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没有商业模式?物联网平台的格局与破局
2020-04-21 20:18:09 来源:物联传媒 作者:【
关键词:物联网
 
今年3月底,曾宣布“All in AIoT”的小米公布了2019全年业绩,提到其AIoT平台接入的设备数量(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近来不断上升,截至2019年底已接入2.35亿,同比增长55.6%,是全球领先的消费级IoT智能物联平台之一。

  今年3月底,曾宣布“All in AIoT”的小米公布了2019全年业绩,提到其AIoT平台接入的设备数量(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近来不断上升,截至2019年底已接入2.35亿,同比增长55.6%,是全球领先的消费级IoT智能物联平台之一。

  再往前一点的2月,IDC发布《中国公有云物联网平台2019年厂商评估》报告,指出阿里云已经建成中国最大物联网平台。此前阿里巴巴也有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旗下天猫精灵AI联盟可连接的AIoT设备达到2.35亿台,成为当时最大的IoT生态开放平台。

  虽然统计方式、统计时间存在差异,但同样都是2.35亿,不仅表达了头部公司物联网平台的阶段性成果,换句话说,他们之间形成了某种共识,即物联网平台这条路一定是正确的,值得走下去的。

  可到底要怎么走、走多久才能到达理想中的目的地呢?下面将就这个问题进行展开。

  1. 物联网平台的现状

  在2014年前后,物联网平台开始大范围普及,不少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者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融资大把大把地进来,不少团队在那期间逐步扩大到一两百人以上。

  后来随着媒体和资本恢复冷静,物联网平台走过了过高期望的峰值,来到了当下这一被称为“泡沫化的底谷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将孕育出成功且能存活的经营模式,而整个阶段预估需要5-10年。

  Gartner物联网技术成熟度曲线,2019年7月

  图片来源于Gartner

  目前,IaaS市场逐步成熟,公有云厂商陆续从云平台深入到物联网平台;一部分物联网平台企业也正在基于条件的成熟,将单一的连接管理平台发展为更上层的业务使能平台。不同属性、不同类别的平台厂商开始强调自身的技术深度、应用广度和经验厚度,与生态伙伴合作,分配各自在行业中的所属位置。

  综合所有原因,物联网平台相比产业链其他环节的确略显“平淡”,但实际并不是一潭死水。

  这可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

  在企业数量上,尤其这几年工业、园区、公共事业等智能化需求大幅增多,很多公司开始以提升项目交付效率为目标建设物联网平台。参考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oT Analytics最新的一份平台市场调研,指出2019年全球物联网平台数量为620家,与2017年的450家相比仍有较大增长。
  在企业规模上,不断有体量庞大的大中型企业,在转型物联网时以物联网平台作为主要战略支撑,包括PTC、Arm、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小米、OPPO、海尔等。这是因为物联网平台能够将分散化、碎片化的物联网应用集中管理,并且使公司在向服务化转型、开拓新的业务板块时具备更大的灵活性,由此才能获得更大的营收,支撑这些公司在物联网上的投入。
  在产品能力上,物联网平台厂商经过多年的路线演进,分化出了通用型平台和垂直领域纵深型平台两条路径。通用型平台同样会选择优先场景进行投入,而垂直领域平台更是逐步覆盖了包括物联平台、业务中台、数据运营、SaaS服务以及生态链建设等一整套业务范畴,不再靠早期单纯售卖平台的方式进行运营。
  当然,避开缺点只谈优点都是耍流氓。

  虽然能从企业数量、企业规模、产品能力等方面看到物联网平台利好的一面,但并不能忽略其眼前存在的几大问题,包括设备接入难、平台标准化程度不足、行业缺少标准导致平台价值不清晰、项目存在子系统影响平台对接的效果、项目整体系统架构缺乏一致性、项目垫资等等。

受以上问题的影响,物联网平台推动智能设备大规模部署的进程不及预期,从现有情况分析,很多项目都在小批量试点阶段,还未到规模化应用程度。

  图片来源于物联传媒

  2. 物联网平台典型商业模式

  物联网平台主要的功能,在业界常被称为连接管理、设备管理、应用开发、数据分析等。这意味着物联网平台是一款提供丰富功能组合的商业软件产品,本质上是一种资源,或者称为一种服务。

  根据企业出身属性的不同,业界实际已经产生了3种主流的物联网平台商业模式。

  模式一:按基础资源的使用收费

  此种的营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1)按照设备连接数量、设备连接时长、消息数量、消息流量进行收费,属于设备接入层带来的收益;2)在完成设备接入的基础上,对客户消耗云服务、人工智能、安全服务等增值产品进行收费。

  通用型的物联网平台大多采用此种模式,由于其背后大多是云服务厂商,物联网平台是公司扩大云产品使用量和扩大连接场景的一种手段,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增加对云的消耗。

  因此,参照业界已经有成熟的公有云收费模式,这种情况下的物联网平台收费相对是标准化、公开化的,比如阿里云IoT就已率先公布了平台上各项资源的计费方式,具体标准都可以在其官网查到。

  典型厂商:阿里云、华为云、微软Azure IoT平台、腾讯云、青云QingCloud等。

  模式二:按平台及软件产品的授权收费

  采用此种模式的企业以打造品牌化的平台产品为主要目标,在运营中常常基于自身标准化的平台,为客户做对应的定制化开发。他们通常对某一类或几类场景应用尤为擅长。

  获取营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根据业务需求、工作量评估开发成本,向客户一次性售卖平台产品;2)提供定制化的平台之后,与客户一起运营,在运营中再进行分成,比如按照设备点位数量、按照每个接入固定收取一定费用等方式。

  此外,咨询服务往往也是平台厂商对外提供专业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

  典型厂商:PTC ThingWorx、Arm Pelion、敢为软件等。

  模式三:按软件+硬件解决方案的形式收费

  投身物联网平台建设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传统硬件企业,他们认可物联网平台的价值,但是仍然认为需要依靠传统硬件生意来支撑平台的运营,因此不纯靠平台获取营收,而是以软件+硬件一体化的模式提供解决方案。

  另一部分软件企业,长期以来发展了在硬件层的生态合作伙伴,提前完成了硬件的对接测试,虽然同样选择以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提供服务,但平台占据营收的主要组成。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物联网技术,引领楼宇管理系统全..
下一篇三大运营商蜂窝物联网用户达到10...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