷从其他公司购买专利形成三大阵营壁垒。在智能手机方面知识产权可以看到一方面显现出波及到产业链各个方面,同时涉及诉讼地域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业界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在管道方面,主要还是对于运营商冲击,也就是移动互联网迫害式整个创新,持续,刚才谈到关于米聊微信业务,对短信业务下降已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趋势,像中国移动现在也有很多典型地区下降20%,除此之外关于VoIP业务,致使大的运营商已经明显感觉在话音业务明显下降。所以,移动互联网在媒体和通信创新应用已经比较实质,对通信业务,原来传统业务形成一个巨大冲击。为了积极应对这方面挑战,实际上运营商也采取很多措施,一个是全球来看,各大运营商都是纷纷开放,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自身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和一些营销能力,包括付费等等。所以,对终端侧我想在业务和功能属性方面进一步规范和控制,来增加对整个产业环境的控制能力。
在国内像中国联通也是推出了开放四大能力平台,来实现在产业聚集能力方面的优势。中国移动依托关于美眉平台形成的云,以及飞信作为一个手段,来开放引擎,也是提供一站式服务,来进行推进一些业务应用服务的创新。在云端的趋势,一方面就是移动应用商店,另外一方面是基于应用商店方式。在一个是自营应用商店,是以苹果和Google为主,仍然是作为第一梯队,整个规模和整体成长,应该说是非常突出。可以看到像Android Market的应用商店有50万个,像苹果是60万个,当然随着Android整个产业链提升,应用下载量也应该说在去年是超过了苹果,像phone7应用下载量都在突飞猛进。
第三个应用商店,全球也说了超过160家,第三方应用商店里也有跨平台应用商店其实运营比较好,也是排名到第三。我们国家整个市场,总体加起来是比较好的,但是分开来看30多家应用商店个体力量还是比较分散的,像Android应用也就5万量级,跟我们刚才说第一梯队集团是有相当差距的。当然从目前国内使用来看,接近80%Android应用都还是通过第三方应用来实现下载的。所以,整个国内应用商店还需要进一步壮大。
云端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新型Web方式,也是逐渐引入基于HTML5新型Web平台,技术门槛比较低,比较容易像我们以往网站,很容易进行转换。所以,认为潜在市场和开发者都是非常巨大的。在真正探索新型Web模式的时候,也存在开放模式和封闭模式,封闭模式是以阿里为代表的云端模式进行,整个模式也还在探索之中。
当然,这个模式和我们刚才所说Android也好,iPhone比较来看已经处在第三位,成长也比较好,大家普遍认为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很好方向。
第二个热点是关于移动支付,应该说在业务模式创新值得关注。在2011年全球移动支付整个交易规模已经达到2400亿美元,移动支付可以分成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比较成熟,主要通过网络来进行支付,现在已经看到,像我们手机淘宝网去年一年交易量已经超过100亿,在北美,美国其实他的平台增长也是达到500%以上的增长量。而近场支付,是在一个初创阶段,虽然一些美国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一些业务,在欧洲也是积极推进,采用近场一些支付和标准产业方面进行推进。我们国家有不同技术路线,总体来看也能够有1千万的水平。
在北美互联网公司近场推进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是Square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采用在手机终端附加外接小型设备来形成,也发放了Square卡的模式,只要用户进入商店报出姓名就可以完全支付,这都对信用体系要求非常高的保障。Google也在去年9月份推出Google钱包的品牌,Google靠着自己强大凝聚力,一方面在开放金融机构卡商,也是拉动移动生态系统在终端和芯片层面,为运营商搭建整个网络,也是免费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来提供零售生态系统。所以,构建一个开放式生态系统。在盈利模式上,也是通过广告和支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进。
从国外来看大部分是建立独立公司,合乎和其他公司组建一些合资公司进行推进,特别是运营商和金融界形成一些合作联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总体来看,因为在国外,在模式上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合作和独立运营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标准和产业,那么在网络部署上就能够共用平台和POS机,节省成本。
在我们国家电信运营商,金融界,移动互联网企业都积极布局,希望能够对业务进行掌控。他们优势也不太一样?运营商方面,其实是对卡方面控制,SIM卡,金融企业是在帐户,清算,采用SDK卡,而互联网公司主要是在终端和应用,所以他们所形成这种技术方案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都是希望能够更好的对应用介质进行控制,包括一些密钥来控制核心环节。
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在用支付方面标准,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一方面是3.56作为全球近场支付国际标准,2.45G一方面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另外已经在一些校园行业应用。目前,也在积极推动其标准。在监管方面去年年底最后一天,央行发行第三轮支付牌照,给101家企业都发放相应支付牌照,我们也可以看到三大运营商都成立独立公司,也获得一定支付牌照,总体来看支付宝和其他企业相比较,总体还是定位于渠道通道,整个经营范围是基于银行帐户模式,在其他互联网模式和其他模式上仍然是有限。 LTE整个采用,也是全球和国内产业推进加剧。全球来看,一方面虽然网络规模,52个网络有一个部署,但总体来看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大部分都是在几千个基站水平。用户是700万左右,而且应该说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北美。从业务和终端仍然采用数据卡模式,作为手机只占15%左右的比例。在向规模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瓶颈,一个是在LTE提供语音基础方案不太确定,我们TD-LTE主要推动双卡双待,这几种不同模式具体效果和实施其实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提供移动手机在耗电整个性能方面,实际运营还存在一定差距。大家也认为,可能移动手机只要采用28nm芯片,才能在性能和耗电上达到耗用程度。在美国应该说引领了整个LTE发展,特别是Verizon去年190个城市布设大量基站,也可以看到,有18款终端出现,目前有500多万用户,也是占到全球总用户75%。 LTE整个采用,也是全球和国内产业推进加剧。全球来看,一方面虽然网络规模,52个网络有一个部署,但总体来看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大部分都是在几千个基站水平。用户是700万左右,而且应该说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北美。从业务和终端仍然采用数据卡模式,作为手机只占15%左右的比例。在向规模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瓶颈,一个是在LTE提供语音基础方案不太确定,我们TD-LTE主要推动双卡双待,这几种不同模式具体效果和实施其实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提供移动手机在耗电整个性能方面,实际运营还存在一定差距。大家也认为,可能移动手机只要采用28nm芯片,才能在性能和耗电上达到耗用程度。在美国应该说引领了整个LTE发展,特别是Verizon去年190个城市布设大量基站,也可以看到,有18款终端出现,目前有500多万用户,也是占到全球总用户75%。
随着Verizon带领之下,一些小的其他运营商也加速部署。欧洲一直采用比较稳健态势,去年在频谱的推进方面有所加快,一个是在2.6G方面,应该说现在有11个国家完成频谱规划,在去年也在推进。800兆是一个比较新的动向,去年欧盟要求各个国家在2013年之前要释放800兆数字红利,在一些国家也进行频谱拍卖,800兆部署也在开展。TD-LTE在整个发展从频谱角度来说处于比较优的地位,ITU划分建议中,TDD频谱带宽比例从2-3G的13%提升到4G的43%,其他一些非对称频谱技术在目前来看都不是非常成功,这也为TD-LTE依托LTE整体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很好前景。去年有三个网络已经开展了TD-LTE全球商用,包括沙特Mobily,沙特电信,以及日本软银,特别是沙特Mobily,原来运营WiMAX运营商,从这方面来说从技术上,两个之上,技术和产业上有一个很好的基础方案,同时我们也认为WiMAX大的原有市场和阵营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逐步向TD-LTE进一步演进。TD-LTE和LTE相比属于技术体系,不同点主要在桢结构,同期来开发两个技术和制式。国内整个TD-LTE规模实验,在去年主要集中在规模和实验第一阶段,也是在6个城市建立了1千多个基站,目前来看已经有5个系统厂家,3个系统厂家完成第一阶段测试工作。
所以,无论从系统特别是单模芯片都达到稳定可工作,在整网方面也和LTE相匹配。目前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测试,主要焦点针对TD-LTE双模终端和芯片,同时也做了一些分流和一些祖冲之算法引入,在今年会完成第二阶段,扩大规模实验。
展望未来,在2012年我们国家移动用户会达到接近10亿用户,特别3G用户在今年我们认为会达到2亿规模,差不多20%占有率,特别从新增用户角度来看,今年大年底时候已经达到30%是3G,预计在2013年,全部新增用户将来自于3G用户。全球来看,未来还会有一个明年在4,5亿持续增长空间,预计在2010年份会达到100%。考虑到LTE会克服在语音,在2014年达到快速增长的节点,所以我们预计在2014年LTE新增用户数全球会达到1亿用户。
TD-LTE起点会比LTE晚一点,也会达到接近1.5亿,基本上占据整个市场30%左右。频谱,是移动通信长期发展的一个基础,考虑到未来10年我们一堆通信整个业务量会超过90%以上增长率,所以到2015年其实移动通信整个频谱需求是接近1千兆的,根据现有500兆左右,在2015年如果不分配新频谱,会出现420兆频谱缺口,也希望积极规划未来4-5年频谱。
针对未来新的技术发展,其实4G标准已经确定了,IPO已经开始了,后4G市场技术和展望工作。总体来看,未来无线技术也是多种技术共同发展,针对蜂窝自身,更宽频谱带宽和资源,以及和其他Wi-Fi技术有效业务分流,和多层网络立即部署,一个综合项目来解决按数据业务长期发展。在应用方面,大家已经看到基于HTMLI的Web是一个方向,整个标准也进一步提速。和现有原生应用相比较,虽然有开发成本比较低的优势,在本身能力以及对网络依赖性方面还有劣势,我们预计2014移动终端计算能力,云计算整个配合发展会解除平台能力方面的瓶颈。预计,在2014年之后,Web平台会走向成熟和发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