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未来,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都将被物联网解决
2018-04-26 16:35:54 来源:中国物联网 作者:【
关键词:物联网
 
2015年,中国电信的物联网连接数仅为98万户,然而,只用了短短两年,这个数字就增长了45倍,在2017年达到4430万户。

  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属于物联网的时代。

  中国物联网产业的爆发增长,已经开始。

  2015年,中国电信的物联网连接数仅为98万户,然而,只用了短短两年,这个数字就增长了45倍,在2017年达到4430万户。

  在2017年初,中国移动内部曾预计,全年的物联网连接数量将净增6000万至7000万,然而最终的完成情况,却是净增了1.1个亿。

  截止2017年底,中国联通的物联网平台也接入了近2万家行业客户,连接数超过8000万,目前月增长超过400万。

  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预计到 2020年,我们的物联网连接总数,就将超过人的连接数。"4月23日,在2018中国绿公司年会上,中移物联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乔辉透露,在无锡、北京、杭州等城市,中国移动的物联网连接数,已经超过了人的连接数。

  而几乎所有的科技巨头和咨询机构都确信,在未来10~15年内,每1个人的连接,都将撬动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物理连接。

  这些天文数字的物联网设备,将让传统行业之中,许多几十年都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多年笼罩在雾霾阴影之下的北京,终于有了一片晴朗的蓝天。

  但那些改善空气质量的努力,同样为这座超级城市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比如,为了禁止燃煤取暖,推行煤改气,整个京津冀地区都在2017年的年末陷入了气荒,成千上万的农村居民因为天然气严重短缺而挨冻,大量家庭不得不改用电力供暖,导致城市电网的高峰负荷增加了约10%。

  为什么2017年北京会碰到气荒?

  北京万智生科技公司CEO金亚东的答案是:时至今日,北京还有大量的家庭,依然需要依靠人工上门抄表,这导致居民的需求没有及时、精确地反映给供给侧,最终导致供需失衡。

  "在冬天来临之前,没有人知道2017年的冬季,整个北方的天然气会面临什么情况,"金亚东说,"在6个月内,北方的煤改气新增了300万户--整个北京是600万户--这意味着,半年新增了半个北京城的用户,而气的供应根本没有增加,能不荒吗?"

  同样的问题,在各个行业存在。

  比如,很多企业每天用了多少电,统计机构都不知道准确数据,无法推算出真实的开工率和景气程度……

  比如,一个地方着火了,当消防车开到楼下了,还不知道消防水拴里到底有没有通水……

  经济的调度需要有精准的数据,但在过去,通过传统的,以人力为主要手段的时代,要实时地、精确地、完整地获得这些海量数据,完全是天方夜谭。

  就比如燃气的抄表,1个抄表员每个月至少能抄1500户,但仅仅是北京一座城市的煤改气用户,就达到了600万户,如果全靠人工,需要至少增加3000名抄表员,而且所有的数据都会有数天甚至数周的滞后期。

  然而,物联网的大发展,使我们第一次拥有了手段,解决这些几十年来都束手无策的问题。

  海量的物联网连接,可以让我们实时采集和处理各种数据,从而做好经济和服务的精准调度。

  物联网带来的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同样让人充满期待。

  比如,工信部智能制造的示范试点:宝钢股份的1580热轧智能车间,就是一个"智慧工厂"的典型案例。

  "以前,一个车间需要20多个工人,料进来以后放在哪?先进先出还是后进先出,全都靠人记,记不住就不知道去哪了。"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尹正说,进行智能化改造之后,整个车间改用无人行车,不再需要工人,堆垛入库率也从原来的30%提升到了70%~80%。

  甚至,通过物联网采集数据、建立起分析模型,未来它还能继续进行更多智能化的优化和改造。

  而在香港机构,空调的维护和改造也是全面运用新技术,通过物联网获得大量数据,连到云上,通过人工智能完成。

  "这样,一是可以做提前的预见性的维护计划,二是调试有很多逻辑关系,如果安装的时候调错了,它可以告诉你。"尹正说,以前需要依靠有经验的老工人来维修,现在通过机器,不到1年时间就已经实现最高可达15%的降能。

  香港机场一年的耗电花费高达3亿港币,15%意味着节省了4500万港币的真金白银。

  在尹正看来,类似的机会在各个行业都存在,"楼宇里80%的能耗都有提升空间,工业、基础建设最起码有60%。"

  事实上,物联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界就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并明确了它的含义;而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手段,来提升传统行业的效率,也早已在各个行业司空见惯。

  为何物联网到现在才开始蓬勃兴盛?

  关键问题在于,物联网的连接是实时的、海量的,甚至还需要适应各种不同环境,这为物联网的大规模连接提出了非常高的技术要求。

  在这个领域,中国甚至已经是"数十年磨一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最早了解物联网,是始于2010年3月,中国第一次将物联网列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正式写入政府报告。

  事实上,在中国,"物联网"最早被称为"传感网",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已经启动了传感网研究;2009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无锡市人民政府更联合成立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物联网中心),作为全中科院物联网发展研究的抓总单位、协调单位,推进中国的物联网基础技术发展。

  "物联网有哪些基础的科研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时至今日,物联网中心主任陈大鹏都还记得,中科院当时反复讨论,最后提出来四个问题:能耗、处理、传输、安全。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都代表着巨大的挑战。

  比如能耗。陈大鹏说,每一个物联网连接的耗电量都微不足道,甚至低于1毫瓦,但如果将连接数乘以100亿,就可能达到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规模。

  而按照华为的预测,在202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的数量将达到350亿。

  而且,为了适应应用环境,很多的物联网设备,都只需要依靠很小的电池,就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不间断在线工作。

  而在处理方面,有些数据需要上传到云端处理,有些可以在物端就直接处理,不同的场景,会切出不同的需求,需要针对性地设计芯片处理架构,网络拓扑结构、业务流程等各种问题。

  在传输方面,网络的时延、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单位面积内支持的终端数量等等,每一个问题也都可能成为应用的瓶颈。

  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在物联网时代,每一个终端可能都是安全的隐患,黑客可攻击的入口更多,而且云端的打通,对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也会构成更大的挑战。

  以上每个环节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都需要各个科研机构、企业的共同努力推动,一步步解决。所以,直到最近几年,终端侧成本持续降低,功耗持续降低,网络也不断成熟,物联网终于进入快车道。

  针对过些问题,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提出了海云融合,人机物融合的架构,从数据传输、能耗、数据处理到安全,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促进工作。

  目前,作为国内最大的物联网专业科研机构,物联网中心不但在各个领域都布局了大量的核心技术,还已孵化了大约40家企业,而它每年在北京、无锡、硅谷等地组织的物联网峰会,也早已成为行业内最重要的交流平台。

  如果说,中科院的目光更多是技术创新,那么,企业的目光更多就在于如何抓住用户需求,打开市场。

  比如,紫光集团总裁、新华三集团总裁兼CEO于英涛就认为,通过电子方式抄水表、电表的尝试,其实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普及,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技术跟业务互相交融、互相理解的问题、有商业模式的问题,有应用的问题,等等。

  在他看来,虽然 物联网已经加速,但真正的大爆发,或许还需要3到5年才会到来。

  不过,在一些新兴领域,新的机会已经出现。

  比如共享单车。

  乔辉透露,在2017年,正是共享单车的异军突起,让一些物联网芯片也获得了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量,"救了整个行业"。而现在,共享充电宝、共享按摩椅、乃至金融、设备监控等一些行业的物联网业务也正在逐渐上量。

  而三大运营商在2017-2018年全力推进的NB-IoT建网,更从运营商层面,让物联网获得第一个专为物的连接提供的网络,从而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拉动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增长甚至爆发。

   "下一步,物联网和AI将深入到传统企业的核心生产流程里,去看能不能解决那些已经积累十来年的老大难问题。"金亚东说。

  中国最大的程序员社区CSDN创始人蒋涛曾提出了一个"三倍速理论":如果程序员讨论某一话题的博客每年以三倍速增长,基本上这个话题就会进入爆炸性的阶段,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就会接纳它了。

  正是在2017年,物联网已经开始"三倍速增长"。

  如果我们回首历史,从雅虎、易趣到谷歌、脸书,从瀛海威、四通利方到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再到今日头条、滴滴,过去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全面改变了整个人类世界的社会与生活。

  或许,物联网真正的发展,今天才刚刚开始,但我们相信,未来它为我们带来的改变,甚至可能远远大于以往的任何一次科技变革。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制造业转型,先迈出联手物联网融..
下一篇智能安防受重视,物联网卡这些应..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