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机场的安全监管主要以现场实地巡查督导为主。随着各地机场的快速发展,新跑道、新航站楼、机场综合交通枢纽不断建成并投入使用。机场发展与安全监管能力跟不上的矛盾日益凸显,安全监管对象也变成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综合运行保障系统。
创新监管手段和转变监管模式,是提高机场安全监管效能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我们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告诉安全监管人员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做,让安全监管人员进入安全生产运行的核心过程之中,抓住其中的关键环节,以科技为支撑,建立安全信息监管平台,健全完善安全监管体系,把有限的监管资源用到安全的薄弱环节上,把着眼点放在过程安全和系统安全上,使安全监管由结果被动型向过程系统型转变。
安全监管,信息先行
企业文化,安全先行;安全监管,信息先行。安全信息监管平台就是依托信息集成技术,改变安全监管信息分散的状态,实现信息的共享。为使监管平台集成机场各部门的“人—机—环”方面的实时信息,职能监管部门将安全动态、安全通告、工作通知、规范性文件、法律法规等及时录入平台。各部门要将本部门“人—机—环”数据及时录入平台,并做好动态更新管理。在完成录入工作后,要依照行业标准在平台系统上进行数值、数量、权限、时限的设定编制,并在平台系统上设置预达限定值前的预警功能,充分利用平台计算机系统,让其在各个安全环节或关键点提前给予提醒,防患于未然。
集成信息,监控共享
在人员方面,机场人力资源部可将机场所有干部员工的个人信息、内部专业人员的资质信息、能力技术档案以及培训、奖惩记录等信息收集并录入平台。通过对此类信息进行核查和对标,并辅助信息平台的预警提示功能,机场监察员可以准确判断专业技术人员是否满足岗位资质、在岗人员的岗位操作资质是否达标,以及是否出现关键岗位的工作时长超标等。
在设施设备方面,机场资产管理部可将机场所有设施设备相关信息收集并动态录入平台。通过平台监控,可以判断本机场是否满足当前运行保障条件,并及时发现设施设备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运行环境方面,平台可以记录机场所具备的运行条件,包括跑道、滑行道相关数据,起降最大机型,机场运行种类,以及净空管理和不停航施工情况等。
在安全监管检查工作的落实方面,机场职能部门可通过信息监管平台事先编入检查的内容和时间、由何人进行检查、如何进行检查、检查后采取的措施等,由信息监管平台自动提前预警告知。同时,我们应将“自愿报告系统”纳入信息监管平台,积极鼓励员工及时主动报告安全隐患,并对员工报告的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和反馈。根据信息平台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机场职能监管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对各部门的安全监管,从而实现对全机场安全监管工作的统筹安排和掌控。
在风险管理方面,机场可通过运行中的观察和对工作程序的分析来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建立完整有效的风险源数据库录入信息监管平台,并及时更新。风险等级等相关参数可按标准要求事先预设编入信息监管平台,并让信息监管平台的风险管理子系统和安全检查子系统紧密连接。当检查出新问题、发现新隐患或经过整改隐患排除时,信息监管平台将自动及时发出预警,要求更新风险源数据库以及变更风险等级 ,确保全机场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及时。
今后,我们可以将航班动态信息、航班延误信息、气象动态信息和不安全事件信息等多方综合信息资源纳入信息监管平台,并在信息监管平台基础主体系统运行成熟后,尝试通过平台接口连接各部门生产系统,使机场监察员全方位掌握生产一线的动态信息,实时监管机场的安全生产。
告警监管,避免“漏网”
目前,安全监管工作对各类人员的资质监管、培训情况核查、工作超时监管,以及对设备的使用情况监控等,多是靠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完成的,难免会出现“漏网”现象。安全信息监管平台的告警功能可有效避免监管“漏网”现象。我们可根据不同等级,设定不同方式的告警,而且只要规章上有量化规定,我们都可以实现此功能。比如,对于机场的老龄设备,如果运行年限为16年,那么达到15年时,信息监管平台系统就会根据我们事先的系统设定进行橙色告警,要求安全监察员对该设备实施重点监控,特别是对该设备的维修质量进行重点监控,并进行现场实地检查。一旦在监控检查中发现问题,就立即介入调查,按规章进行处置,责令相关责任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落实闭环整改。当该设备临近使用期限时,信息监管平台系统就会根据我们事先的系统设定进行红色告警,要求安全监察员及时考虑设备的更新问题。这样不仅使每一个部门、每一名专业工作人员、每一台设备都置于监控之下,避免以往随机抽查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且能够更好地为机场服务,在资质到期前、人员违章前、设备超出使用年限前及时提醒机场加以关注和管控。
安全信息监管平台在汇集安全监管中发现的所有安全隐患后,可以生成动态数据库,并由系统依据该数据库精确对安全生产进行安全风险统计、分析、评估。它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并对风险高的生产环节进行重点隐患监管和排除,使我们的安全监管从事后管理向以系统安全评估为基础、预测分析为导向的事前管理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