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2014年企业IM覆盖规模将达到124.2万家
2012-06-01 10:34:24 来源:计世资讯 作者:【
关键词:IM 企业IM
 
  近日,计世资讯发布了《2011-2012年中国互联网型企业即时通讯行业》白皮书。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互联网IT行业、商业连锁行业、物流行业和金融行业使用企业即时通讯软件最为广泛。企业即时通产品将向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丰富移动互联网布局模式。同时,企业即时通讯产品的平台化发展将加速,试水企业社交也将成为企业即时通讯产品发展的新趋势。

  近日,计世资讯发布了《2011-2012年中国互联网型企业即时通讯行业》白皮书。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互联网IT行业、商业连锁行业、物流行业和金融行业使用企业即时通讯软件最为广泛。企业即时通产品将向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丰富移动互联网布局模式。同时,企业即时通讯产品的平台化发展将加速,试水企业社交也将成为企业即时通讯产品发展的新趋势。

  计世资讯预测:未来三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即时通讯市场发展仍将保持迅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中国企业即时通讯市场企业覆盖规模将达到124.2万家,三年复合增长率为59.7%。

  企业IM三分天下,imo市场份额占32.5%

  目前,互联网型企业即时通讯厂商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注于企业即时通讯产品的厂商,如imo云办公室、汇讯WiseUC,第二类是IIDC系厂商,如群英CC,第三类是邮箱系厂商,如263EM,35EQ和网易即时通。

  2011年imo云办公室在互联网型企业即时通讯市场占有率达32.5%,而后是263EM、群英CC、35EQ、网易即时通和汇讯WiseUC等产品。厂商的市场一方面与厂商业务的开展时间有关,另一方面与厂商的产品功能丰富度有很大关系。(企业QQ办公版本产品因2012年上市,因故市场份额中无其数据,不列入市场规模研究范围。)


  “新机遇”促成2011年企业IM市场迅猛增长

  2011年中国互联网型企业即时通讯市场的注册企业用户数达31.4万家,相比2010年增长45.4%。市场迅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随着互联网IT技术在国内的逐渐普及,企业主更多的认可企业连接互联网的概念,企业对互联网形式的企业即时通讯产品认可度大幅提升;

  二、互联网上的传统个人即时通讯产品娱乐化、社交化倾向严重,严重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效率;

  三、个人即时通讯产品的开放性和泛用性,企业机密数据也存在外泄的安全隐患;

  四、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快速崛起,使企业即时通讯拜托单纯的PC单一端部署形式,有望形成完整的企业即时通讯解决方案。产品的可用性、易用性大幅提升,进一步刺激推动企业对互联网型企业即时通讯产品的部署率的提升。


产品丰富度决定企业IM市场布局

  在《2011-2012年中国互联网型企业即时通讯行业》白皮书中,把企业IM产品功能评测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基础功能评测,另外一个是拓展功能评测。基础功能是企业即时通讯的核心功能,满足最广泛用户的需要。拓展功能侧面向不同企业的多种个性化需要,为企业用户提供丰富的个性化服务。由于基础功能更为重要,因此在权重上设置为10,而扩展功能设置为1.

 

 

  分析结果表明,imo和汇讯是专注企业即时通讯的厂商,产品功能设置非常丰富,可以满足使用者的多种需求;263EM、网易即时通主营企业邮箱业务,企业即时通讯产品功能不够丰富,但功能上明显与邮箱关联;35EQ和今目标产品分别面向OA和企业社交进行了产品外延;群英作为国内知名IDC,与网站相关服务关联,如网站在线客服服务;企业QQ继承腾讯早先RTX产品特点,产品功能有限。

  厂商在功能设置上都重视增值服务功能,主要包括食品会议、企业短信、电子传真、企业网站在线客服、网络电话以及企业邮箱和老板签批系统。厂商希望通过这些增值服务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企业即时通讯移动化发展动力有限,原因与企业短信这一赢利点有冲突。技术趋势与厂商商业战略的博弈仍需要时间。企业社交化出现在专业产品的阴霾下难以形成主要的用户吸引要素。

 

  备注:

  本文根据《2011-2012年中国互联网型企业即时通讯行业》白皮书整理,文章观点来自于产业宏观数据,厂商现时数据和历史数据,以及厂商周期性业务检测信息和用户调查研究数据的情况,使用统计预测模型,并结合市场、行业和厂商的研究方法估算,上述数据均在行业认可误差范围内,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2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研..
下一篇中国智慧城市与物联网今年市场规..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