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2015移动互联网支付增长强劲
2015-12-25 14:23: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12月24日,中国银联发布2015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这份备受业界关注的年度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移动支付需求在2015年呈现出强劲增长的态势,手机支付加速普及。

  12月24日,中国银联发布2015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这份备受业界关注的年度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移动支付需求在2015年呈现出强劲增长的态势,手机支付加速普及。在移动支付风险形势更加严峻的同时,消费者安全意识也有所提升,持卡人日常消费习惯及安全偏好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新特征。

  “我们依托由95家成员机构共同组成的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通过其成员伙伴的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App客户端等23个渠道、77个移动互联网入口开展在线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逾10万份。”报告起草人之一、中国银联风险分析师王宇介绍说,本次关于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的调查,是在公安部经侦局和网安局的指导下,历时3个月完成的,调查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1月23日,杭州乘客在地铁站内的微信终端购票机上购买地铁车票。龙 巍摄(人民图片)

  ■ 逾五成欺诈通过社交账号

  调查发现,今年约13%的被调查者遭遇过网络欺诈并发生损失,较去年上升6%,其中男性较女性的比例高3%。手机端欺诈有五成以上是通过社交账号实施,同时,消费者还面临手机被植入木马或收到伪基站信息等其他多种犯罪活动威胁。

  从调查数据来看,曾遭受网络欺诈的被调查者中,54%的欺诈金额低于500元,20%的欺诈金额高于2000元,较去年增加2%。从年龄来看,发生损失的50岁以上被调查者,逾1/4的超过2000元,较其他年龄段的被调查者的损失金额高,而20岁以下近70%的损失低于500元。

  “从调查情况看,移动支付安全形势在今年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基于手机智能终端的支付环境安全,值得共同关注。”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总经理袁晓寒介绍说,2015年通过社交账号诈骗、信用卡提额、消费退款、伪基站发送诈骗短信等欺诈手法较为突出,移动端环境面临来自互联网、短信、伪基站等多种渠道的欺诈信息威胁,移动支付安全面临复杂环境挑战,移动支付安全应成为支付产品客户体验中首要考虑的因素。

  ■ 逾八成受访者使用手机付款

  报告显示,82%的受访者曾使用手机完成付款(在商户现场支付或远程支付)。以手机支付在个人网上消费总额中的占比来衡量,51%的受访者手机支付交易占比超过一半。从支付偏好看,20岁以下的年轻人热衷于手机钱包类客户端支付。同时,通过手机支付购买实物商品的受访者比例高达33%,但较2014年小幅下降。充值缴费等虚拟商品消费的这一比例同比增长6%。

  袁晓寒建议,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时,要在手机上安装官方正版的安全软件,提前预检病毒。若发现手机中毒,请不要重启手机,应到手机专业售后维修部门,让专业人员重装系统,根除手机病毒。此外,用户可以选择有配套资金保险的支付渠道或考虑购买资金保障险等相关类型保险,发生损失后可以通过保险渠道挽回。

  ■ 短信动态验证码保安全

  调查显示,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产业各方对消费者安全宣传活动的开展,消费者的安全支付意识不断增长。调查发现,87%的被调查者认为支付时必须有验证环节。其中,76%的被调查者习惯通过手机短信动态验证码来保障支付安全。在对使用短信验证码态度方面,66%的人选择每笔网上交易都使用动态验证码来保护支付安全,这一比例近两年有所下降,同时2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设置个性化限额。在大、小额支付场景方面,消费者在不同交易场景下安全支付需求有所差异。另外,新的支付验证方式也逐渐被更多消费者所认识,如有13%的消费者愿意尝试指纹等生物识别方式。

  王宇介绍说,根据调查,自2010年以来,习惯使用手机动态验证码进行支付安全验证的被调查者逐年递增,今年这一比例较2014年提高了12%,较2010年增长了近3倍多。

  在用户安全意识提升的同时,网络支付安全手段正在不断丰富。袁晓寒介绍说,近期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及相关手机制造商,推出了“云闪付”相关安全支付产品,同时与发卡银行共同配套相关保障措施,让持卡人在购物时不再为安全所担心,让持卡人在安全支付方面有更好的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移动智能时代的便捷 移动支付直接..
下一篇智能手机推动宽带革命 13%美国用..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