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5G研发步入关键期 释放物联网潜力
2016-01-14 12:53:2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关键词:5G 物联网
 
1月7日,工信部召开了“5G技术研发试验启动会”,宣布将在2016—2018年进行该试验。试验共分为5G关键技术试验、5G技术方案验证和5G系统验证三个阶段。

  1月7日,工信部召开了“5G技术研发试验启动会”,宣布将在2016—2018年进行该试验。试验共分为5G关键技术试验、5G技术方案验证和5G系统验证三个阶段。

  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在会上提出建议,希望试验可以注重应用牵引,加快融合发展,以应用为导向,以4G技术和人们无法满足的典型应用为主攻方向,打造标准、技术、产业、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确保市场和技术双推动。同时,还要加强与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创新,开展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之外,积极探索研究新技术、新业务。

  可以说,从1G到4G主要解决的都是人和人之间的通信,5G时代则是要解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低能耗、更安全。

  突破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5G网络亮相。根据中国电信当时带去的准5G工程样机的模拟数据,5G的移动网络速度最快可以达到每秒1G,相当于1秒钟就可以下载一部电影。而目前运营商推出的4G+载波聚合的峰值速率下行为370Mbps。

  当5G技术成熟之后,这个速度还会大幅度提升,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网速也将从现在Mbps计量跃升为Gbps计量,短距离传输速率甚至达到10Gbps,是目前LTE的100倍。同时,成本费用也会大幅度降低。据了解,3G的单位比特成本约是2G时代的三分之一,4G的成本大约是3G的四分之一,业界对5G的成本的预期是能比4G降低1000倍。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曾经总结物联网的两大分类,一类是超大链接,链接密集,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连上;一类为超低成本,成本要求非常低,还要求超低功耗。而目前现有的网络和应用无法满足这些需求。5G就像我们的神经系统一样,将为链接万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网路,是突破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

  “标准”是商用的敲门砖

  在此次启动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IMT—2020(5G)推进组组长曹淑敏表示,5G即将进入国际标准研究关键时期,此次试验的启动有助于推动全球5G统一标准的形成。对于这个可能会影响未来数年新一代通信网络,标准的制定跟技术的演进一样,在未来的研发过程中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启动会也吸引了运营、系统、芯片、终端、仪表、互联网企业以及高校等100余位代表,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产研发走向。

  在今年9月份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作为3GPP TDD技术与标准的领军企业,大唐电信就曾直言标准的制定是5G成功商用的敲门砖,技术与产业能力的发展能否与现实应用场景匹配,通过万物连接为人类生活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才是5G成功的关键。国际电联秘书长赵厚麟曾表示,掌握5G标准主导权对于我国有两大重要意义,其一是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互联网+”及“中国制造2025”目标中的重点发展行业,其二是信息技术是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它将对制造业升级产生重大影响。

  据了解,国际电信联盟已经完成了5G愿景研究,2017年底将启动5G技术方案征集,2020年将完成5G标准制定;标准化机构3GPP组织也将于2016年初启动5G标准研究,2018年下半年将形成5G标准第一个版本。

  2020年我国M2M连接数达3.5亿

  根据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2015年),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物联网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6200亿元,M2M(Machine to Machine)连接数突破7300万,占全球总数的30%,预计到2020年可达到3.5亿。

  而根据去年5月份由IMT—2020(5G)推进组发布的《5G无线技术架构白皮书》,5G具有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四大特点。其中前两者主要满足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后两者正是面向物联网。比如无人驾驶,对于网络的低时延高可靠有着很高的要求。随着技术和标准的不断演进,5G将充分释放物联网应用的潜力,并最终为撬动这个巨大市场提供一个支点。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物联网的拓展潜力到底有多大?
下一篇本土化发展 物联网技术扎根当今着..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