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IDC: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超过1亿台
2016-06-16 10:16:05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
关键词:IDC
 
IDC“移动设备追踪”高级分析师杰特什·乌布拉尼(Jitesh Ubrani)表示:“智能手机将多种技术集成在一台设备中,与此不同,可穿戴设备市场有多种类型的设备。手表和手环一直都很流行,但市场也看到了其他类型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例如智能服装和智能眼镜。

  IDC“移动设备追踪”高级分析师杰特什·乌布拉尼(Jitesh Ubrani)表示:“智能手机将多种技术集成在一台设备中,与此不同,可穿戴设备市场有多种类型的设备。手表和手环一直都很流行,但市场也看到了其他类型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例如智能服装和智能眼镜。这些设备将带来新的功能和体验。智能眼镜很明显专注于企业市场,以补充或替代当前的计算设备,尤其是工厂中工人使用的设备。智能服装将瞄准普通消费者,能收集新形式的描述性、规范性数据。”

  推动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的另两大因素分别为移动连接和应用的发展。

  IDC可穿戴设备项目研究经理雷蒙·拉马斯(Ramon Llamas)表示:“移动连接使得可穿戴设备不必关联至智能手机。最直观的应用是打电话,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可穿戴设备的移动连接能收发数据,包括时间、位置,以及关于用户及其周围环境的其他数据。请想象一下,对于计步、分析病人活动和购物来说,这意味着什么。信息可以很容易地分享给第三方,而用户将可以接收与环境相关的信息。”

  他同时表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开发者来说是重要机会。应用增加了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和实用性,而用户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和运动数据。新闻、天气、体育、社交媒体和物联网应用都可以在可穿戴设备上占有一席之地。配合移动连接,用户不必拿出智能手机以获取最新信息。他们所需的只是查看自己的可穿戴设备。”

  不同类别可穿戴设备的概要

  手表:在Apple Watch、Moto 360和其他产品的推动下,智能手表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份额将从2016年41.0%上升至2020年的52.1%。不过,并非所有手表情况都是如此。尽管智能手表是当前的热点,但未来的增长将来自基本款手表。这样的手表提供了运动和睡眠追踪功能,但并不足以运行第三方应用。传统时尚品牌,例如Fossil,以及运动手环厂商,例如Fitbit和Withings将协助这一领域的增长。

  手环:由于非常简单,专注于运动追踪的手环目前主导了可穿戴设备市场。在小米等廉价厂商和Fitbit等巨头的推动下,这一类型的设备仍将保持影响力,同时更容易被用户获得。不过,手表将会对手环发起挑战,许多手表厂商将会在产品中集成基本的运动追踪功能。

  眼镜:微软近期公布了Windows Holographic及一系列硬件合作伙伴,而谷歌Android平台也计划进军眼镜市场。最初,这类设备被认为将推动某些行业和工作岗位上移动计算的革命。然而IDC预计,部分硬件厂商将推出对普通用户友好的设备。到2020年,这类产品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份额不会超过10%,但由于专用产品较高的价格,因此从营收来看,份额将超过40%。这将会吸引业内的关注。

  服装:传统时尚和运动品牌正迅速与科技公司合作,推出智能服装,并吸引了一定的关注。甚至传统科技公司,例如联想和三星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推出智能鞋子和智能皮带的原型产品。到2020年,这类产品将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7.3%,普通用户和运动员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种时尚与科技结合的产品。

  其他:其他不太为人注意的产品类型包括卡扣式设备、听觉设备,以及头盔等。2016年,这类产品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6.1%,到2020年将达到3.3%。尽管IDC并不认为,这类产品将出现大幅增长,但随着大量厂商利用创新性产品去瞄准细分用户,因此这类产品仍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华为携手搜狗网络打造云数据中心..
下一篇中兴通讯携创新成果亮相第十六届..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