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从0到1:物联网的关键载体是智能穿戴设备
2015-07-23 17:30:26 来源:创事记 作者:【
关键词:物联网
 
从1969年美国出现因特网至今已经46年了,按人的发展阶段来看,正处于不惑和知天命的年龄段。整个产业技术路径非常清晰,由之前的PC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正火爆的移动互联网,并正在准备跨入物联网的时代,而导致这种产业演变趋势的正是我们所熟悉的摩尔定律。

  从1969年美国出现因特网至今已经46年了,按人的发展阶段来看,正处于不惑和知天命的年龄段。整个产业技术路径非常清晰,由之前的PC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正火爆的移动互联网,并正在准备跨入物联网的时代,而导致这种产业演变趋势的正是我们所熟悉的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当时还没有互联网这个概念,只有“大笨熊”电脑存在。他提出这个理论大致内容是说:当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也就是说,如果在相同性能的情况下,电子产品的价格每两年就会降一半,或者理解为相同货币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两年就会翻一倍以上。

  这条定律揭示的本质一方面告诉了我们关于电子产品的价格与性能问题,另外一方面告诉了我们信息科技时代的技术进步速度将以超过我们想象的速度在进化。不过根据2010年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的更新情况来看,到2013年年底传统基于PC的半导体技术革新速度已经放缓,目前来看晶体管数量密度预计只会每三年翻一番。这就意味着不论是基于PC,或是手机,技术革新的速度都将放缓。

  看组数据

  根据研究机构Gartner及IDC在本月初发布的数据表明,第二季度PC销售遭遇两年来最大幅度的下滑。Gartner指出,今年第二季度,制造商总出货量仅为6840万台,同比下滑9.5%。而IDC的数据亦不乐观,6610万台全球出货量(仅PC销售,不包括平板电脑)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11.8%。

  根据Argus Insights的最新报告,美国市场今年第二季度(截至2015年6月30日)智能手机需求稳步下滑,相较去年同期下跌8%。而根据IDC关于中国市场的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在全球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29%,下滑到了25%。即从三成降低到了四分之一。台湾电子时报网站引述市调公司ICInsights的数据说,今年一季度,中国六大手机品牌的智能手机销量为8340万部,全球市场份额为2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四个百分点。

  以上两组数据告诉我们一种最直观的情况就是传统互联网的载体PC,以及当前在“风口”的移动互联网载体智能手机,两者在市场需求上都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普及已经到了饱和的程度,另外一方面是产品技术更新不明显,导致用户更替的需求下降。不过这也向我们传递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信息,就是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当前基于PC或是智能手机之类的科技产品,期待着更具颠覆性得科技产品到来,一种新的0到1的科技产品出现。

  从PC到智能手机是1到N

  从PC到智能手机,整个产业技术路径的发展非常清晰,基于摩尔定律。也就是零部件性能越来越强大,体积越来越小型化,价格越来越便宜。正如上面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PC产业正处于下滑阶段,苹果公司除外,包括联想在内的企业在PC的出货量上都有了明显的下滑。这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当前的智能手机已经越来越像PC,并且取代了大部分PC的功能。

  不论是基于PC的传统互联网时代,或是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两者在本质上并没什么区别,都是基于前端的硬件承载着运算与数据的处理能力,唯一的区别在于一根网线。PC互联网时代受制于有形网线,必然导致用户不太可能整天抱着台式机刷屏,一来体型不够轻巧,二来拖着根网线不太可能。哪怕是进入“超极本”的今天,用户也不太可能整天抱着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的刷屏,或者是处理信息。

  显然,智能手机是延续着迷你版PC思维的路径在演变。不论是PC或是智能手机,它的核心理念都是“网线”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是PC时代由于通讯技术的限制,传输以有形的有线形式存在,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到了智能手机时代,这根有形的网线被无线通讯技术所替代,用户拿着手机不需要在后面拖着有形的网线这根尾巴。实质上,从PC到智能手机,在产品技术上只是1到N的演变。

  因此,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把这根网线给无形化了。加之零部件越来越微型化,就促使了智能手机的出现,并依托于智能手机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在PC互联网时代用户粘性是按小时进行计算,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粘性就缩短为按分钟计算,并且是随时随地,不论是坐地铁还是上厕所。这种用户粘性的进一步缩短,必然会延伸与发展处更多的商业机会。

  物联网是从0到1的跨越

  之所以定义PC互联网时代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从1到N,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其载体,也就是PC与智能手机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运算中心都只是基于硬件前端,只是设备小型化、性能强大化。但物联网时代不一样,物联网时代与PC互联网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有个革命性的变化,那就是计算能力由前端向后端转移。前端硬件不再承载着数据的运算与处理工作,只承担着采集、呈现、交互的工作,一切的运算向后端的云计算平台转移,这是一个从0到1的跨越。

  物联网时代,万物数据化,不论是环境、家庭、城市、社区、汽车、家电,还是人类自身在内,一切都将穿戴上传感器,一切都将数据化。而这些智能穿戴设备本身并不需要具备数据的处理能力,他们只承担着数据采集与扮演着控制中心的角色。根据麦肯锡全球机构(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最新报告预测,全球物联网(IoT)市场规模可望在2025年以前达到11兆美元。这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规模庞大的问题,随之对应的是一个“超级数据时代”。

  由于万物数据化之后,按照麦肯锡的预测,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社会的数据将每年呈几何倍数级增长。这意味着凭借我们人类自身的生理能力已经无法应对与处理这些数据。因此,只能依托于后端的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协助我们处理。而我们只需要告诉物联网时代的终端载体,也就是智能穿戴设备关于我们的目的,或者是我们的需求,后端的云计算平台借助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会为我们呈现相应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交互方式,或是呈现方式都不再依赖于我们当前的这种界面操作。因为在物联网的时代,我们根本无法应对与处理海量的信息,也无法再依赖于当前的软件或APP界面操作,APP只是从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转移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载体。

  物联网的载体在智能穿戴

  当前,由于一些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物联网时代与智能穿戴设备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认为智能穿戴产业的价值并不大,这显然是一种认识误区。如果说,传统互联网的载体是PC,移动互联网的关键载体是智能手机,那么物联网的核心载体就是智能穿戴设备。只是智能穿戴产业在当前的产业发展道路上表现出了一些困境。今天很多人在以迷你手机、PC的思路在搭建智能穿戴产业,遵循着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演变的思维路径下来理解物联网,来理解智能穿戴产业。

  就物联网本身而言是一个系统工程,借助于智能穿戴、通讯技术、云服务平台、人工智能、交互控制等技术,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整合到一起,构建一个数字化、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网络体系。回顾物联网,从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至今,物联网产业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在这期间,物联网的概念不断被提起也不断受关注,但更多的是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并没有像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一样走入大众的生活领域,并成为社会趋势。

  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缺失终端的应用载体,也就是智能穿戴设备这一物联网的终端载体。近两年,借助于智能穿戴产业的出现,并在商业化取得了一些实质性探索,就促进了大众的关注度开始真正从当前的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转移。随着智能穿戴产业的不断完善、修正,当万物都被穿戴上智能穿戴设备之后,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可以说,智能穿戴产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物联网的命运与前途。

  智能穿戴陷入迷途的五大关键因素

  正如PC承载着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承载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智能穿戴设备承载着更伟大的物联网时代。但从当前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了智能穿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迷途”,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产业链的限制因素。由于智能穿戴产业技术的相关产业链技术不支持,只能在当前的PC、智能手机中寻找,至今产业链技术未搭建完成,其中包括芯片、传感器、交互、云平台、通讯等;

  二是产业技术人才的缺失。当前除了类似于FitBit、苹果、微软、谷歌之类的企业,借助于在智能穿戴产业上的探索培育专门的技术人才之外,其余很大一部分智能穿戴企业的技术人员来自于智能手机产业或PC产业。这部分产业技术人员由于受经验思维的影响,就带领着智能穿戴设备朝着迷你手机、PC的道路上去奔跑;

  三是产业理念模糊。尽管智能穿戴产业由谷歌凭借着谷歌眼镜产品引爆,但不论是谷歌还是苹果,在发布智能穿戴产品的时候,并没有清晰的传递出智能穿戴产业的理念,以及产业技术路径方向,导致一些从业者们只能凭借着自身的智慧,照样画葫芦;

  四是产业概念不清晰。当前不论是业内或是业外,对于智能穿戴产业的理解与探讨,通常都局限在人体可穿戴设备层面。其实可穿戴设备只是智能穿戴产业中围绕人体“智能”化的部分,在物联网的体系中除人体之外,还有诸如环境、工业、植物、动物、家居、汽车等“物”方面的智能穿戴产业。

  五是缺乏意见领袖。尽管当前对于智能穿戴产业的探讨可谓是新闻天天有,但大部分的从业者们都只是站在自身的产品,或者自身对于某项产品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智能穿戴产业,这显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智能穿戴产业领域,目前最缺的一方面是具有产业系统思维的意见领袖,另外一方面是能够对智能穿戴产业及产业链搭建方向提供正确、能有效引导产业方向的意见领袖。

  不过随着物联网大潮的来袭,以及媒体、资本、人才的不断涌入,智能穿戴产业将很快取得突破。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到智能穿戴产业是物联网时代关键载体的这一价值,承担着万物数据化的工作,也就是对“万物”进行数据化采集、监测、呈现、交互、控制。它本身并不需要承担着运算工作,数据处理则借助于无线通讯技术,转向由后端的云服务平台承担并处理。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对于当前的物联网或是智能穿戴产业的从业者们来说,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理顺产业的发展路径与产业的搭建思路,真正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大门。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物联网技术或将深度变革智能电网
下一篇流光溢彩的“物联网”生活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