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英特尔应战云计算
2012-06-27 16:24:29 来源:速途网 作者:【
关键词:英特尔 云计算
 
被ARM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一众新兴公司逼迫得有些手忙脚乱的英特尔,终于有了回稳的迹象,并开启了一连串反击计划。

  被ARM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一众新兴公司逼迫得有些手忙脚乱的英特尔,终于有了回稳的迹象,并开启了一连串反击计划。

  终端方面,以超级本为突破口,英特尔正在打出一套组合拳,包括早在去年就已经在积极酝酿的手机战略的回归。昔日的坚定盟友微软将会在今年年底前正式发布Windows 8,已经在事实上解体的“Wintel”联盟,恐怕会以一种更加灵活和松散的方式回归。

  而在服务器端,除了像全新英特尔至强处理器E5系列等按传统节奏推出的产品之外,英特尔的目光依然紧紧地盯在了云计算上。早在前年年底,英特尔就提出了一个2015年云愿景,主要包括“数据和应用的互通性、自动化以及客户端自适应”三个特点。“对于云计算,几年前有一句套话: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任何内容,这实际上就是云计算,”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叙说,“而现在,这句话已经实现了,不再是每次发言时都会照着PPT念一遍的套话了。”

  英特尔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预计全球互联设备的数量将会超过150亿台,联网用户数量将会超过30亿。同时,全球数据中心IP流量也将以每年33%的幅度持续增长,在2015年时将达到每年4.8 ZB,是2011年的3倍以上。届时,每个联网用户每天将会生成超过4GB的数据流量。为满足这些数据增长的需要,到2015年,全球云服务器的总量将会是现在的3倍以上。

  “计算永远是要达到平衡的。应用光有需求,没有技术手段也实现不了。服务器端强大,终端很差不行;服务器端很差,终端强大也不行。”杨叙这样解读英特尔的时机选择,“所以技术准备好了,天时、地利、人和,完美的体验效果才会呈现出来。”

  终端驱动力

  记者:近两三年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各家公司似乎都在大力宣讲或是推进云计算,很多新型数据中心陆续兴建起来,而且规模比以前大很多,计算效率等各方面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您如何看待这股潮流?对服务器端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杨叙:这个问题要在两年前问我,估计还不能像现在这样能回答清楚。过去一两年间的产业变化,让英特尔看得越来越清楚了。特别是苹果推出iPad、iPhone以后,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互联网的应用和体验越来越个性化。为了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很多个性化的设备开始涌现,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产品形态,新的智能终端越来越多,甚至车载设备也开始越来越智能化。

  围绕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形成了庞大的数据量需求。所以现在大家从服务器端到终端共同来看这个问题。服务器端就是建一个非常强的数据中心,在云端把所有的硬件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整合在一起,然后把应用整合在一起,通过应用商店将计算应用起来。人们由此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不同地点,更方便地获取个性化所需要的东西。

  这样的变化引起产业方方面面的变化。终端产品的体验效果,要考虑硬件、软件的集成,走垂直整合的方向;服务器端的产品,虚拟化、能耗管理等技术也在发生变化。

  云计算,实际上代表的是端到端的概念。此时传统的服务器已经变成了更加垂直的整合形态,比如以前需要非常专业的通信设备做的工作,现在用通用性的服务器,加上软件虚拟技术就可以完成。所以,技术的演进、性能的提高、成本和功耗的降低,使整个服务器、数据库、基础设施等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产业链带来了更大的机会。

  记者:对于企业内部,“私有云”的出现带来了哪些改变?

  杨叙:很多企业以前的管理模式是所有内容在服务器端,大家用不同的电脑连接服务器进行管理、分享和传输内容。现在很多企业中的应用都变成了各种小的应用,把这些应用推到不同的智能终端,这些智能终端大多是消费类产品的体验方式。例如英特尔内部的“带着自己的电脑上班”的活动,员工可以把公司的很多应用装到自己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虽然各个公司、各个行业推进的速度不一样,提供的服务完整性和方式也不太一样,但大家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走。

  记者:这样的变化对英特尔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比如在产品设计、战略制订和布局上会不会带来一些新的改变?
  杨叙:改变很大。最大的影响是我们要彻底地从端到端来重新看这个问题。我相信英特尔是今天唯一一家半导体厂商,能够提供一种大跨度的计算能力,从超级计算机到一般的服务器、数据库、中心服务器,再到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

  大家现都在谈用户体验,但是要达体验的效果,是需要计算能力来支撑的。我们需要把更多的晶体管加到芯片里,用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制造出来;我们在从32纳米向22纳米演进,明年年底到后年还会推进到14纳米。英特尔以后还会做系统芯片(SOC),里面各种不同的功能模块(计算、通信、图形处理等)各自分开。另外,我们一定要确保在提高性能的同时降低功耗,这样才能满足用户对体验越来越高的追求。

  云的挑战

  记者:云计算走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两者的关系其实相辅相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与云相关的事情,可能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一个新的带动,两者会不断交错前行。但是这场热闹的大戏,在之前似乎和英特尔的关系并不太大。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相互激荡,对英特尔带来了哪些挑战?

  杨叙:两年前如果有人来问我云计算,我还蛮反感的。因为那个时候我确实不太明白云计算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更多的是讲套话。特别是一些学术会议,很多的时候陷入了无休止的哲学争论,而根本没有讲清楚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的变化趋势。在学术界,有关云计算的争论其实到现在也没有结束。

  现在我的理解是,云计算意味着一种个性化的服务,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甚至设备的限制。云计算的背景是智能终端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个性化互联网的演变速度。

  云对英特尔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要把英特尔的传统优势芯片产品,以前只能在电脑和服务器里面用的高性能芯片,把它的性能提供给不断演变和创新的新产品形态。在这方面,功耗的降低是大问题,意味着从设计到制造工艺的革命性变化。

  第二,英特尔在PC时代有着非常明显的横向化产业特征,做标准化的产业链,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应用,不管是哪个厂商做什么样的产品,只要集成在一起就能运行。但现在的云时代要求各个厂商要从上到下垂直整合,考验的是硬件、软件、应用、服务等方方面面的整体实力,这对公司核心竞争力创建和强化,是很大的挑战。

  记者:对这两方面的挑战,英特尔如何应对?

  杨叙:对英特尔来讲,芯片设计和制造相比而言要容易得多,因为这方面是英特尔最强的能力。但是对我们也面临一个简单的问题:取和舍。取什么?舍什么?以前在制造通用芯片的时候,我们永远会选择把晶体管加到最多,把晶体管频率调到最高,这样来完成芯片性能的提高,然后用先进的制造工艺把它制造出来。因为在通用计算时代,芯片性能就能体现整个产业的计算能力。但现在不一样了。从22纳米以后英特尔不再做通用芯片了,而是朝着SOC的方向调整。SOC本身就意味着做取舍。

  其实更具挑战性的是硬件、软件的集成,要从横向产业朝纵向产业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英特尔一个人把所有东西做完,和新的产业链合作至关重要。现在与PC时代不同,有多个操作系统供选择,上面的应用软件开发也很多,中间件还有集成,甚至还涉及运营商在里面服务的搭建模式、未来新的服务方式等等,都在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所以对英特尔而言,路比以前显得复杂,但毕竟是变宽了。

  记者:英特尔之前公布了一个2015年云愿景,在这三年内,英特尔具体的行动节奏大概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更加具体的目标?

  杨叙:英特尔的云愿景不是一个简单量化的概念,不是说到那时世界上会有多少台服务器,多少个数据中心。英特尔是想把我们的理念和未来的技术趋势、产业变化的趋势讲清楚。现在大家都在非常狂热地追逐云计算的概念,但是针对云计算的来临,相关的产业、用户甚至政府在做决定的时候,大家如何排兵布阵,做什么样的战略部署,需要一些非常理性的思考。简单而言,英特尔赞成开放性的云、智能的云、安全的云、互动性的云,这就是我们云愿景。人们应该依据这些原则来搭建数据中心,迎接云计算时代的来临。

  但是有一点大概是不争的事实:计算能力的建立与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有相通之处,这方面的投入需要适当超前一些。刚开始看起来没有车在高速公路上跑,但是现在已经经常堵车了。我们千万不要低估数据的爆炸式增长速度,同时,做投入要做到恰当、符合规律,不要提前太早、投入太大、泛而不用。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苹果5原型预测揭示其支持近距离无..
下一篇摩托罗拉:数字化对讲畅享行业通..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