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中国移动的融合通信真的能够撼动微信嘛?
2014-11-06 12:53:00 来源:虎嗅网 作者:【
关键词:中国移动 融合通信
 
早在年初,中移动就展示了“融合通信”的业务形式,即通过这种业务,用户手机上短信、通话、联系人这三项基本功将变身类似微信的移动互联业务端口。中移动融合通信形式展现出来之后,微信即将遭受冲击的业界观点便开始涌现。

  早在年初,中移动就展示了“融合通信”的业务形式,即通过这种业务,用户手机上短信、通话、联系人这三项基本功将变身类似微信的移动互联业务端口。中移动融合通信形式展现出来之后,微信即将遭受冲击的业界观点便开始涌现。目前,中移动短信业务的遭受微信等OTT业务冲击事实上无须用数据来说明。把时针回拨,甚至在2013年1月,短信业务还在高速增长。但根据工信部最新公布的《9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截止目前,短信业务总量占比降至47.9%。目前,中移动“免费短信”已在弦上,有望在年内发布。但融合通信能撼动微信吗?

  为什么微信难撼动?海量用户关系链构建的生态圈没有对手

  我们知道,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也就是微信匹配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的需求与应用场景应运而生。微信发展了4年,用户在打造微信的社交圈子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当初易信、来往一上来就是大声势要挑战微信,结果扑腾两下就没了声息。总的来说,从微信平台迁移到另一个平台,用户的迁移成本极高。微信的社交圈子收纳了QQ、手机通讯录、微信好友等社交关系链,因此微信的关系链甚至是大于手机通讯录的关系链。而微信作为社交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海量用户关系链构建的社交生态圈。

  Google、苹果、Facebook、到国内的BAT,都是做互联网平台思维,连接一切。目前微信也是社交平台,连接的是游戏、购物、衣食住行、媒体与社交分享。平台的吸附力极大,链接到各方的需求与利益,构建的是生态系统。微信的核心在于连接一切,这不仅为商业变现提供想象空间,其用户粘性也非其他的社交工具可比拟。易信当初不仅是有限度的免流量,而且还推出国际电话免费打,在微信强关系链面前,易信的这些策略依然如蚍蜉撼树。这也是中移动“融合通信”仅仅打出“免费短信”这一张牌,在基础通讯入口实现微信的通讯功能难以撼动微信的第一大原因。

  微信已经培育起成熟的社交应用场景

  另外,天时地利都没有留给中移动。免费短信推出的时机应该是4年前,而不是4年后,目前来看,中移动“融合通信”并不涉及到社交平台的搭建与O2O业务的延伸,因此与微信不存在替代关系。

  微信把QQ的线上弱关系转向强关系,应对了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网络的趋势,微信里的朋友圈分享、生活应用、电商、支付、理财、游戏等基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社交生态链的搭建已经完全成熟,并且与QQ一统天下类似,后者几乎没有上位的机会。另一方面,用户使用语音、图片、朋友圈分享等场景已习惯依赖微信,即具备绑定用户几乎所有社交关系的一个平台,所有与社交相关的应用场景已经搭建成熟。

  而中移动的“融合通信”只是模拟整合了微信的核心功能,占据通信入口优势,却没有具备取代微信的人性化而又有看点的社交模式与应用场景。

  工具挑战不了平台

  我们知道,中移动融合通信业务形式依然是基础通信,微信目前则形成了一个以社交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平台。那么问题来了,融合通信是工具化的属性,工具能颠覆社交平台吗?我们这里可以看看MSN与QQ的对决。MSN是通信工具,MSN鼎盛时期即在2007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M工具,但随着社会化网络兴起,facebook崛起,MSN作为通信工具的局限性开始显现出来,加之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不佳,在国内,MSN产品体验也逐渐弱于QQ,QQ则在后来不断扩殖,从即时聊天工具向新闻、游戏、支付、社交等业务扩展捆绑,向娱乐社交平台化演进,扎根日深,用户粘性越来越强。MSN则始终是工具化产品,并未从工具向平台转型,随着国外facebook、国内微博、QQ空间等社交平台崛起,MSN逐渐衰落。

  当然,目前来看,中移动的“融合通信”目前虽然只是基础的通信工具,当然后续也可以做平台,但很明显,微信目前就已经是IM+SNS+OTO,即已经把SNS和IM的边界消弭,梳理出了完整的社群关系。已经形成电商、朋友圈、支付、自媒体等O2O生态圈。关系链已经形成深厚的沉淀,平台的吸附力正在进一步固化,中移动做社交平台的时间风口已过。

  所以,中移动融合通信针对微信培养出来有着OTT新习惯的用户下沉到端口,并不影响到他使用微信去支付购物、去打车、理财、去朋友圈分享去订阅自媒体等,对于用户而言,并非在手机端口具备了发送文字、图片、位置的功能就能吸引用户大规模流入,而是社交圈在哪,用户就会流向哪。因此中移动“融合通信”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可以分流微信的流量。

  但笔者认为,打通基于用户通讯录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支付功能与位置服务等用户体系,并整合上下游的产业链,吸引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参与平台生态建设,才不失为中移动后续发力融合通信实现平台化转变的思路。

  固有体制成顽疾 运营商之间的利益纠葛或造成壁垒

  我们看到,中移动体量最大,遭受到微信等OTT业务的冲击力度最大,融合通信也可看做是中移动为避免“管道化”的一种反击,但事实上,中移动做出融合通信决策的时间点已经有点晚了。但尽管如此,挡在中移动融合通信前面还有一道坎,就是运营商之间的壁垒。

  当年飞信也是免费短信,中移动的飞信自推出就将联通、电信用户排除在外。三大运营商互通与利益收费成难题,内耗太多。造成飞信只能在中国移动用户之间互通,加之版本更新太慢,用户体验不佳,甚至也没在做社交平台的一种考虑与思路,以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错失良机而衰落。

  如今中移动推出融合通信无疑又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前期的融合通信业务打出“免费短信”这张牌是一个颇有噱头的概念,目前融合通信由中移动一家推出,也是由中移动主导与推进,而融合通信是否能够跨运营商运行则又成难点。至少,目前来看,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电信也并没有针对中移动融合通信业务联合推进的响应。要推进融合通信业务,也需要在运营商之间打破封闭壁垒构建的独立王国走向开放,并处理好相关的利益分配。但从运营商之间的利益争斗历史来看,这不仅是难点,而且耗时耗力耗资源,待到运营商之间达成共识,又岂能追上快速迭代的微信的步伐?

  运营商的互联网产品能力是短板 迟钝的大象如何跑赢草原上的猎豹?

  事实上,企业都有其基因在,通信国企都烙上了国企体制的基因。对于中移动而言,互联网思维的天然缺失、产品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向来不被外界看好,中移动也曾推出过类似微信的业务,如飞聊、Jego、飞信等,但都因产品迭代跟不上,用户体验糟糕,缺乏差异化与产品本身亮点等原因最终衰落,运营商做移动端产品本身就是一大短板。中移动要思考的是,如何基于VoLTE核心能力构建用户通话新体验,在高清音视频通话、分享、一键发起多方通话等方面形成至简的用户体验是重要关键点,但对于中移动而言难度可想而知。而腾讯则是产品见长。在腾讯,它讲究的是“快速迭代、小步快跑,产品闭环、用户参与”,马化腾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最挑剔的用户”。我们看到,腾讯QQ干掉MSN、微信完全超越米聊也就在转瞬之间,说到底,互联网产品功底是先决条件,寄予一家迟钝的通信国企做出来的产品能挑战微信?这确实需要脑补一下想象力。微信4年时间已经迭代到6.0,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融合通信从年初就已展现,年底是否商用还是未知数。与微信的如猎豹般的敏捷相比,中移动这头迟钝的大象又如何跑赢草原上的猎豹?

  中移动等运营商一味的喊着去电信化,但笔者认为去电信化并不仅仅局限在互联网化其业务,而是需要彻底改善其僵化的文化、机制与思维,这需要中移动降低对其原有的成功路径的依赖,从做流量生意转变到做互联网服务。中移动发力的关键还需要圈用户基础上,深化产品的用户体验与场景,不断开掘服务模式提升用户粘度,但对于中移动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总体而言,在融合通信这一步上,中移动从电信思维向互联网思维的转变上,或许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融合通信也是中移动结合自身通信基础优势做出的选择,中移动拥有底层入口与电信基础网络,这也是中移动“融合通信”与国外iMessage、Whatsapps的不同之处。因此从本质上来看,通信是中移动的基因,而社交是腾讯本质的基因,中移动“融合通信”可固守通信核心,微信做社交平台,两家可以各守营地,面向不同的方向,并存发展。

  后续还得看中移动是否能结合融合通信进行周边业务全方面的布局,进而为自身的转型与盈利铺路,因为去电信化的本质还在于互联网化、市场多元化等路径尝试破局,不过这得看中移动拿出多大变革的勇气,若突破不了固有体制痼疾,那么中移动可能还将会在泥泞中继续挣扎。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联想智能手机出海 能复制PC的成功..
下一篇阿尔卡特朗讯赢得泰国True IP传输..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