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物联网发展需摆脱传统思维束缚
2012-07-16 12:33:20 来源:网络通信中国 作者:【
关键词:物联网
 
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目前进入了初始关键阶段,各地政府投资和专项引导项目纷纷涌入,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产业客观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自上而下模式的推动下,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目前进入了初始关键阶段,各地政府投资和专项引导项目纷纷涌入,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产业客观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自上而下模式的推动下,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感知层:需要投入与引导

  国内传感器、终端及芯片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受限于基础学科薄弱、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等,感知层产业是目前物联网最为薄弱的环节。但该环节也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部分,应用侧对终端的控制管理以及实现应用的业务逻辑基本都需要依靠感知层所采集的数据信息,而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信息的精度、准确度等对此有着显著影响。

  目前国内的传感器厂商规模均较小,该产业的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投入,需突破和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而这一点涉及国家科技发展体制及评价制度等,需要以更为革新的策略,去扶持孕育出更多的传感器研发制造的精英企业。

  国内涉及物联网通信终端的企业有些规模较大,譬如华为、中兴等。不过笔者从最近两年参与的实际项目合作情况,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企业已明显没有了2009年和2010年物联网产业大跃进阶段的雄心和热情,其关注和投资力度更凸显务实和谨慎。当然,由于这些企业掌握大量的通信核心技术,且具备产业协同配合优势,因此一旦有实际可规模化应用的实际需求,他们也可以快速响应和占领市场。可以说,对于通信终端而言,更需要的是实际的市场需求,政府引导的示范项目需求固然会带动该部分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示范应用的规模,以及由此是否真正会带来撬动实际市场需求的动力。

  物联网的应用是由传感器、RFID及视频采集等技术产品应用延伸而来的,因此感知层面的研发及制造企业在物联网产业中具有天然的基础优势。由于传感器等技术的研发回报周期相对较长,投入又很大,因此目前不少传感器研发制造企业更多地开始依赖盈利更快的系统集成应用项目,其重心有所偏移,这会给产业发展带来不利,相关方面需要做好切实的引导工作。

  网络层:运营商号召力下降

  网络层主要涉及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提供商,以及企业局域网设备和运营服务提供商。

  电信运营商正在不断受到互联网企业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的挑战,其盈利能力和空间受到极大的压制,需要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而物联网产业正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既可以帮助运营商充分利用其管道优势,又能帮助它们提供更多能提升其管道价值的智能业务,包括对物联网终端的可控可管可运营的业务。不过要最大化智能管道业务的价值,则需要终端、网络及业务均遵循统一的由运营商主导定义的产业标准协议。其中,中国移动推动制定的WMMP协议、中国电信制定的MDMP协议,均是基于这样的产业目标而制定的规范。

  不可否认的是,从传统产业链到物联网产业链,电信运营商的地位和号召力正在下降。运营商在传统电信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和号召力,再也无法复制到新兴的物联网产业中。物联网产业渗透到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过程中,产业链结构更为复杂,行业壁垒较深,运营商对行业信息化的渗透不得不依赖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来试图实现突破,甚或是完全基于运营商品牌影响力和对行业信息化产品服务质量的考量,目前在不少行业内运营商被委以项目牵头单位,被用以利用其产业整合优势能力为行业提供有保障有质量的物联网系统集成产品及应用服务。这或许可以被认为是目前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中最有实质性的作为之一了。

责编:海量我要评论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5年形成2000亿规模
下一篇云计算的商业模式与发展瓶颈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