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2015年中兴通讯对ICT的发展趋势展望
2015-01-09 10:30:49 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 作者:【
关键词:中兴通讯
 
目前,包括中兴通讯M-ICT战略在内的ICT概念实际上已经涵盖了ICT和Non-ICT两个领域,这源于不可阻挡的跨界力量。因此,未来的ICT世界必将精彩纷呈,其发展历程中的种种变数以及暂时的成功和失败都不会扭转大趋势、大格局的形成,身处其中的人们必将经受不断交织的惊喜和失落。

  1. 前言

  目前,包括中兴通讯M-ICT战略在内的ICT概念实际上已经涵盖了ICT和Non-ICT两个领域,这源于不可阻挡的跨界力量。因此,未来的ICT世界必将精彩纷呈,其发展历程中的种种变数以及暂时的成功和失败都不会扭转大趋势、大格局的形成,身处其中的人们必将经受不断交织的惊喜和失落。总之,不坚持到最后就享受不到谜底解开的全过程,这也是中兴通讯为何倡导“CGO-Cool, Green, Open”理念的根因。此外,2015年也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即将见证M-ICT从“战略理念”到“逐步落地”的诸多应用实例。

  2. 不可阻挡的跨界力量

  人们仰慕飞行汽车,因为那是汽车技术和飞机技术的紧密结合,并在地面交通发生严重拥塞时有可能发挥奇效;人们关注3D打印技术,因为那是生产制造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紧密结合,可以随心所欲打印出所需的物品和作品……实际上,人们正越来越多依赖和仰仗神奇的跨界力量。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跨界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原本不甚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会、相互磨合,从而让创新的进程得以加速。

  放眼我们非常熟悉的ICT领域,IT和CT的跨界早已发生,可谓“润物细无声”。由于传统CT的显着特征是“软硬件垂直一体化封闭架构”,容易被厂家锁定,开放程度不够,性价比不高,运营商的CAPEX、OPEX和TCO长期居高不下……而基于IT简洁架构、以软件创新和经营为核心的互联网业务则发展得如火如荼,因此IT和CT相互借鉴进而实现跨界就成为大势所趋,并在未来若干年内将继续得到夯实。比如中兴通讯提出的M-ICT战略就融入了“移动互联Mobile Internet”、“万物互联Man-to-Man/Man-to-Machine/Machine-to-Machine”等关键元素。

  除了ICT领域内部的跨界外,ICT技术更多被其它“Non-ICT领域”所引用和借鉴。迄今为止,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现了跨界和联姻,从而使本行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无穷的活力。举例,其一,“车联网”是物联网的一个分支,也是汽车技术和ICT技术的跨界;其二,“家庭云”就是智能家庭和云计算的跨界;其三,很多行业借助大数据提升效率、改进流程,并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四,很多行业大胆引入“互联网”思维,从而实现了“跨界颠覆”以及“弯道超车”,比如最新的“工业互联网”,其宗旨就是进一步激发生产力,重构全球工业体系,使其变得更经济、更清洁、更节能以及更安全。

  3. 服务为王 & 体验至上

  随着ICT技术的渗透和普及,“服务无处不在”乃至“服务为王”将进一步顺理成章。除了常规的人人交互外,人机交互、机机交互也将成为常态。不管是哪种应用场景,所有的服务最终是面向人。进一步说,再智能的机器也是服务于人,这是ICT产业在任何阶段都不能动摇的发展宗旨。根据马斯洛理论模型,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促使人们提出更更高级的服务需求,比如精神层面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和突出,从而使“体验至上”的梦想得以实现。

  当然,五彩缤纷的服务依然会在不同层面得以提供:其一,互联网提供商依然会致力于人们的社交需求、网购需求以及快速信息获取需求等;其二,云服务提供商仍旧立足于将数据中心做大做强,让公有云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并通过进一步降低租赁费用,让更多的个人用户、创业者和中小企业主得到实惠和便利;其三,各行业比如金融、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将进一步实施变革,让政府&企业网络变得更加开放和新颖,从而为国计民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另外,尽管企业网和园区网各有侧重点,但“园企合一”的理念将会持续激发创新的动力,企业级数据中心也会成为ICT建设的焦点。其四,电信运营商依然会大力关注“流量经营理念”和“智能管道策略”,并且拥有雄心壮志降低CAPEX和OPEX以及TCO,致力于打破“剪刀差”的魔咒。同时,电信运营商也会矢志不渝进行“去电信化”,逐步向云服务提供商演进,至少在第一阶段会将自身打造成为“公私结合”的混合云提供商。

  4. ICT发展必须坚守灵魂和主线

  在ICT的新一轮发展历程中,务必坚守灵魂和主线:这就是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有机协同起来,坚决摒弃孤立发展的思路。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愿景是实现人人互通、万物互联,这无疑会诞生规模不一、性质迥异的数据,如果不依靠云计算的虚拟化和后台集中能力,这些数据最终形不成合力和平台,所以需要海量的云存储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这是第一步,也就是说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必须实现跨界。第二步,要实现有机的整合,必须求助于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工具,让数据的集成者和数据的源头输送者都能享受到“价值数据”给企业运营、政府管理和社会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从而让使“数据金矿”变为现实。可以预测的是,大数据将从初始阶段的跟SaaS结合逐步过渡到和PaaS以及IaaS的紧密结合。总而言之,只有把各式各样的“垂直行业”通过云计算的手段有机整合起来,让各类数据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大数据才会凸显价值,也只有这样,“OneM2M/智慧城市/万物互联”才能真正落地。毋庸置疑,没有人愿意看到“数据孤岛”的形成。

  5. 关键的趋势列举和展望

  5.1 “云+端”协同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终端的数量必将越来越丰富多彩,除了当前主流的智能手机以外,其它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必将风起云涌、各领风骚。它们之间也会在应用场景上实现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智能手机也注定会演变成为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环境下的“微型控制中心”,并能够轻车熟路地驾驭各种应用程序。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用户和终端数量的积累,所有丰富的云资源都难以被消耗,所以业界将继续重视“云+端”生态链的发展。在云中,每天都有各种应用“上架”和“被下架”,无数的粉丝和忠实客户捧着各种终端津津有味、乐此不彼地享受着他们钟意的应用。

  5.2 “无线宽带+固网宽带”协同发展

  在宽带接入领域,5G技术正在崭露头角和小试锋芒,而下一代无源光网络的代表技术NG PON2,无论是标准还是核心技术,都在稳步推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固定宽带和无线宽带将会相对独立地发展,但在应用场景存在交叉和叠加的情况下,它们必定会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灵活、可靠、无缝的高速接入。

  与以往几代无线技术不同的是,“体验至上”将深刻影响到5G网络的顶层设计。具体说来,除了“更高的5G数据速率”、“在人口密集地区提供高质量5G服务”、“提供丰富多彩的5G终端设备”等基本保证外,5G将致力于支持“超快速响应”等应用(比如基于增强现实的“触觉互联网”),同时将3GPP、WIFI、M2M/IOT、D2D等多种制式进行无缝整合,打造一种极为和谐、不带任何歧视的“新型无线局域网”,让用户享受到行云流水般的完美体验。此外,针对核心层网络架构,SDN和NFV等技术也会占据相当的比重,和“新型无线局域网”实现端到端的的高效交互。

  5.3 “云+管”协同发展

  在逐渐消逝的纯CT时代,管道的“透明性”是其最大的特征,业务层只要以合适的接口带宽和管道连接并提出粗略的需求,剩下的事情就交由管道。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也提“智能管道”的概念,具备所谓的“业务感知”功能,但实现起来总是不够酣畅淋漓,多数时候略显“捉襟见肘”。而在新一代ICT环境中,尤其是当云计算的应用如日中天的时候,由于“物理上的分布、逻辑上的集中”还有“虚拟机的迁移和管理”成为主流,管道(网络)需要做出深刻改变,需要建立全局视图,网络自身需要虚拟化来保证。云计算业务的“一键下单”和“迅速响应”要求网络不能拖后退,因此“软硬解耦、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虚拟化、网络功能虚拟化、开放流表、开放的南向和北向接口、网络应用程序”等概念就应运而生,实际上是依靠“顶层设计”解决了“业务”和“网络”长期以来两张皮的问题,走出了“网络自动化严重滞后于云业务自动化”的窘境和困境,同时将网络的硬件IT化,形成资源池,让“云网络”的概念正式得到认可和确立,最终实现“云管合一、相生相克”的至高理念。

  已经热炒若干年,现正在大力商用化的SDN和NFV就是“云管跨界”的典型例证,尽管这两种技术各有侧重点,但它们的进一步跨界还会诞生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具体说来,狭义的SDN特指基于OpenFlow的网络,广义的SDN则是指具备这种理念的所有网络。而NFV侧重于网络功能的虚拟化,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就是要采用IT虚拟化方式来改造现有的通信网络,让网络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景下都能被随心所欲地调度。迄今为止,已经没有人故意把SDN和NFV对立起来了,多数人认为SDN和NFV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其一,只有实现了网络功能的极度虚拟化,才能保证SDN的水到渠成或者说让SDN轻装上阵,并让SDN真正有别于传统的转发控制分离模式。其二,SDN也是NFV的基础设施(NFVI,即NFV Infrastructure)中针对网络域的一项使能技术,其全局、集中的控制方式能有效支持网络资源的虚拟化和池化,有利于实现多租户虚拟网络的动态性与自动化需求。另外,在新型云数据中心和部分企业网/园区网里面,诸如“服务、存储和网络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已经得到贯彻和落实,云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的高度紧密互动已经达成共识。

  5.4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协同发展

  尽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是两个层面上的安全技术,但同等重要。网络安全侧重在网络层面,例如通过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等设备来实现链路层面的安全防护,而信息安全主要是从数据的角度来看待安全防护,更加关注应用和内容层面,可以说更加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通常采用的手段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审计、渗透测试、风险评估等。

  在M-ICT时代,这两种安全技术都必须要有所变革,相互协同。其一:从底层芯片和操作系统入手,发展芯片加解密技术,构建安全与非安全环境隔离,实现可信引导与访问等;其二:构建网络侧可信的标识技术,做到快速追踪、溯源及防后门、防泄漏等;其三:大力发展业务应用信息安全技术,比如安全浏览器、应用安全打包及加解密、SIM卡认证、新型生物识别等技术;其四:将互联网安全、物联网安全、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等有机联动起来,打造 “立体、可信、协同”的安全解决方案。

  5.5 “闭源系统+开源系统”协同发展

  目前,在ICT领域里,开源已经成为无法阻挡的潮流。智能手机的开源操作系统代表就是Android,当然,其它新秀也在奋起直追;开源云操作系统的典型代表就是OpenStack,但CloudStack和OpenNebula等是其竞争者……值得关注的是,在原本最为封闭的网络领域,随着SDN和NFV的兴起以及初步商用化,开源SDN操作系统OpenDaylight强行压制了FloodLight,但另一个后起之秀ONOS正试图挑战OpenDaylight的地位,还有就是OPNFV逐步演进成为NFV的开源操作系统,吸引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除了软件操作系统外,数据中心硬件领域的开源也不容小觑,比如开放计算项目(OCP)的动机就是将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急剧下调,从而让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访问互联网的门槛大幅降低。

  值得提醒的是,即便各类开源社区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相应的生态链也呈现风生水起的局面,但是闭源系统依然会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两者之间的博弈是长期而持久。从较高的层面来洞察,对ICT领域的同一经营和运营主体来说,不排斥同时采用开源和闭源系统,或许这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两者协同发展无疑是合情合理。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蓝汛首鸣荣膺2014中国IDC产业绿色..
下一篇海能达学院在深圳总部大楼隆重揭..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