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行业观察:国内云存储市场的七雄争霸
2012-01-18 10:52:37 来源:比特网 作者:【
关键词:云存储 云计算
 
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云计算(CloudComputing)”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云存储(CloudStorage)”承担着最底层以服务形式收集、存储和处理数据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上层的云平台、云服务等业务。

  在此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云存储的概念。

  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云计算(CloudComputing)”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云存储(CloudStorage)”承担着最底层以服务形式收集、存储和处理数据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上层的云平台、云服务等业务。

  云存储通常由具有完备数据中心设施的第三方提供。企业用户和个人将数据托管给第三方,通过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形式对数据进行按需存取操作。简单说来,可以理解为延伸出来的、有人替你打理的在线存储空间。

  实际上,云存储的概念虽然是近两年提出的,但其实际应用早在10多年前便已随着基于互联网的Email系统而开始(最早由Hotmail提出这一概念,然而如今Gmail成了这一领域的象征)。

  Web2.0引爆的种种热门的服务,从GoogleDocs文档到Evernote笔记,从Facebook关系到Twitter话唠,也都是建立在云存储的机制之上。可以说,不是每个网民都知道云存储的存在,但至少有八成网民已经生活在了云端。

  对用户而言,云存储的优势主要在于:

  1、按需使用,按需付费,不必承担多余的开销,有效降低成本。

  2、无需增加额外的硬件设施或配备专人负责维护,减少管理难度。

  3、将常见的数据复制、备份、服务器扩容等工作交由第三方执行,从而将精力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4、快速部署配置,随时扩展增减,更加灵活可控。

  随着宽带网络的发展,集群技术、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拓展,CDN内容分发、P2P、数据压缩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存储虚拟化技术的完善,云存储在技术上已经趋于成熟。在商业前景方面,以“用户创造内容”和“分享”为精神的Web2.0推动了全网域用户对在线服务的认知,敢于吃螃蟹的先行者也已从中获取甜头,并成为了样本范例。无怪乎,云存储一时成为了业界眼中的香饽饽、新的业务增长点。

  IT市场咨询公司SpringboardResearch在今年8月份发布的《中国云存储服务报告(ChinaCloudStorageServicesReport)》中显示,在未来的5年,中国云存储服务市场的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03%。Springboard认为,中国云存储服务市场将由2009年的605万美元快速增长至2014年的2.1亿美元。报告同时指出,“尽管每月每GB的存储服务价格将持续下降,但是云存储市场的总采用量的增长幅度更为迅猛,这将推动云存储市场整体规模在未来5年内的快速上扬。”

  联想是国内较早提供云存储服务的知名企业,但其业务主限于商用。国内的个人用户更多地使用国外的免费工具,如Dropbox、SugarSync、WindowsLiveMesh。而在今年5月,沉寂多时、蠢蠢欲动的国内IT行业终于按耐不住,纷纷抢在了这一时点开始爆发。

  接下来的半年,纷至沓来的各类云存储服务势如破竹,一时多少豪杰,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此,我简单地就我对行业的了解及个人的观点,谈谈国内云存储领域七大代表行业的争霸态势:

  一、以传统硬件制造商为主导,代表:华为(数据银行DBank)

  华为是国内著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和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业务范围已遍布全球。就其现有资源来看,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完备的硬件支持绝对是其挺近云存储领域的资本,也是令其他公司可望而不可及的资源。华为的既有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推广能力和阔绰的空间容量(如果他愿意,每个免费用户区区几十个G的初始空间完全不在话下)。

  但同时,如何提升商业运作能力,如何面对普通大众消费市场推出体验优秀的产品,以及如何将自身的硬件优势逐步向软件方面拓展,是华为接下来必须着力提升的。

  二、以门户网站巨头为主导,代表:新浪(微盘)

  在抓住时机切入行业热点方面,新浪的脚步始终领先于其他门户。微博的成功再一次见证了当年博客推出时的辉煌,开发者开放平台(SinaAppEngine)和微博开放平台的双重推动又让其胃口进一步大增。在此基础上,新浪推出云存储工具“微盘”,既是对自身开放平台底层架构的完善,也是吸引开发者入驻和提高普通用户黏性的利器。

  凭借与新浪微博的良好支持(使用微盘分享文件给微博好友,具有病毒效应,且能提高粉丝数量),微盘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不少微博用户的眼球,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也一路蹿升。无关乎有其他云存储工具的朋友感叹,“在微博上向新浪发起狙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目前微盘的功能仍显薄弱(但看得出在快速迭代),在业务型台上也较为依赖微博的影响力。后续新浪将如何推广,使其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新业务,将是一步值得跨出的步子。

  三、以云端化的传统应用工具为主导,代表:金山(快盘)

  曾是国人骄傲的金山WPS近几年一直在寻求业务的突破和转型,在引入WPS在线办公空间的概念后,已先于竞争对手微软成为了自身集成云端化的在线办公协作工具。几乎与华为DBank同期出道的快盘,也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已经先后推出了PC版、Android版、iPad版、便携版等,产品线拓展得最快也最全。

  但金山毕竟是一家做应用软件起家的公司,迈向在线领域既无硬件设备的积累,也无巨头手中的资源,面对的营收压力也高于上述二者。如何在巨头林立的行业中以“小”搏“大”,是快盘需要突破的一大难点。或许正如金山一贯的战略,国内主推免费优质的服务,而主要将盈利寄托于国外市场?

  四、以网络在线存储空间为主导,代表:115网盘(优蛋)

  按理说各家纷纷涌入云存储,动的是这些本身从事在线存储业务的项目的地盘,因此他们最该是不能坐视不管的。于是,国内铁杆用户数颇多的115网盘高调宣布,将在后续加入文件同步功能,加入这场卧榻之侧的战役。

  类似115这样的在线存储服务,自身向同步、云存储拓展几乎是水到渠成不需多费力的事情,其自身的业务形态和技术已具有先发优势,加之手中已经掌握的一大批注册用户资源,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但毕竟是独立运作的中小型团队,尽管手中产品已经成型,但在巨头纷纷介入之际,如何与巨头们正面抗衡,仍让人为其捏一把汗。说到底还是如何以小搏大的问题。或许,与巨头展开合作是一条出路?

  五、以下载工具为主导,代表:迅雷(随身盘)、FlashGet(袋鼠)

  下载工具的突然乱入,既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本身从事的业务与大容量文件存储、多人多线程传输、虚拟化、资源分享相关,又已经具备了占据大量用户终端的客户端,推广起来顺水推舟即可。

  但以“下载”和“分享”功能打入用户心智模型的工具,如何在推广“数据存储”时给用户以安全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谁都不想让自己的隐私数据被他人下载剽去)。至于与巨头们的较量么,倒不必过虑,紧密结合目前占领的资源交换分享市场,牢牢抓住目标用户的需求,兴许能在巨头们无法或不屑涉及的缝隙里活得足够滋润。

  六、以安全工具为主导,代表:360(云盘)

  以“安全”为品牌核心价值的360,一路高唱凯歌地不断进军杀毒、导航、浏览器、软件管家等领域,市场占有量节节攀升。似乎打着“安全”和“免费”的旗号,做什么都是畅行无阻一路绿灯。因此,当360要掺和云存储,我们自然会想到,其宣传推广的手腕无异于“安全的数据存储备份”云云。

  目前云盘的身影尚未出现,密盘却已先行杀到。后续360的产品线将如何演变,是密盘摇身一变的华丽转身,还是双“盘”齐下的并驾齐驱,我们拭目以待。

  然而或许令360和周鸿祎都措手不及的是,此次“3Q”大战算是彻底撼动了360得以俘获用户的根基,用户开始质疑其安全,遂也将这种恐慌蔓延至所有国产工具行列。在这个节骨眼,打算出一款高度强调用户隐私与加密安全的产品,有多少用户能够买360的账?

  七、以垄断IM工具为主导,不用代表,就是:腾讯QQ

  无需过多解释,腾讯的扩张手段一向为业界诟病,让创业者唏嘘。自身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基数,同时QQ硬盘、离线传输、文件中转站等工具服务已经全部到位,虽尚未公然昭告天下其进军云存储的消息,但狼子野心基本上也算板上钉钉,业内默认了。

  对于腾讯进军云存储,我实在罗列不出什么反对理由或是明显弊端。这或许就是企鹅巨人的可怕之处,这场游戏尚未登场的幕后BOSS。

  以上是我就现阶段云存储领域的业态分布情况进行的简单梳理点评。相信后续还将有更多其他领域和业务形态的产品涌入进来。

  有竞争才会有活力,作为一名普通用户,我很希望看到各家使出浑身解数提升产品、争取用户、活跃市场。同时,我也认为云存储这一行业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雄厚的实力、丰富的资源、广泛的渠道和已成气候的用户规模是这一行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尽管当下风起云涌诸侯争霸,但最终,我相信那会是一个寡头称雄、赢家通吃的天下。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解析为何存储厂商如此关注大数据..
下一篇数据存储专家:不迷恋网络 本地存..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