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物联网家居 是否应该更智能而物尽其用
2014-07-03 12:05:32 来源:搜狐IT 作者:【
关键词:物联网
 
谷歌和苹果在物联网领域的较量越来越白热化:苹果的HomeKit,谷歌的Nest,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它们都在视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

  谷歌和苹果在物联网领域的较量越来越白热化:苹果的HomeKit,谷歌的Nest,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它们都在视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

  诚然,正如Nest希望向我们传递的想法那样,智能汽车能在我们到家的时候直接“告诉”家里的智能温度计,调节好室温,智能烘干机能在我们穿衣之前,自动烘干衣服……然而,所谓的智能物联网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事实上,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相对智能的社会之中——电脑、手机、流媒体、甚至是家里的电视机。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些设备是否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智能作用,物尽其用。

  我们需要让这些设备更智能

  人们看好谷歌和苹果,认可他们引领时代的潮流的作用,是因为他们善于跳出框架的思考模式。在物联网智能家居领域,如果站在谷歌和苹果的角度来想,我们不难发现,它们要的不单单是新的构架、新的开发者,联网的时代会更加便捷,但也会更加危险,因而谷歌和苹果提出,他们需要更安全、更稳妥、更实用的技术。

  以Wi-Fi为例,科技媒体technologyreview在一项调查中发现,虽然美国家庭Wi-Fi的普及率已经超过61%,但仍有部分家庭无法提供这一物联网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一旦Wi-Fi的接入成为问题,那么物联网该如何是好呢?我们所谓的“物联网”,能否超出狭隘的“网”与“物”,让我们的未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当互联网不能按照预期来工作时,当前提出的所有智能家居都将瘫痪,从机顶盒到平板再到智能电视……受某一因素所限,而导致所有功能无法运行的智能物联网真的能叫智能吗?

  “比愚蠢更加愚蠢”

  科技媒体technologyreview作者Simson Garfinkel的话不无道理。可以这样说,只有当宽带连接跟当今的电器设备一样,普及到千家万户,直到这时,我们才能有资格谈“物联网”。可以是4G网络,也可以是更多其它供应商平台——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元化、更智能的网络链接,它可以在出现问题时自动监测修复,而不是让人手足无措。

  与此同时,以Wi-Fi联网的方式听上去固然“高科技”,但是真的实用吗?

  当前主流智能家居产品,不管是苹果的还是谷歌的,都需要账户密码审核。一旦一端有了更改,另外所有的设备都需要随之更改。这种做法在现在来看,从工程设计的角度来看要简单容易得多,但从家庭使用角度来看,却充满了弊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没有妈妈的Gmail账户或者爸爸的App ID,洗碗机就不听“使唤”了,这种日子能过?难道如玩笑所称,在未来,Apple ID和密码也要被纳入遗产清单里了?

  出于安全角度限制连入并没有错,但我们需要的是更加智能的设备——或许是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识别身份?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不同的权限,来不同程度地使用这些设备?差别化接入对于家庭成员各种需求也相当重要。例如清洁工、保姆、看护……如果受外界要求,这些“陌生人”需要使用家中的电器,难道我们就要像现在一样,告知对方我们所有ID的账户与密码吗?如若这样,这又跟赤裸在外有何区别呢?如何设定权限级别,是否应有操作回顾功能……这些都是对现在市面上的智能家居提出的更加智能的要求,而只有能真正解决类似问题了,我们也许才能真正称其为“物联网”。

  除了使用性能,安全性又将如何保证呢?很显然,当前的智能家居在面对恶意软件与黑客时,几乎毫无反抗之力。即便有防黑客功能,但如若问题出现在与家电相连的其它设备上呢?中了病毒的电脑、手机,那又该怎么办?想象一下,在一个数据信息高度相通的环境下,些微的数据被黑都可能对“物联网”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高度的开放带来了高度的危险,我们该如何是好?

  对于谷歌和苹果来说,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提高门槛成为他们自我保护的方法,而第三方开发商也在努力站阵营,希望通过iOS或Android两大系统来提高自己的可信度。小小的一个灯泡可以二选一,那咖啡机、床、电视呢?如果一家家居企业二选一,那是否就意味着顾客也必须二选一呢?可如果我喜欢支持iOS的茶壶,想要的冰箱却只支持Android,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物联网:理性看待持续升温 积极探..
下一篇物联网并非万物互联 8个互联网设..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