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车联网和物联网迥异?应注重隐私安全
2014-05-13 09:09:01 来源:中关村在线 作者:【
关键词:车联网 物联网
 
4月下旬,北京国际汽车展盛大举办。除了各种新车豪车外,一些具有车联网概念的应用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有的应用是消费电子主导的,以导航、娱乐为目的;有的应用是乘用车厂商主导的,基于车载平台的车辆零部件的智能感知与信息联网;有的是商业车队主导的,比如物流公司的一些监控及调度类应用;有的是通信运营企业主导的,比如基于位置服务和呼叫中心服务的信息服务。

  车联网:驾驶员与车互动

  4月下旬,北京国际汽车展盛大举办。除了各种新车豪车外,一些具有车联网概念的应用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有的应用是消费电子主导的,以导航、娱乐为目的;有的应用是乘用车厂商主导的,基于车载平台的车辆零部件的智能感知与信息联网;有的是商业车队主导的,比如物流公司的一些监控及调度类应用;有的是通信运营企业主导的,比如基于位置服务和呼叫中心服务的信息服务。虽然还算热闹,但总体来说,应用依然零零散散,不成体系,很多系统互通性差,距离理想化的智能联网状态尚有不小距离。从概念提出到现在,车联网已有五六个年头,为何依然难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

  产业内比较认可的一种提法是,未来理想化的车联网应包括四个方面:车内、车人、车车、车路。车内联网是通过车辆内部高速总线,将车辆动力、底盘、车身、车控等系统进行部分连接或系统连接的网络应用;车人联网是车辆设备与外部人员携带信息系统互联的应用;车车联网是通过车与车网络之间的传递,实现碰撞预防、偏离告警、行人规避、死角提醒等行车和驾驶安全的网络应用;车路联网是通过车辆和路面装置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处理,实现车辆管理,包括电子收费系统ETC、电子套牌、电子标签等。

  目前来看,车联网的应用比较多的,是车辆与驾驶人携带的智能手机等终端上的移动互联应用间的联网,以达到导航、娱乐、行车通信等目的,并且这些应用的商业模式也还在探索之中。为何在车内、车车、车路这些方面没有形成重大突破或规模化应用呢?记者认为,车联网产业在顶层设计、技术支撑、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需要产业各方力量来破解。

  首先,缺失主导力量导致顶层设计不足,各项工作难以全局性展开。与智能电网、平安城市等领域相比,车联网并不是最成熟、最接近实际应用的物联网应用,但凭借其战略高度和庞大的消费级市场,仍然赢得了各方强烈关注,为汽车制造、内容提供和移动通信等领域带来产业升级机遇。一方面促使汽车行业从单纯硬件销售,转为与服务、内容捆绑的新模式;

  另一方面,又让运营商和服务商得以迅速定位高端客户群体,便于提供产品和服务。然而,由于车联网并无非常严格的定义,涉及的产业链众多且门槛低,导致应用试点多,各方利益博弈激烈。目前来看,汽车整车厂商、通信网络运营商、汽车电子企业、互联网内容提供商、集成服务提供商等众多产业力量均加入进来,各个细分领域的司局级管理部门尚且难以在短期内达成良好的协调推动机制,更别指望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科技部三大主要管理部门制定未来发展路径。

  无部门主导必然导致各种标准规范林立、系统无法互通的乱象。为了推动车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建立统一协同的机制,共同规划车联网的顶层设计。

  其次,高端芯片、人机交互、电子识别、移动网络等各方面的技术仍然存在短板,导致应用难以尽快从实验室走进市场。随着车联网概念的提出,汽车电子逐渐从原来的以机械、安全为主,转为强调系统的智能感知和整合能力,以及车与车、车与人、车与环境之间的协同交互。具体来说,就是车内系统要智能获取车身中各类传感器数据,处理后用于报警或远程诊断;车内系统与驾驶者携带系统实现信息交互及共享,驾驶者与车辆能够通过语音实现信息交互;车辆与车辆以及车辆与环境之间通过网络实现智能感知,实现便捷、安全驾驶。然而,现在绝大多数用于信息采集的高端传感器,其芯片核心技术并不为中国公司所掌握,考虑到芯片成本以及信息系统的安全不能大规模采用国外公司技术。在底层支撑性的移动通信网络方面,带宽能力依然不足,难以支撑车联网的规模化应用。

  目前,3G网络带宽并不能满足未来对图像和流媒体的传输需求,而4G网络短期内难以规模化普及。当采集上来的信息被汇聚到数据中心,还要对其进行存储、交互和分析,国内在云计算和超海量数据处理方面,还未掌握核心技术。最后,在全面获取系统精准的信息基础上,针对不同应用的智能化处理,更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需要大量工作研究智能化应用的数学模型。在电子标签方面,车联网产业不想像互联网域名领域那样,采用国外技术体系,编码地址最后受制于人。

  未来车联网:电子标签 定位跟踪

  实际上,目前公安部已经推出一种识别率在99.9%以上的专用电子标签,可安装在汽车玻璃上,形成对车辆身份和位置信息的唯一标志。不过,要对车辆信息进行跟踪,还需要在监控区域部署相当密度的数据采集设施,这需要巨额投资。

  再次,商业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无成熟模式支撑持续性健康发展。尽管尚无统一的标准规范,但车联网的“香饽饽”依然吸引着电信运营商、汽车电子和服务企业,甚至汽车贸易企业,以一种简化版的车联网运营模式向前推进—围绕车载智能平台进行集成,实现内容和应用的整合。

  三大运营商在车联网上的推进方式,基本是依托移动宽带网络和呼叫中心的优势,将车载智能终端与无线网络相连,并配以呼叫中心支撑,以提供实时交通路况、导航、救援定位、车况检测、4S店预约等运营服务,只相当于在现有网络基础上拓展新的业务。真正的车联网应该是多个信息系统一体化的,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信息是互通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联网。不过在现有技术条件及政策环境下能实现的,马上能见到效益的,也只有这种模式。但这种模式是不是非常成熟且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目前也尚不明晰。

  目前进入市场的所谓“车联网”产品和服务,在高端市场,消费者对价格不那么敏感,运营商往往和汽车厂商合作,让汽车厂商为增值服务买单,汽车厂商再将成本转嫁到车主身上,这种模式目前来看较为成熟,但真正的高端用户群的基数毕竟不大。在用户群庞大的中低端市场,一般是汽车制造商将几年服务打包在整车价格里面,让车主一次性购买。到服务期满以后,对价格较为敏感的中低端车主是否肯主动续约服务尚无定数。

  最后,不能忽略信息安全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车联网和物联网有相似的应用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每个人详细信息都将随时随地连接在这个网络上,随时随地被感知。这种暴露在公开场所之中的信号很容易被窃取,也更容易**扰,这将直接影响到车联网体系的安全。在车联网环境中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避免受到病毒攻击和恶意破坏,防止个人信息、业务信息和财产丢失或被他人盗用,都将是车联网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重大难题。这一方面要求技术层面的不断改进,另一方面则要求加快车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与完善,为车联网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5年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
下一篇广东消防物联网应用系统示范工程..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