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这些纸媒人都知道移动互联网的厉害。移动互联网取代PC为主体的互联网的时间非常快,iPhone是一个巨大的推手,应用程序爬满了屏幕,打电话变成了最不重要的功能。随后,人类的时间就被手机控制了,所有纸质的东西都逐渐“滚蛋”了,渠道发行量都成了废话。互联网没有杀死的东西,移动互联网都杀死了。8小时在电脑前的冲浪、端坐PC前的坐姿,被24小时、无固定姿态的玩手机所替代。
2、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主导机制之一是社交,从媒体人的角度看,社交变成了获取和分享资讯的最重要来源,PC端最核心的搜索机制在移动端是被弱化了,即使搜索,我们也喜欢在微博里面搜索,很少有人拿着手机打开浏览器来搜索的。所以无论是谷歌还是百度,原来的搜索模型在移动端是很难直接平移。我们都清楚,以手机小屏构筑的空间里,是不适合pc端的通览性做法,人们更热衷是朋友间的推荐分享,是在社交空间的寻觅。
3、是不是移动端真的不存在搜索机制了?不是的,只不过PC那种常见方式是不可行的,再说一次,在小屏幕里面打开浏览器频繁输入关键词,是可笑的。所以,移动端的搜索机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找到对应最懂行的人,对他follow,来达到信息锁定的目的。或者找到一个社区,来对这个社区进行锁定。
或者呢,直接对想知道的东西,比如对药品进行图像识别,即直接扫描它,来在云端进行匹配,这就是一种搜索。所见即所得。识别这个药品的厂家来历、流通环节、进货价格。如果直接将结果导入到某个药品网站,就是导购。再比如用手机对某某人脸进行识别,很流行的是标识该人的职业和地位。当然,主流是对人脸进行识别后,来匹配数据库里面的人脸,从而甄别出恐怖分子。像谷歌这样的巨头精力都是放在“识别即搜索”上面,谷歌百度他们有大量的数据库,他们一门心思将识别当做是移动端的“搜索”。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这些巨头的条件,就不要走这个路子吧,识别作为移动端的搜索机制,是高门槛的事。
4、既然巨头们都将识别的主流看做是一种“类搜索”。那就避开。我就考虑一些新方向。我们中学学数学,数学里面最常见的两种关系,一种叫“求解”,一种叫“映射”,X=Y,这是求解,看到一张图片。比如方便面,一扫描上面的残缺图片,得出是“统一牌方便面”,这叫“求解”,是X=Y;还是一种关系叫映射,f(x)—>y,一扫描方便面图片,得到的是一个经过我们纸媒人精选的关于方便面行业的视频报道,或者附近的快餐资讯速递,供扫描者选择。它的核心含义是,不是为了知道该方便面是什么牌子,而是通过感知扫描方便面的行为,来做人性化的映射关系。
简单地说,映射关系,是我们这款叫做“世界3”的APP全部秘密。
5、好了,该解释一下什么叫“世界3”?在1967年的时候,我崇拜的哲学家波普尔在一篇叫做《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里面提出“世界3”概念。他将世界分成3个层次,一个是马克思特别推崇的物质世界,世界1。一个是黑格尔特别推崇的精神世界,世界2。还有一个就是思想的客体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的世界,就是靠谱的主观世界。打个比方说,一件雕塑作品,它的质料属于世界1,而形式则属于世界3。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世界2是世界1长期发展的产物,主观反映客观,并且具有能动性(请复习中学时期的马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世界1会不断修正世界2,而世界3则作为世界2中最靠谱的部分,在修正过程中不断被提炼出来,形成各种规律的认知,甚至是先验的存在。打个比方说,像书本啊、胶片啊、图书馆的东西啊,都是世界3。可以假想,有一天人类毁灭,一个不剩,但图书馆还在,外星智慧可以通过破解图书馆里面内容来客观地了解当时人类的文明程度。世界3存在于主观,但是又是客观靠谱的,它不能直接和世界1发生关系,必须通过世界2来作用于世界1。
为什么我对“世界3”很激动呢?波普尔提出的时候是没有互联网的,大量知识还是存在于图书馆里面的纸质书。但现在呢,最大的图书馆,最大的胶片,最大的艺术聚集,是互联网,是字节、是比特,这才是“世界3”。所有靠谱的主观世界都要依靠网络,都要依靠移动互联网的提取。
尽管有很多争议,尤其是对我文人气的指责。但我们还是毫不留情地采纳了“世界3”这个名字。而且它将是我们的核心标签。
6、我们避开以识别为基础的“求解”关系,而集中精力放在映射关系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片,被识别之后,它随后的“现实增强”信息部分,不是关于这个东西的来历,而是关于围绕这个东西的各种“启示”。比如你用世界3扫描一下钱包里面的钱币,我们不是为你识别假钞的,我们没这么无聊。而是给你推销理财产品的,让钱生钱。比如你扫描我们杂志《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的logo,我们不是给你推这本杂志的销售价格,而是推喜欢这本杂志的人群最喜欢买哪一部手机。我们是将物品的人性化环境部分“提供”出来,将这种映射关系更有趣。
7、我们的合作伙伴,着名图像识别和现实增强公司Hiscene的CEO廖春元,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也是这个领域的牛人。他对我说,最重要的主线就是人机交互的更自然更简单。最早的人机交互方式是打孔,那个时候能玩这个的算是超级极客。随后电脑有了键盘,有了命令行。方便了很多。超级极客的人群扩展到一般的技术人员。随着鼠标的发明,通过点击桌面图标的方式来实施人机互动。技术人员扩展到了大众。电脑PC过渡到手机,最早的方式还是鼠标式的,手写笔大行其道,多普达是典型的例子。戳来戳去,在小屏上很不舒服。iPhone的出现让手指取代手写笔,触取代了戳,连小孩子都会的触摸基本动作变成流畅的操作方式。前所未有扩展了人机互动的范围,以及前所未有地降低了人机互动的操作门槛,带来了革命性的效应。
那么接下去的人机互动的发展,肯定会更自然,更符合人的天性动作。跟触摸平行甚至更原始更简单的动作是“看”和“说”。手机作为电子器官,“看”必然就是“识别”;说,就是语音驱动程序的方案,比如苹果的siri。
8、中国最大的流量入口是百度,百度的李彦宏最近说,未来5年使用语音和图像搜索的比例会超过50%。从这句话来看,巨头们还是牢牢把持着图像识别的主线路,即“求解”,所以我们相信,对于巨头以来的业态来说,他们的机会不可能是“求解”,只可能是“映射”。
9、做“映射关系”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图像识别的技术本身,而是做这种映射关系的想法,是有创意的“现实增强”,是有天分的“映射推送”。我见识过一些专业的图像识别公司,比如他们做图像分割,因为只有进行有效的分割,才会得到更有效的识别辨认,比如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图像分割、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割、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割等等。背后是各种算法支撑着,但已经很成熟。所以,“映射关系”的竞争力,是沿着创意产业的方向来走的,是沿着更好的新闻资讯、更好的传播方式和更好的媒介处理方式来走的。
而这是适合我们的。
10、以“识别”为基础,对“映射关系”做传播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这是我们做世界3的全部原则。世界3未来是开放的,是大家都可以玩的。比如你和你的老婆不在同城,你照样可以制作一段温馨的片子,然后打电话告诉老婆,“傻妞,你是不是在星巴克?你可以扫一下面前杯子的图案哦”,然后你老婆就这样做了,然后,就被温馨得死去活来。
这就是世界3。你老婆读懂了你的心意和联想力,而你的心意和联想力是通过世界3的映射关系实现的。
比如你特别喜欢纹身图案,将纹身做成识别标的,而你又是日本漫画发烧友。我们可以将你这两种关系结合起来。你完全可以下载世界3来扫描自己手臂上漂亮的纹身图案,然后获得的是日本漫画的最新阅读,这是不是一种让你感到很嗨的映射关系。
是的,这也是世界3。
这种映射关系,投射在传媒行业,那就变成了物联网阅读。当移动互联网“斩断”纸媒的发行、渠道这些数据的成立性的时候,当移动互联网将纸媒基本的商业模式都破坏的时候,纸媒人要不抱头鼠窜,不断逃离,要不就业内吐槽负能量爆棚。
而世界3提供了一种用物联网阅读来斜刺过去,牵制住移动互联网的可能性。然后将这种牵制变成了一种平台式的整合,而且是用游戏的玩法来整合。
这可能是纸媒最重要的道路选择。
而这也是世界3的意义。
再弱势的行业,也将会有它的产品英雄,也会有乔布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