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已经写进深圳重要工作日程表。2015年底要实现人均垃圾零增长目标,如何推进垃圾分类?我市500个示范单位(小区) 试点垃圾分类的进展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福田区多个分类试点单位,就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进展、困难等进行采访。试点单位各自探索,多有创新,成为垃圾分类的探路者。
芯片装进垃圾桶
“数字芯片、后台数据库、手机绑定……”讲解员邓先生在为参观者介绍垃圾减量分类模式时,不时地说着这些让人听起来非常数字化的专业词。

滨河新村垃圾投放点(数字厨余垃圾桶) 作为福田区城管局为突破瓶颈、探索新模式而打造的5个垃圾分类创新试点之一,滨河新村垃圾减量分类试点尝试引进深圳英尔科技有限公司专业化、科技化运作。该公司将物联网、无线互联、人机交换、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与垃圾分类相结合。
据邓先生介绍,小区居民实名制注册参与,每户家庭都拥有一张“家园卡”,而小区的每个厨余垃圾桶均被植入了数字芯片,且小区厨余垃圾收集点均装有数据采集设备。在倒垃圾时,小区居民只需让自家的“家园卡”与厨余垃圾桶的数字感应区轻触一下,自家参与垃圾减量分类情况及投放量等数据就会被实时采集、导入后台数据库,传到终端设备上。
同时,通过物联网手段,采集到的居民投放信息数据在终端处理后转化为积分,统计出居民的投放情况。居民手机与数据库捆绑后,就能收到自家厨余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和积分等信息。小区每月会将全区居民投放情况公布,对投放情况较好的居民进行奖励,发放小礼品。
“厨余垃圾若不被及时清理,发出臭味影响环境怎么办?”在参观垃圾减量分类试点时,很多市民对此提出疑问。为解决该问题,小区每天分早晚两次(早上8:00~9:00;晚上8:00~9:30)对居民分类投放的厨余垃圾进行统一收集。收集后的厨余垃圾将会被清转至同心南垃圾压缩站,由专业公司进行资源化处理。
为更好地进行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小区还建立了一座服务站,以便居民咨询相关问题、领取卡桶和奖品以及收集居民意见及时整改等。据最新统计数据,小区垃圾总量约2.6吨,其中,厨余垃圾约600公斤。从半年的运行情况来看,目前滨河村居民知晓率达95%,参与率达65%,准确率达78%,减量率达36.78%。
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
如何撤销楼层垃圾桶,让居民往楼下分类投放垃圾?这是楼层均为高层且栋数多的翰岭院在推行垃圾分类之前面临的一个大难题。目前,这个问题在翰岭院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据悉,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小区管理处决定首先选择其中5栋进行试点。工作人员到每家每户进行撤销楼层垃圾桶的沟通,有业主反对或是不理解时,再进行一而再、再而三地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打动业主,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说服业主,让业主真正理解撤销楼层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再进行15天公示,最后撤销楼层垃圾桶;在撤销楼层垃圾桶后,碰到少数仍不配合的业主在楼道随意丢弃垃圾,垃圾分类作业人员就及时逐层进行垃圾收集并再次引导居民往楼下分类投放垃圾。待巩固5栋垃圾分类的成果之后,再推广到整个小区。
记者在翰岭院看到,现今小区每栋楼下均摆放着两个其他垃圾桶,共有17个其他垃圾投放点;每3栋楼放置一组厨余垃圾桶,共有7个厨余垃圾投放点。
根据街道办6月底的调查,翰岭院小区居民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85%,准确率达55%,减量率达30.5%,对福田区垃圾减量分类示范小区创建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