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物联网技术推动“可编程经济”
2015-12-16 15:01:58 来源:TechTarget中国 作者:【
关键词:可编程 Furlonger 物联网
 
当前,业务的快速发展已使得现有的经济形态不再适用。Gartner预测,技术将会缩短这一差距,推动“可编程经济(programmable economy)”的发展。

  当前,业务的快速发展已使得现有的经济形态不再适用。Gartner预测,技术将会缩短这一差距,推动“可编程经济(programmable economy)”的发展。

  如今世界的经济系统是在数百年前形成的,已经不再适用,亟需改变。人们今天从事经济活动的速度超出了现有系统所能支撑的范围。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举行的Gartner Symposium/ITxpo论坛上,Gartner副总裁和研究员David Furlonger在就物联网货币化和“可编程经济”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上述观点。

  Furlonger以亲身体验为例进行了说明。当时,他在一次在线支付时误用了错误的银行账号。随后,Furlonger试图在交易过程中修正错误,但是系统不允许这样做。在和银行电话交流之后,他得知,银行间的转账需要两天时间——尽管这其实几乎可以瞬时完成。“我意识到,这个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落伍了。技术的陈旧使我们无法获得即时的满足感,如今我们所期望的是任何事情都能在任何时刻立刻完成。但是,现有的经济系统,并非如此。”

  对于未来10年内可能的经济模型,Furlonger用一张图进行了描述。根据他的观点,我们以后可能用客户忠诚计划中的计量维度来付账,比如航空英里数或者诸如facebook一类平台的勋章奖励。在即将到来的可编程经济中,通过诸如物联网之类的技术来实现物体和行为的货币化,可以极大推动我们经济系统的进化脚步。

  对于未来种种新模型,Furlonger逐个进行了描述。首先,2020年,在全球发展最快的前500家公司中,将会出现一家纯粹靠自动化决策指导业务的公司,即所谓的“纯算法实体”。2022年,5%的交易将会由自治的软件代理发起。“这就意味着代理、传感器和算法将会拥有如今人类所具有的决策能力。”Furlonger表示。

  Furlonger认为,2022年,世界绝大部分的金融资产将会是“影子资产”:即去货币化的资产。而且,2025年,绝大部分的影子资产将会是“可编程”的。

  “现在,影子资产的规模大概是75万亿美元,是全球经济规模的25%左右。”Furlonger说:“根据我们对金融服务机构的调查,传统的银行资产所占的比例正在急速下降,而以技术为支撑的影子资产所占比例日益提升。如此下去,交叉点的出现会比预计的来得更快。”

  Furlonger认为,当今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可编程经济成型的最大催化剂。“大量在60、70和80年代设计的系统还在使用中,但是信息流动的速度和访问机制已经改变。在开发APP或连接API接口时,人们不得不面对架构陈旧的系统。互联网时代,业务将不得不在多个国家和供应链之间穿梭,而现在的系统则无法提供这种模式所需的弹性。”Furlonger说。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的商业模式是在上世纪初形成的,有着诸多缺陷:静态、单向、过于僵化。如今,这种商业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快速试错、勇于创新的理念。

  Furlonger预计,再过几年之后,经济运行的模型将会发生革新,支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物联网是推动这种变革的关键因素。“‘物’将会成为我的代理,诸如虚拟个人助手、虚拟客户助手以及机器人的各种算法,它们将代表我们做出决策。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Furlonger表示。

  Furlonger认为机器人服务(包括那些与物联网相连的)的自治程度将越来越高。“这一点很好理解,任何物体都会连接到互联网,它们当然可以访问我们的银行账户,完成缴税或转账。这只是另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连接,把物体而不是人连接起来,而它们也将成为新经济系统的一部分。”Furlonger解释说。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IBM正式用人工智能进军物联网
下一篇4个免费的物联网构建平台对比分析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