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安防加快发展应急救援正当其时
2018-09-03 16:36:38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作者:【
关键词:安防企业
 
应急,当下已成为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词。台风、洪水、航空、铁路、山体崩塌、地震、火灾、泥石流、瓦斯爆炸,等,无一不是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发生,因此处处需要应急。今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

  应急,当下已成为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词。台风、洪水、航空、铁路、山体崩塌、地震、火灾、泥石流、瓦斯爆炸,等,无一不是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发生,因此处处需要应急。今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实属顺应时势的应急之举。据此,重视扶持并快建发展应急产业,正当其时。
  目前,国内外最新研制的消防车辆 、无人机、机器人、消防员个人装备、抢险救援器材、火灾报警设备、消防灭火系统、防火及阻燃材料等各种消防器材及技术发展迅速。公共安全装备网执行官赵彩丽女士表示“当前是中国的消防装备企业发展的大好契机,同时也面临巨大的的挑战,只有迎头赶上,敢于竞争和挑战,才能最终胜出。”

  应急体系建设挑战重重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复杂,深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面临风险隐患增多、诸多矛盾叠加的挑战。从我国应急体系发展现状看,与严峻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重事后处置、轻事前准备,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政策保障措施不完善,应急管理基础能力亟待加强;应急队伍救援装备和核心能力不足,专业和区域分布结构不均衡;

  应急物资储备结构不合理、快速调运配送效率不高,资源共享和应急征用补偿机制有待健全,应急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不足,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基础薄弱、成果转化率不高,应急产业市场潜力远未转化为实际需求,应急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与城市安全保障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压力加大;

  基层应急能力薄弱,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总体薄弱,社会协同应对机制有待健全;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构建,保护我境外公民和机构安全的需求不断增长,参与国际应急的能力亟需提高。

  核心技术是企业取胜的关键

  应急产业的市场需求很大,也吸引了众多安防企业的加入,安防企业从最初的被集成转向扩充应急产品线,将应急纳入企业的产品链条中。从安防的角度看,就加快推进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和应急产业创新发展,企业还要从技术入局:

  顺应科学发展潮流,加强创新研发,推动应急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提升。顺应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运用新的趋势,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紧急医学救援和应急产业深度融合,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提升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提升相关企业和机构服务能力和质量,进而推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发展用于高危作业场所的工业机器人(换人)、人机隔离智能化控制系统(减人)、危害自动处理与自动隔抑爆等安全防护装置或部件、交通运输领域的主被动安全产品和安全防护设施等。城市安全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化巡检、集成式建筑施工平台、智能安防系统等安全防控产品。综合安全防护领域,重点发展电气安全产品、高效环保的阻燃防爆材料及各类防护产品等。

  攻克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技术。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需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安全技术与装备科研为重点方向,通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灾害防治、预测预警、监测监控、个体防护、应急救援、本质安全工艺和装备、安全服务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结语: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是国家发展、树立大国形象的头等大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应急产业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注,安防作为应急产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将积极响应国家应急产业发展号召,深耕高科技安防应急技术,为推进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加油助力。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渠道为王仍是安防企业正确打法
下一篇滕州交警与大华股份达成战略合作 ..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