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跳出移动支付 NFC在2013年迎接春天
2013-01-09 16:49:23 来源:互联网 作者:【
关键词:移动支付
 
2012年是中国NFC移动支付拨云见日的一年。去年8月,僵持了很久的金融移动支付技术标准之争以中国移动的妥协划上句号,13.56MHz NFC标准正式成为国标。

  2012年是中国NFC移动支付拨云见日的一年。去年8月,僵持了很久的金融移动支付技术标准之争以中国移动的妥协划上句号,13.56MHz NFC标准正式成为国标。中国移动紧接着在11月宣布2013年计划销售1,000万部支持NFC功能的TD-SCDMA手机,并与中国银联合作在12个省份启动NFC移动支付服务,在此形势推动下,NFC手机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NFC手机再设计

  要想在手机中增加NFC功能,首先需要一颗NFC控制芯片。目前业界的主要发展方向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单一控制芯片模式,以恩智浦半导体、InsideSecure、博通为代表,另外国内的复旦微电子、华虹也可以提供,但主要是用于标签识别的被动芯片,不能支持移动支付功能;另一种是与WiFi、蓝牙等集成的模式,以博通、德州仪器、联发科技(MTK)等厂商为主要代表,除了博通四合一芯片技术较成熟之外,目前其他厂商大多属于研发测试阶段,并未正式量产供货。

  从设计方案来看,如果能将NFC集成进入多合一芯片中,当然可以降低系统增添NFC功能的难度。但是由于NFC的射频频率为13.56MHz,相较于WiFi、蓝牙、GPS与FM来说,NFC的射频稳定性最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多合一芯片稳定性可能会存在困扰,即便是对于目前正在开发集成方案的几个大厂如博通、德州仪器等都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目前市场上的实际应用还是以单一控制芯片模式为主,其中恩智浦与InsideSecure两家公司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博通目前也有逐步赶上的趋势,国内正在研发的NFC手机产品也有部分在使用复旦微电子的方案。不过,这几家的方案不论如何都必须增添至少数十颗被动组件,例如谷歌Nexus 4手机采用博通NFC单芯片BCM20793,就用到了16颗被动元件。所以手机若是采用这样的方案进行设计,电路改动幅度势必很大,平均设计周期在3~6个月之间。

  为了降低设计难度,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来自台湾地区的OWITEK推出了号称“可以在两周内为客户产品增加NFC功能”的控制器NNS-701。该公司中国区代理商深圳锐健电子副总裁高振华表示:“NNS-701是基于恩智浦半导体的PN544进行二次开发的产品,实际上就是一种功能模块,只是采用了系统级封装(SiP)技术让它外观看来像是一颗IC。它的特点是不需要增添任何额外的被动组件,因此客户在为现有产品增添NFC功能时,仅需连接电源、I2C、IRQ等总计大约16条线,变动幅度与占用面积都是目前最小的。”

  一张可打电话的信用卡

  NFC手机与其说是“一只可以实现金融支付的手机(属性贴近电信业)”,不如说它是“一张可以打电话的信用卡(属性贴近金融业)”来得贴切。用NFC手机进行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是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话题,但却恰恰是最不需要担心的一个问题。

  从产品设计来看,为了满足金融级支付安全要求,NFC手机中的安全芯片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主流的安全芯片实现形式主要有三种:1. 与NFC控制器整合的安全芯片(如恩智浦的PN65N);2. 采用内建安全芯片的Micro SD卡;3. SWP SIM卡,这是以一种新规格的SIM卡做为安全芯片,将卡号与密码存放在SIM卡内,透过卡上的C6接脚与NFC控制器连接。

  为了把控市场的话语权,无论是银行还是运营商都不喜欢第一种直接采用安全芯片的做法,银行界青睐于采用第二种内建安全芯片SD卡的模式,运营商则选择第三种将卡号与密码存放在SWP SIM卡内做为安全芯片,比如中移动就于近期下了SWP SIM卡采购订单。一家NFC手机制造商对笔者表示,由于市场前景尚不明朗,该公司选择了同时兼容以上三种安全芯片形式的手机设计方案。

  从支付操作来看,NFC手机进行移动支付通常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把钱从银行借记卡账户/信用卡账户划拨到手机虚拟账户;第二步,虚拟账户付款。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步和外界无通讯无交易,所以不存在交易风险;在第二个步骤中,金融交易只存在于虚拟账户和外界之间,因此对我们的银行账户不构成任何威胁。并且如果是选择信用卡支付,消费者需要输入两次密码,一次是信用卡密码(这个时候银行默认为存在实际金融消费,钱已经转移进入虚拟账户),一次是移动支付密码(钱从虚拟账户转入商铺账户,完成付款)。

  但实际上,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宣传普及,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还是有很大顾虑的,因此目前商家主要是通过购机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选择NFC手机。例如中国联通近期就在推广一个“0元购机”的活动,消费者只要和中国联通签订一个套餐消费合约,交2,800元人民币押金就可以获得一部包含2,800元话费补贴的NFC手机,如果在一年时间内用NFC手机刷卡消费满指定金额,还可以获得手机押金的全额返还。

  手机制造商深圳市思路国际公司(IVIO)副总经理孙意笑表示:“NFC手机在日本已经很普及了,国内主要推广困难在于商业模式和利益分配。增加NFC功能10美金的成本投入对于一部手机不是个小数字,但是它会带来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至于消费者接受它的动力,我认为一开始是利益引导,最终是多种功能融合带来的便利性。”

  少数人的游戏

  目前无论是银联、地方政府还是POS机设备商都在全国积极推广支持NFC功能的“快闪”POS机,各大银行如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也都对NFC移动支付持积极支持态度。然而,真正可以支持移动支付的NFC手机却很难走向开放式渠道市场,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有了具备NFC功能的手机,并不等于就可以开通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作为一种金融支付手段,必须要与金融机构信息窗口相对接,这其中就带来了金融安全隐患,需要对NFC安全芯片进行安全加密。以招行和HTC的合作为例,HTC采用恩智浦的方案推出了三款内置招行移动支付功能APK的NFC手机,为了实现该功能,恩智浦花了数月时间将招行的安全加密算法写入其NFC安全芯片。这也就意味着,NFC手机要想实现移动支付功能,设备制造厂商至少要与一家银行取得合作,其商业模式主要以银行定制机为主。

  第二,移动支付功能具有排他性,非同一数量级选手难以发声。移动支付商业模式争论的本质焦点其实是:“用户刷了卡,钱到了谁的账户上?”因为这是一只钱景诱人的Cash Cow,支付宝的巨大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银行与银行之间,还是银行与运营商之间,都是一种博弈关系。因此除非银联推出标准加密算法,可以兼容所有银行,不然NFC手机很难实现跨银行平台支付。未来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大型银行+垄断型运营商+规模化手机制造商的强强联合。

  第三,移动支付NFC手机产品生命周期漫长,中小型手机制造商很难耗得起。一款NFC手机要想获得运营商/银行的订单,首先需要到中国银联送检,至少耗时4~5个月时间。并且,目前的商业模式是手机制造商免费提供手机给运营商,运营商免费提供手机给银行,银行采用话费签约的形式免费送给VIP客户,然后从每月话费中抽成返还给手机制造商——从资金投入到收回成本,至少需要3年时间。

  综上所述,NFC移动支付注定不会是一个开放型自由竞争市场,只有少数资金实力雄厚、和金融业搭得上话的一线手机制造商才有机会介入。

  跳出移动支付

  如此看来,二三线手机厂商在NFC手机领域的机会似乎不大。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虽然被炒作得最热,但移动支付只是NFC的诸多应用形式之一。综合而言,NFC技术应用场景可以分为卡片模拟(PICC)、读写器(PCD)和点对点通信(P2P)三大类。其中,卡片模拟功能是让手机能真正模拟成一张非接触智能卡,用以实现电子支付(通常指超市、餐饮等小额现场的支付形式)、公交卡(属于行业类的电子支付)、电子门禁以及电子票务(门禁的特殊应用)等。门禁卡是目前实际使用较多的一个场景。

  读写器功能让手机终端可以识别和读取外部的高频电子标签,典型的应用场景是识读嵌入NFC标签的海报,获取更多商家促销信息。读写器功能如果不涉及安全问题,相当于点对点通信,容易推广;但一旦涉及到安全问题,则应用的门槛被极大地提高。

  点对点通信典型的应用包括电子名片交换、日程表同步、无线组网配对(蓝牙或WiFi)以及一些新型游戏等。例如和蓝牙搭配使用,两部NFC手机之间传输文件只需轻轻一碰,省去密码匹配的繁琐步骤。

  孙意笑正在积极游说二三线手机厂商在目标价位1,500~3,000元的手机中增加NFC功能,他表示:“NFC手机很快就会在中国市场得到普及,但不是作为移动支付工具。我们看好的利基市场包括直销、移动医疗等。以移动医疗为例,未来病人只要刷一下手机就可以将病例信息提交给医生、刷一下手机就可以下载处方、再刷一下手机就可以支付医药费……总而言之,NFC手机应用场景将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潜力市场。”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智能語音軟件或將成為移動互聯網..
下一篇联想乐pad移动办公助力美团网提升..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