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现阶段IT主管正在权衡云计算优势和风险
2011-03-02 13:06:45 来源:TechTarget中国 作者:【
关键词:云计算
 
无数的公共云风险继续给企业CIO们叫停,尽管去年给他们的所有建议包括了公共云或者风险失去控制,因为部门用信用卡支付他们自己的IT服务。

  无数的公共云风险继续给企业CIO们叫停,尽管去年给他们的所有建议包括了公共云或者风险失去控制,因为部门用信用卡支付他们自己的IT服务。

  Prateek Dwivedi是多伦多西奈山医学中心的CIO,他说,有人说公共云计算完全放弃了正常控制,但是在这个阶段,偏执狂是一种更健康的精神状态。Steve MacLeean是波士顿富达科技集团负责安全解决方案和架构的副总裁,他说,长期的风险(比如安全和可用性)受到了密切关注。对于潜在的服务中断风险,MacLellan表示:“如果数据没了,你就该倒闭了。”

  另一方面,像亚马逊弹性云计算(EC2)这类公共云,采用了IT部门外包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和应用程序的做法,使得这种IT服务在日益增长的移动访问压力之下仍然在互联网上保持服务可用。理论上,这将令IT变成企业可靠的集成者(和技术革新者)。

  Lee Rainie是华盛顿特区皮尤因特网与美国生活项目的主任,Janna Quitney Anderson是北卡罗来纳州伊隆大学副教授和皮尤因特网研究员,他们最近发起了一次有895位互联网专家和用户参与的调查。调查发现,公共云计算“暴露了安全问题,而且进一步把隐私信息暴露给了政府,企业,小偷,投机者,以及人为的或机器错误。”

  事实上,ISACA是一家国际IT认证组织,该机构在2010年4月份调查的1800名IT专业人士中,将近有一半人认为云的风险要大于益处:只有15%的受访者计划为低风险服务采用公共云,只有10%计划为关键任务IT服务采用公共云,四分之一的人根本不期望涉足公共云。但是专家说,不采用云是最大的风险。

  与云风险和谐相处

  Rich Mogull是咨询机构Securosis有限责任公司的分析师和CEO,他说:“我的建议是,要理解哪些东西是你允许放到云服务中的,然后整理获准供应商列表,并为迁移或者在云服务中开发应用和系统制定流程。”

  Steven John是胶黏剂制造商H.B. Fuller公司的全球CIO,他遵循这一路线:他决定外包非关键业务流程和应用给几家云供应商,比如:电子邮件,人力资源和客户关系管理;雇佣顾问公司审核云供应商并形成云服务合同;然后开始在Salesforce.com公司的Force.com开发平台上开发应用。

  John没有发现云风险大于优势(优势是:能在公司120年的发展史上第一次建立全球协作平台),但是他所处的位置没有较大的IT预算来更新过时的IT基础设施。

  John说:“大公司们以后也会加到云服务中来的,因为他们在IT上做了巨大的投资,因此他们不太有能力承担风险。”

  分担云风险中的责任

  Tanya Forsheit是InfoLawGroup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伙创始人,他说,公司不应该回避云,但是如果有地方出了问题(比如,出现故障),他们想转移经济责任给云服务供应商。“如果他们能得到保障和保护,云服务会有很大的正面作用。”

  Securosis的Mogull说,IT主管可以通过提前做研究降低许多风险,理解他们与供应商签订的服务级别协议,并提供指导和审批程序,最好进行有在云计算方面有经验的安全团队成员参与的风险评估。

  Tom Bittman是Gartner公司知名分析师,他说:“关键是关注正确的服务,正确的需求(包括基于服务的和面向服务的)。”他还表示:“在风险方面,(资本开支)风险这里不存在,另外你将卸下技术管理的工作。我们正处于非常复杂的业务中。我们能提出的想法对于其他一些人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然而,每件好事来临的背后都有不利的一面。Bittman说:“它并不总是更廉价。我们发现我们的客户定价模型总在变化。安全仍然是一个问题。你定义好边界,那里对你来说可以足够安全地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三网融合发展似进入平台期
下一篇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行业的发展现状..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

《合作通告》

本站因快速发展需要,有共赢合作、战略创投意向的个人或机构,请联系咨询:
(电话)010-69397252、13911442656(v)
(邮箱)503927495@qq.com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