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日前,杭州萧山人老傅和几个朋友,来到某银行北干支行窗口要求办理存折。银行柜台在办理了70多张存折后,觉得老傅有意为难,且影响了银行的正常秩序,决定中止办理。不过,老傅的态度很坚决,坚持要办完500张。说起原因,老傅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我就是为了出一口气!”此前,他去银行转账被要求开户 一怒之下才如此。
传播分析:
该事件目前已被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中国青年网、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羊城晚报、和讯网、中国新闻网和金融界等多家媒体转载。百度搜索标题弹出的结果已有671篇。此外,媒体所用标题对银行的态度采用的关键词多为负面,主要关键词如:“强迫”、“霸王条款”、“无理要求”和“自省”等。而媒体对储户所用关键词更多的体现出此事件中储户的弱势地位、无奈和一种情绪上的发泄,主要关键词如:“怒办”、“出气”和“被逼的”等。因此,该事件已经对该行的声誉风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事件点评:
银行不可为自身利益而牺牲储户利益
现在银行为了“拓展市场”,利用自己的“业务便利”以及相对的强势地位,把自己的“规定”强加给客户,以至增加客户的麻烦和成本,已经是常规的做法。当客户极度委屈、愤怒的时候,却缺乏投诉的渠道,于是,这种极端的损人不利已的方式,就成为储户们的选择。
以如此方式“宣泄对银行不满”,并非新的“创意”。诸如叫上三五个人,占据银行窗口,一元一元地存钱,让银行营业系统“瘫痪”,已屡见不鲜。于银行来说,是资源的极大损失,于其他储户来说,挤占了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于客户自己,以如此方式耗费时间和精力,在惩罚银行的同时,自己也很受气。
银行员工危机意识、服务意识淡薄
在此事件中,正是由于客户投诉无门才出此下策故意“为难”银行,而银行在事情发展到十分严重的情况下,负责人才出面进行调解。在负面影响已然形成的情况下,此时的调解意义何在?是万般无奈的应付,还是危机意识的淡薄?在客户第一次要找负责人投诉的时候,银行没有积极处理,认为客户闹一闹自然会不了了之。然而正是银行方面的不作为激怒了客户,导致了事件的升级。倘若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出面调解,耐心说明情况安抚客户情绪,又怎会有怒办500张存折的情况发生,只有银行的危机意识增强了,想着如何更好的为客户服务,才能得到客户认可。
客户维护权益,终究不能靠“500张存折”,而应该理性维权,进而推动银行改进服务。另外,银行也要反思自身的问题,否则在“500张存折”的“倒逼”之下,无论是对银行的利益,还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有序和规范,都是不能承受之重。银行服务客户的前提一定要尊重客户的意愿,如果非要强加一些条件迫使客户完成交易,短期内银行可能会得到一些漂亮的经营数据,但是从长远来看,银行每次对客户“胁迫”都将会造成自身客户的流失,口口相传银行声誉自然会有所下降,失去了口碑失去了信誉的银行怎么会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