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物联网带来“馅饼”,“陷阱”也随之而来
2017-08-31 16:27:25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
关键词:物联网
 
Google前任董事长Eric Schmid早在2015年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就曾预言:“互联网将消失,因为我们的生活无处不连接。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将无处不在,让我们无法察觉。”

  Google前任董事长Eric Schmid早在2015年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就曾预言:“互联网将消失,因为我们的生活无处不连接。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将无处不在,让我们无法察觉。”当互联网将全世界49%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全球预计大约有84亿个连接在物联网上的设备正在运行。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将带来每年300亿美元的市场利润,并将保持快速增长。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从国际科技巨头Google、IBM、Amazon、Apple、Intel和GE到国内的阿里巴巴、小米和海尔等都纷纷积极布局,将物联网视为公司业务发展的核心。

  随着科技和人才的集聚,中国无疑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主战场。以当下最为流行的共享单车为例,简单扫码即可骑走的便捷,早已证实物联网这个原本虚而不实的词汇,已然成为现如今真真切切的现实。那么,物联网一统天下的武林霸主梦,真的指日可待了吗?

  与互联网传统的入口思维不同,物联网不再强调用户终端的交互,而是转而关注感知层的运用,实现设备自动、智能的为人服务。

  物联网之父、时任宝洁公司品牌管理者的Kevin Ashton,在1990年首次引出这个概念。他创新地改变了传统零售商利用条形码管理库存的模式,在产品包装中装备了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无线通信芯片,通过无线网络随时接收芯片传来的数据,从而实现实时准确的货物情况更新,吹响了物联网兴起的号角。

  英国的科学家在2005年发明了一种能够“闻出”抗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的“电子鼻”。这种电子鼻的体积与两台电脑显示器相当。2010年,以色列科学家研发出一种“电子鼻”,只要通过简单的呼吸测试,就可以查出肺癌、乳腺癌、肠癌和前列腺癌。这次研发,标志着生物传感器在物联网的华丽转身。

  Google在2014年以32亿美元收购Nest公司,打响了智能家居产业的争霸赛。Nest推出的集成传感器,能够不间断地监测它周围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等环境参数的变化。Nest还具有记忆和学习能力,可以判断房间中是否有人及人是否移动,并以此决定是否开启温度调节设备。如今Nest旗下的智能摄像头Dropcam,已经和智能门锁、电灯、电扇、汽车系统等数十件产品实现了联动,其无感化控制让人们体验到了真正的智能生活。

  2017年,除了Amazon Echo语音助手和Amazon Dash Button,Amazon还推出了Amazon Go, 打破传统零售店的销售模式,打造概念性的实体店,让购物变成了一种无需排队、无需结账的享受。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最前沿、最时髦的技术都在Amazon Go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物联网的应用已远远超过了以上列举的几个领域。从家居、汽车到通信、军工、航天,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物联网做不到的。

  毫无疑问,物联网的盛行,孕育了无数的科技创新、财富创造的机遇。从无人机到共享卫星,从传感器到智能芯片,从汽车到军工,捕捉准确数据,分析数据,并融入实际生活的应用场景,是物联网创业者不得不考虑的事情。然而,随着大量设备的无缝对接,数据的精准分析,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前不久,席卷全球的勒索病毒“WannaCry”就将物联网的安全隐患暴露无遗。任何相互连接的设备,都可能成为病毒袭击的入口。在2016年的DEF CON全球安全会议上,专家指出来自21个生产商的23个物联网设备,具有47个安全隐患。研究人员展示了因为物联网的无处不在,黑客可以很轻松地寻找袭击对象:汽车、竞选系统、电站……甚至你的家也成为最不安全的场所之一。你的智能设备可能正在监视你的一举一动,而你却浑然不知,即便被侵权,也无法得到法律保护。在便捷和隐私之间,你又将如何抉择呢?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下一代技术革命的物联网中,谁将..
下一篇维护物联网安全:美政府国会“双..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