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应急产业万亿蓝海已现:指挥平台需统一
2015-04-23 15:17:54 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 作者:【
关键词:应急指挥平台 指挥调度系统
 
近年来,国内自然灾害、暴恐事件、重特大事故等不断发生,这些不仅给国家、企业、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为我国现有的应急指挥体系敲响了变革的警钟。
  近年来,国内自然灾害、暴恐事件、重特大事故等不断发生,这些不仅给国家、企业、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为我国现有的应急指挥体系敲响了变革的警钟。
  传统的应急指挥体系,组织机构分散,单位成员众多,突发事件无法统一调度,即使整合在一起仍是需要多套系统协同,操作极为复杂。而最为重要的是在现场,电话调度指挥只能说不能看,视频监控只能看不能说,视频会议说能看但局限在会能议室里。这些正成为提升应急指挥效率的绊脚石,其需要全新的技术手段来改变,让应急指挥满足用户能说,能看,能互动的需求。
  同时,应急指挥涉及到我国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应急指挥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尤为重要,我国需要安全可控的标准、系统、设备、解决方案来满足日益严峻的国内安全需求。
  万亿市场蓝海已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众安全意识提高,社会各方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根据测算,2014年消防、安防、安全应急、信息安全、应急通信装备、环境监测与应急产品、应急指挥平台、防灾减灾装备、防汛抗旱器材、反恐装备、食品安全监测设备等领域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值已达万亿元规模。
  但我国应急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应急产业体系不全,适应我国公共安全需要的应急产品体系还未形成;关键技术装备发展缓慢,一些应急产品技术含量还不高,部分关键技术产品依赖进口,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等。
  为了壮大我国应急产业,2014年年底,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应急产业规模显着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意见》还要求完善标准体系;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应急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救援补偿制度等。
  《意见》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应急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应急通信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政策保障。这些都将有效提升我国应急产业转型发展,实现万亿级市场蓝海,为相关企业提供无限发展可能。
  应急指挥平台需统一
  目前,在已经应用的应急指挥系统中,由于使用的部门不同,所使用的平台、后台均不相同。这就造成处理突发事件过程时,不同部门联动能力差,信息共享弱。即使是将相关部门集中在同一指挥中心里,仍然需要工作人员通过不同的系统处理信息,严重影响了处理应急事件的响应速度。
  但如果直接更换统一的系统,不仅改造成本高,还造成了原有系统资源的浪费。此外,新的系统还需要重新培训人员,费时费力。
  一套能够将原有系统互联互通还能添加新功能的系统无疑是用户最为需要的。据了解,业界基于这一点已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可在不对现有系统做重构的情况下,仅作为现有平台与应用服务的中间层,是对现有安全监督监察平台和子系统做接入,并通过管理层面的业务流程设计对现有各分散的平台进行智能串联,达到提升客户整体安监能力的目标。
  该系统将已有应急相关应用系统通过协议、接口、链接等方式整合到智慧应急平台,支持单点登录,便于用户进行有效管控、高效整合。可实现与现场、上下级进行双向视音频互动,支持数据双向传输,与既有视频会议系统兼容,支持便携式采集终端及各类移动智能设备,便于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指挥、救援与事件处置。在应急情况下,可通过各类移动智能设备,采用拍照、文字备注等方式,对现场进行记录。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价值+安全” 大数据加快安防智..
下一篇大华股份认证首开即受工程师热捧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