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从中外两大事件看视频监控服务应如何变革
2015-02-04 13:06:13 来源:安防知识网 作者:【
关键词:视频监控
 
进入2015年,有两件大事令人瞩目。一是2014年12月31日午夜发生在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在2015年新年第一天,就震惊了全世界。二是2015年1月7日发生在法国巴黎的《查理周刊》恐怖袭击,造成了12人死亡,同样也震惊了全世界。

  进入2015年,有两件大事令人瞩目。一是2014年12月31日午夜发生在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在2015年新年第一天,就震惊了全世界。二是2015年1月7日发生在法国巴黎的《查理周刊》恐怖袭击,造成了12人死亡,同样也震惊了全世界。从安全防范的角度看,这两件事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们的出现不仅预示着新时期的视频监控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传统工作模式敲响了警钟。
    因为大型活动风险管理和城市反恐防恐这两件事,必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社会安全防范的两个重点。以此为契机,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特别是针对视频监控工作模式,这是大型活动和反恐防恐这两项重点工作中应用最多的工作模式,通过逐项梳理查缺补漏,发现漏洞和不足,举一反三达到亡羊补牢的目的。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以问题导向,解决问题。纵观视频监控发展现状,笔者以为,首先是应该转变观念,从被动查看,向积极预警转变。
    目前视频监控服务模式难以发挥预警的作用
    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和《查理周刊》恐怖袭击这两件事的发生,都与视频监控系统不能有效预警有关。尤其是,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在最繁华的地区,在公安机关的眼皮底下,踩死那么多人,说明我们的视频监控虽然开着,但没有及时意识到两侧人流增加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在各个关键部位现场聚集达到了何种危险程度。由于不能提前预警,等到从监控画面上看到危机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事态发生。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不足为奇,在上海如此,在其他地方可能还不如上海呢。这不是有关部门不负责任,而是因为我们总是将视频监控系统界定为事件发生之后的取证之用,充其量也只是事中观察,至于事前预警,也许作为原则要求,嘴上说说,但落到实处的的工作部署,实属凤毛麟角。总之一句话,视频监控系统一直以来都不是作为预警应用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误区。
    1.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用于事后倒查
    报警复核是视频监控系统应用的起源,从系统的构成来说,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出来。没有技防报警提示,如何开展监控,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多年以来一直热衷将前端摄像机的众多图像通过传输网络,显示在中心的大屏上,至于这些时时刻刻变换的图像到底能用来做什么?确实想的不多,做的更少。除了领导参观时进行展示和拍照之外,可能就只剩下事后调倒查这项应用了。
    2.监控席位的设置不合理
    对于日常工作中经常要用到的监看席位,这是预警掌控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对某区域的监控资源进行网格化管理的基础,通过分片包干各负其责,既可以落实监控发现情况的责任,也有助于实现视频应用和管理的精细化,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必要的措施往往很少设置,有的地方甚至根本都没有。
    3.监控人员管理是一个致命的薄弱环节
    目前大多数地区的监控任务,都是由公安机关聘请保安员承担,虽然有些地方也制定了监控的规章制度,并且还有一些奖励的办法,但那都是针对街头犯罪的,主要就是一个人盯着看,发现情况及时确定,并且及时报告领导。适用于大型活动的和反恐防恐的监控组织模式,以及分区管理,汇总统计,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和具体要求,还真没有听说过。
    4.视频监控缺乏科学方法
    相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工程建设来说,不论是工作模式,还是技术要求,视频监控要相对滞后许多。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分区轮巡,缺乏层次化的任务分工。从问题发现,到追踪观察,以及判定性质,决定处置等一系列环节,往往都是一个监控人员从头到尾自己完成,这种各自为战的工作模式,不可能适应大型活动和反恐防恐的工作要求。
    增加视频监控力量充分发挥视频联网系统效能
    在视频联网系统硬件建设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普及视频监控应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各地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仅有硬件系统,工作只完成了一半,组织和训练出一支专业化的监看队伍,才能让视频监控系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其效能会大打折扣。所以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硬件保底
    在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中,要将监控作为一项积极主动的工作模式,固化在系统的建设之中。在视频资源联网的时候,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规划和计算监控点与设置监看人员的比例,确保视频联网之后图像有人看有人管。通过监控主动发现问题的理念,在设计之初就应贯彻落实。
    2.投入保障
    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不仅仅是工程建设,还是政府服务和管控社会的主要内容。现在许多地方工程建设投资没有问题,但是组织规模性的监控服务,还有待于各级政府从资金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加以保障。可以通过向社会企业购买服务的模式,将监控任务委托安防报警企业来完成,从而辅助公安机关,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落实对视频监控的管理。
    3.培训保质
    加强对现有视频监控人员的组织培训,应该纳入治安和内保管理部门的议程。通过人员素质培训的渠道,提供行之有效的监看模式,推动整体应用的提高。同时结合当地的工作实际,探索齐抓共管的监控工作布局和流程,总结成功经验和实战不足,通过业务管理渠道,及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平台保胜
    城市视频联网监控系统应加强平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通过科技手段的辅助,如人像识别和视频信息数据库等技术,提高监控的发现能力和比对水平。并通过规模效应,提高监控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水平,从而杜绝小而全的作坊式应用,抑制松散懈怠的管理模式。
    数据积累和行为分析应纳入城市监控服务之中
    对视频监控工作来说,不论反恐防恐,还是大型活动管控,任何预警都离不开信息的记录和积累。通过日常监控,将有关的人员信息、涉事地点信息、案事件信息、单位机构信息,以及相关的物品信息等,分门别类的纳入记录之中,经过积累和统计,为分析和判研奠定基础。
    同时,规范的统计和记录,也是系统科学管理的必须,现在许多监控系统连最起码的值班记录都没有,至于维护维修记录更是不能保证,这样的系统不仅难以有效的运行,而且迟早是会出大乱子的。所以监控平台应加强规范化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监控值班制度,落实分工负责
    监控值班不是等着看“热闹”,组织分工必须科学合理的,从而实现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

  首先应在既定工作目标和预案的基础上,明确每个监控岗位的职责,以及每个班次总体的工作目标;其次,应制定团队监控工作方案,将发现、追踪、比对、判定、记录、报告等分项工作程序化,同时为了便于区分和记录应将监控目标标准化;第三,将数据积累专门化。在标准化的前提下,记录日常监控结果,不论是人员流动的数量,还是特殊人员出现的情况,都应纳入记录的范畴。通过定期分析记录的内容,可以辅助有关领导,发现管理和效率方面的问题。这应该成为管理监控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实现可疑积累查询,落实判研分析
    监控值班应做到眼中有活儿,及时发现可疑和特殊。要求监控人员首先应该熟悉监看的环境,知道和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监控工作中要带着情况去找问题。一般来说,比对是发现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可疑情况的积累,作为比对样本,是十分必要的。不论是现场图像,还是视频信息,只要包含了相关的可疑信息,就应分门别类的加以记录,通过日积月累为判研提供依据。同时,对可疑情况查询的自动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查询手段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可疑情况的发现和积累。
    3.纳入政府管理指导,落实信息交流
    在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处理在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政府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视频监控联网系统的普及,为今后政府有关部门科学管理社会,构建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提出了发展的方向。因此,借助安防监控或者安防报警企业的平台,辅助有关政府部门管控社会,应该是公安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各地公安机关可以发挥现有安防协会的作用,通过业务指导,情况通报,信息交流等途径,实现对社会监控信息的广泛采集,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反恐防恐和大型活动的预警。
    用视频监控辅助城市化的发展,是目前城市治安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此,公安部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城市报警联网和视频联网,意在通过扩大城市之中报警和视频监控的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盲区,从而抑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和运行实践,城市报警和联网系统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不论是系统的普及率,还是系统的覆盖率,早已接近和达到了公安实战的要求。但是,视频监控力量的不足,严重抵消了现有视频监控系统的效果,抓紧时间弥补这一短板,是提高现有公安战斗力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海康威视推出零售业视频监控摄像..
下一篇用监控攻占民用市场有挑战 消费者..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