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个人数据的流转逐渐成为现代商业模式的关键因子,作为数据流转渠道提供者的移动运营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会。本文探讨了数据背后的市场是如何发展的,以及运营商可以如何运用杠杆、风险控制、规模化和有形化等工具,从个人数据中创造价值。
个人数据是下一代商业模型的根基
20多年前,没有人能想象个人数据能够为自己带来收入。但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劳动力的全球化、资本力量的大举布局和企业家精神日渐被推崇,社会与科技的发展速度被点燃,曾经的不可能在逐渐变为现实——谷歌[微博]、Facebook、Twitter,这些新时代中的领军者们的商业模式无不是基于信息(数据)的共享和消费。它们的模式都以一个信念为前提:如果你可以低成本地创建一个服务,并通过免费模式来建立起足够庞大的用户群,经济价值自然会随之而来。而这价值,主要是通过个人数据货币化的形式来体现。
当你读到这篇文章,你的行为背后已经有庞大的数据生根发芽。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绝大部分行为——不论是查收邮件,购买咖啡,还是开车去工作——无不伴随着不同类型的数据产生,它们描述着我们是谁、我们做过什么,以及我们是怎样使用资源的。现在,你的早咖啡将不仅能给你带来活力,同时它还会“生成”一个蕴含丰富信息的个人数据流,可以记录、跟踪、共享和货币化。
随着嵌入式计算、云计算、流媒体服务交付模型、基于位置的服务和多屏在线访问模式等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它们与移动中心化、共享虚拟化、质量成本控制的需求等的融合,通过个人数据来创造价值的可能性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触手可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意识到这一趋势,正摩拳擦掌,加入到数据货币化的游戏中。
归功于社会对移动性和连接性日益依赖,移动运营商已在这局游戏中占得先机。毕竟,运营商的通信网络是承载消费者数字生活的骨架,同时,它们拥有很高的权限去获取一些敏感的个人数据——如家庭地址、帐单数据、地理位置、电话和短信通讯记录。但不论对运营商还是对其他参与者而言,从个人数据、移动通讯或是其他渠道获取新形态的价值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运营商必须有勇气突破现有的业务框架:从发掘更多的收入模式,到建立起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客户交易模式(包括B2B模式)。而这些无不需要对市场动态更为敏锐的反应。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已经开始与一些适应了市场的新形势和意识到个人数据货币化的日益重要性的移动运营商展开合作。我们对个人数据价值链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
我们发现,个人数据很难保持持续的一贯性,这也造成它们难以构成一个统一的数据整体——但这也并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当数据量在增长时——不论是医疗和社会保险记录还是交易数据——信息碎片都在不断增加。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可访问的:有时是基于必要的监管和保护隐私的目的,有时是因为公司想要保持对客户关系的控制。
虽然数据的未来是由那些我们难以察觉的设备所推动的,但是那些存在于我们左右、可以触摸和感觉得到的事物,才是我们倾注注意力、喜爱与归属感的对象。要想赢得游戏,运营商们就必须张开双臂拥抱它们——我们的家、汽车和多媒体中心——以及制造它们的公司,以期提供更新更多的服务,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