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运营商眼里的物联网:从0到30万,然后遥望星辰大海
2018-06-07 11:16:43 来源:物联网智库 作者:【
关键词:物联网 运营商
 
回头看看短短两年的发展,抬头漫天星斗、星辰大海,笔者斗胆猜想一下运营商物联网的未来可能变成什么样子?

   在动辄万亿产值、百亿连接的物联网展望预测里,30万是个芝麻绿豆的数字。但从去年年初的微薄存量到现在的30万存量,从十几个签约商到现在遍布24个场景的160余家合作伙伴,我们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一个产品从0到1的过程,以管窥豹般的见证了物联网润物无声的改变运营商产品结构、引导企业的发展思路、潜移默化的影响普通人的生活轨迹的过程。

  对于大部分非业内人士,对物联网看法一般是走极端的:要么就是高大上,觉得物联网分分钟改变世界、颠覆生活;要么就是觉得物联网LOW爆了,不就是张便宜的网卡吗,电脑城给你分分钟销掉几万张。认识的极端意味着信息的不对称,我们欣喜着物联网的爆炸发展,也时刻校正着发展的方向。

  回头短短两年的发展,抬头漫天星斗、星辰大海,笔者斗胆猜想一下运营商物联网的未来可能变成什么样子?

  一、从做管道到做ICT项目

  过去的两年,运营商更多关注的是规模,而抢占市场打开局面时担负着巨大的压力,原因有两个:

  1. 全新的产品形态和市场环境,摸着石头过河。

  有过去的手机卡渠道的做法,从流量差价作为切入点进入,看似小有斩获,但最终基本被市场慢慢的理解和消化,不再有影响力。倒是不同行业内的TOP级的厂家,面对三家运营商管道的竞争,有了更多话语权。

  2. 长期规模和短期收入的冲突。

  记得任正非说过,能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处理好的人就是有战略思维的将军。对于运营商基层渠道而言,物联网的收入盘子小,对超收和工资少有影响。而物联网本身的激励虽然高于传统业务平均水平,但因为物联网项目周期长的原因,也很难及时兑现。不同省市公司平衡资源和绩效时有不同的倾注度,结果就是发展参差不齐,如果物联网人还要兼做其他工作,支撑自然难到位。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要从底层认识上梳理物联网的定位:物联网业务可以是客户数据通道的入口,也可以是运营商ICT项目的入口。现在,运营商政企渠道或者集客渠道反馈上来的很多商机,最初仅仅是物联网管道需求,如果我们带上做项目的思路去找客户,带上技术支撑团队去提供“物联网+云/SAAS平台/带宽/移动集团”的解决方案,协调相应的解决方案商给客户提供1+1=1.5的商务模式时,客户的接受度是很高的。这样不仅保证了物联网的业务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合作粘性、收入以及项目的话语权。当然,这样的需要物联网团队人员对商机的敏感以及自身资源的熟练运作,需要公司后端技术团队、前端市场团队极大的支撑力度。

  二、从做ICT项目到做标准化产品

  如果能够作为ICT项目进行合作,下阶段就是做标准化的产品了。这一点之前运营商做的比较多,像云镜(智能后视镜)、路尚(智能OBD)产品、智能ETC等,已经在很多省市做了包装和应用,商务模式基本是客户预存拿产品、运营商渠道推广、厂家包装分成,也有一定效果。但限于产品对象比较狭窄、渠道依赖性强,还是没有形成撼动市场的爆品出现。

  其实产品对象狭窄恰恰是蓝海的入口,因为市场需求更加明确且没有成熟的集成解决方案。以工业路由为例,很多连锁企业、银行的需求旺盛,主要述求是:1、实时数据调控,获得运营商级无线通讯保障;2、获得门店信息化采集、数据分析、线路备份的解决方案;3、施工周期短,能尽快上线使用;4、获得运营商提供的设备+流量打包的综合服务方案。

  这样的述求,运营商是最合适的集成商,面对连锁行业动辄几千的门店,包装专门的“硬件+平台+管道”物联网产品适逢其时。同样的,相信还有更多标准化场景会陆续呈现。

  三、从标准化产品到源头合作

  从资费竞争转变到平台能力的竞争,2/3/4G物联网管道的发展已经很成熟,所以这里讲的源头合作更多是针对NB来谈的。从17年6月中国电信宣布全面商用以来,智慧城市很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跟进,不管是水气表的集抄的产品转型,还是NB门禁、NB智能井盖的新兴产品进化,抢占市场源头是抢规模最重要的工作。中国移动的NB发展也很快,推广非常给力。但其2G市场的庞大体量的发展思维惯性一定是合理的吗?比如移动NB很多捆绑了中移物联的模块,虽然集中资源可以降低成本,但从一个角度来说抛弃了很多成熟模块厂商的市场能力。用封闭的产品来做开放的市场,起码从底层逻辑来看是不合适的。总之,融入产业链伙伴,根据市场需求找伙伴,才是未来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万物互联时代:阿里加速物联网普..
下一篇掌控物联网的咽喉,无线通信技术..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