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移动IM爆发增长三足鼎立格局初现 短板受困于人才
2011-11-14 15:58:53 来源:凤凰网 作者:【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facebook iPad 移动通信网
 
微信、米聊、iMessage等一大批新型移动IM正在涌现,用这些全新的体验构建移动互联网下新的社交互动模式。“在这儿”是一款基于商务活动的社交应用,以商务人群为主打,基于地理位置...

  当用户打开LBS(地理位置服务),振臂“摇”起微信,可以找到朋友;咖啡馆打开陌陌,可以和陌生人搭讪,相约一起喝个咖啡……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些好玩的应用,那你确实OUT了,因为移动IM(即时通讯)时代已经来临!如果有WiFi或3G网络,再安装一个客户端,用手机和对方聊天可以用语音,可以现场视频,还可以随时发图片。微信、米聊、iMessage等一大批新型移动IM正在涌现,用这些全新的体验构建移动互联网下新的社交互动模式。

  三足鼎立格局初现

  2010年10月,一款叫KiK 的应用上线苹果和安卓系统,这款社交软件可通过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聊天,上线15天便吸引了100万使用者。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国内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改善,从2010年底开始,新一代移动IM快速涌入市场。12月,雷军的 “米聊”上线,占据了市场先机。

  2011年1月,腾讯微信发布,体系化的推广显示出腾讯用户基础的魔力;4月11日,盛大移动IM“Youni”发布;进入6月,新移动IM则再次出现一波“井喷”:苹果公司推出即时通信软件iMessage,用户可以通过iPhone或iPad相互发送文字、图片、视频、通信录以及位置信息……与此同时,三大运营商也纷纷进入分食这块诱人的蛋糕。

  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中国移动即时通讯(IM)市场累计用户数达到了5.23亿,环比增长6.25%。该季度表现最为抢眼的则是来自微信、米聊、Youni等新型移动IM的发展。

  虽然增长速度显示了整个市场的潜力,但在新移动IM领域,创业者们面对的是史无前例的三足鼎立局面:苹果的iMessage、诺基亚的IMforNokia,均属于手机制造商,具有硬件源头的天然优势;盛大的Youni、腾讯的微信则是互联网巨头诞下的“富二代”,天生具有用户基础优势;中国移动的“飞聊”作为电信运营商的嫡系,掌握着通信的管道优势。如此多的巨头进入让这场崭新的战斗在一开始就充满硝烟味儿。CSDN创始人蒋涛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俨然这块市场已经变成大玩家的市场,创业者慎入。

  从目前来看,这场战争虽然结局未卜,但最大的竞争者已经不言而明,网络巨头腾讯发布了微信3.0 for iPhone版,通过增加新的功能覆盖全手机用户。腾讯微信部门负责人也表示,微信注册用户已达3000万,微信3.0 for iPhone版的推出,整合了众多创新功能,“摇一摇”将成为微信用户的行为符号特征,“漂流瓶”与中国港、澳、台地区及美、日的用户绑定手机号,会进一步延伸移动互联网深度社交矩阵的概念。启明创投合伙人童士豪直言,“微信成长太快了,创业团队如果要进入这一领域,就需要与微信形成很大的差异化。”

  垂直领域值得期待

  群雄逐鹿,格局未定,新移动IM“大战”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之际,对模式的不断颠覆又给这个市场带来更大的变数。

  一些创业者表示,微信的强大并不证明腾讯在这个市场会一家独大,从市场发展来看也有先例。曾经市场认为在搜索领域,微软、雅虎已经两家独大了,但是Google又来了;当facebook独大了,Twitter也起来了;今天似乎没有人傻得会去做QQ,但YY还是起来了。

  艾瑞分析师沈岁表示,移动IM的市场非常大,虽然现在移动IM 还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但是即时通讯平台把大量用户聚集在一起,通过这些海量的用户可以把广告、游戏、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都捆绑在一起,从而产生巨大的盈利空间。虽然现在移动IM的用户还属千万级别,但手机用户有过几亿,有足够的市场容纳创业者,所以一定会有机会存在。由于处于复杂的竞争格局之下,对新进入者是机会也是挑战,在行业没成熟之前都有机会。但需要提醒的是:目前的竞争已趋于同质化竞争,各类产品并无本质差异。创业者如果进入需要拿出差异化竞争去赢得市场。

  拥有草根用户,悄悄野蛮生长,逐渐成为庞然大物,立于互联网丛林,YY的成功正是PC端即时通讯中一个走差异化垂直细分成功的典型。虽然强者林立,需要谨慎,但创业的激情之下,仍有不少创业者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兴社交模式下带着自己的创意扑入这个市场。比如,陌陌、在这儿、幸会、飘信等都是这个市场的勇敢进入者。

  移动IM产品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平台的竞争有其各自的优势,如何从众多的即时通信软件中脱颖而出?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认为,要看用户的需求和对产品本身的体验,不能局限于IM目前的功能,要能够基于即时通讯不断为其嫁接更多新的模式,用户最终选择的产品一定会有自己可支撑的利益点。因为要满足所有人的利益点,对于小创业团队是很难把握的事情。YY的成功正是多玩网创始人李学凌在长期经营多玩游戏网的过程中发现了用户的硬需求,于是一直很低调地通过用户间的传播来积累用户。

  从YY的案例也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各个领域的融合已成为未来的趋势,正如同LBS逐渐成为一个产品的标配一样,未来很多应用融合之后,市场也会随之扩大。经纬创投合伙人万浩基表示,移动IM虽然已经变成大玩家的市场,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可以基于移动IM延展出其他产品,比如与陌生人社交的陌陌就是这样一款产品,在社交、商务领域完全可以支撑这类产品的存在。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当一个三维、四维或更多维的领域,这些领域里可能已有很多大球存在,但是还有很大空间能放中球、小球。现在即时通讯已经成为手机上普及最快的应用,调查数据显示,96%以上的手机上网用户都在使用各类移动IM服务,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市场大有可为。未来移动IM虽然对于中小创业者在产品、资本、人才、运营上的挑战很大,但是从商务、教育等垂直细分领域切入,找到自己的空间,仍是创业者一个可期待的梦想。

  案例一

  在这儿:从商务社交突围

  微信席卷而来,腾讯携互联网发展经验、品牌技术和用户口碑建立了极强的竞争壁垒,创业者如何生存?对于经历过数次创业的北京ROOSHER科技有限公司CEO熊尚文来说,他选择了避开微信主打的综合路线,切入商务应用市场,推出了“在这儿”应用。

  “在这儿”是一款基于商务活动的社交应用,以商务人群为主打,基于地理位置、活动和与身份有很强的关联去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社交需求点燃创意火花

  从古至今,沟通一直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在沟通之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链——人脉资源成为人类社会存在与不断发展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每一个在社会上生存的人都需要加入到社会关系网中。

  熊尚文介绍,“在这儿”的灵感正是来源于他的亲身体会。经常出席一些商务活动、会议,很想有针对性地找到合作伙伴。但是,每次活动现场有很多人,需要一一交流、交换名片,逐个了解对方,才能“碰运气”式地找到目标合作对象。而活动结束之后,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时间关系,错过了和他们交换名片、交流的机会,以至于损失掉一部分“目标客户”。如果有这么一个软件,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维度,又可以在“一定的地理位置”、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是非常实用的,会给真正需要社交活动的人带去很多便捷。所以他创办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IM“在这儿”,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借活动打造商务关系圈

  然而定位于细分领域的即时通讯,由于用户范围变窄,向用户推广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为此,熊尚文带着自己的产品几乎每会必到。

  在移动互联网开发者大会上,很多人过来和熊尚文打招呼都说同样的话,“又看到你了”。熊尚文对此颇为无奈,因为他们作为创业团队,目前受资本局限,只能这样通过会议活动的展示让大家知道自己,先聚集一批用户,再逐渐形成口碑传播。当时,上线两个月注册用户才两万多。熊尚文知道,要切入垂直细分,就要面对用户范围过窄而带来的漫长的积累期。

  目前“在这儿”已经进入微博应用,借助微博平台进行推广,同时与活动进行合作,合作伙伴包括清华大学MBA等。“我们为活动主办方提供一个网上交流的平台,可以使主办方和参与者、参与者和参与者之间有更便捷、直接的交流。通过我们的软件平台,主办方可以把信息及时传达给与会人员,并可进行现场在线投票活动;而参与者和参与者之间还可以更便捷地建立私人关系,拓展人脉。因此,‘在这儿’不仅帮用户节省更多的时间、金钱,增进事件的互动,还可以为提供宝贵的分析资料。”熊尚文说。

  与走娱乐社交的微信和米聊相比,除了线上聊天,“在这儿”还增加了针对商务社交的“活动聚集”与“交换电子名片”的功能。虽然聚焦商务应用用户基数小,但是大都属于产品经理或CEO等的高端用户,活跃度与忠诚度随着参与活动的增多也带来了眼前一亮的表现。

  IM产品都在尽可能的扩大自身的交友平台,为用户积累更多的人脉资源。单从积累效果来看,微信在社交方面为用户营造了“全民”关系圈,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而“在这儿”则打造的是“商务”关系圈,基于工作背景的人脉资源积累。在同类互动模式下,目的与圈子不同,这些都为“在这儿”奠定了差异化的基础。

  案例二

  陌陌:专和陌生人说话

  “走在罗马街头,如果你不知道博物馆几点开门,打开陌陌,说不准会有陌生人告诉你。”这款用于陌生人搭讪的应用软件的开发者、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CEO唐岩笑着告诉记者,“十一”假期他就是用这款软件靠陌生人的指引游遍罗马,游遍意大利,甚至还有人通过这款软件搭讪邀请他一起吃晚餐。

  “陌陌”是2011年8月推出的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你都可以在陌陌上认识周围任意范围内的陌生人,并同TA聊天互动。聊天只是表面形式,通过陌陌可以非常及时的将网络关系转换为线下的真实关系。

  重构用户关系

  打开陌陌不难看出,这是个走极简主义范儿的团队,界面除了一张按照位置距离远近而排列的用户列表之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单个用户之间的“对话”和“加关注”。单从页面来看,很难分辨出其与微信、米聊的差别。

  为什么做这款软件?唐岩回答的很简单,“在中国缺乏一款完全用于陌生人社交的工具”。于是一个十几个人的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周工作六天,用几个月时间开发出了“陌陌”。

  随着“摇一摇”功能的加入,微信事实上也延伸到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交。对此,唐岩表示,由于用户关系类型的不同,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微信和米聊的用户基础就是熟人关系,而陌陌是完全基于位置的陌生人关系。“如果与微信是同一用户群,属于包含的关系,我们很难生存。但我们与微信的用户类型不同,我们就专门在用户上建立差别。事实上,我们正是要基于陌陌重构用户关系,不同的用户关系很难交叉和共存,比如QQ和MSN就是两个人群的关系。”

  陌生人交友的需求到底有多大?使用陌陌的用户表示,现实中会比较含蓄,交友渠道非常欠缺,如果借助于这样一个工具会增加很多互动性,吸引用户加入进这个陌生人之间的圈子。比如闲下来想找个人打网球、踢足球,都会变得很轻松。

  实际上,陌陌是在用户关系上做的微创新,通过打破原有的生态关系链,建立新的用户关系获取自己的独有用户。唐岩告诉记者,陌陌正是一款陌生人之间社交的媒介工具,通过陌陌重新挖掘出了现在人存在着的社交需求本质,并将这种本质最终带回到了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上。

  虽然陌陌在竭力专注于一款产品,但是与陌生人交友仍存在非常巨大的障碍。艾瑞分析师沈岁表示,陌生人交友本身面临的问题是,中国人很不喜欢与陌生人打招呼。尽管有一部分人会喜欢,但还是小众。建立的社交网在哪儿,用户就在哪儿,如何留住这部分用户会是陌生人社交的一大难点。

 产品短板受困于人才

  虽然唐岩对于陌陌与巨头们的同台竞争表现得很淡定,但是唐岩很清楚,产品与微信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而这个差距正是来源于产品研发,于是招聘技术类人才成为唐岩从创业之初就头疼的问题,这也是移动互联网领域创业的一大难题。

  移动互联网大热,带来的不仅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也带来人力资源的巨大缺口与成本的上升。为了搭建自己的技术团队,唐岩用了半年时间说服一个负责搭建技术架构的工程师进入这支创业团队。

  好的技术人才偏向于去大公司,而处在创业初期的陌陌,唐岩通常是给他想要的人才画一个饼,告诉他未来这个市场有多大:“社交移动化未来会形成一个社交帝国,你想不想亲手搭建起来?”这句很具鼓动性的话语帮唐岩聚集了一批包含80后和90后的年轻团队。

  正是因为人才的缺乏,让陌陌到现在仍聚焦在IPhone平台。唐岩认为,目前陌陌团队的人手只够做好一个平台,“不想一下子铺太开,希望用户数慢慢成长,毕竟用户来了并且留住了才是有效用户,这也是产品策略方面的问题。”

  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认为,这个平台能够活跃起来,关系链是很重要的,但基于位置的陌生人间的活跃度很难保持,因为人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因此陌陌在未来,还需要设计出与位置相关的产品,才能逐渐与微信、米聊产生鲜明的差异化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消费明明白白 阿里通网络电话首创..
下一篇AT&T发布VoIP应用 国际通话低到4..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