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帮助做出正确的决策,尤其是电商可以根据用户消费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大数据给数据存储和数据保护带来的巨大商机不言而喻。
云计算、移动终端和社交是当下的流行元素,但真正推动三大元素发展的是它们背后所产生的数据。大数据为云存储提供了证明价值的空间,而云计算也开发出了大数据的真正价值。如果说云计算是流水线,大数据是原料,那么云存储就是存放原料的仓库,不可轻视。
如何从个人云存储服务上获利?
在海外市场,云存储从一开始就并非免费午餐。“在国外,Dropbox是最著名的一家面向个人用户提供云存储服务的企业,其采用的是免费试用+高级服务收费的Freemium模式,最初2GB空间免费,此后则需要按月支付存储费用。”据资深互联网人士李政达介绍,对于已经从Dropbox得到方便的海外用户来说,当同步需求增加时,他们比起全部转移文档,更倾向于付费来继续使用。“也许是国外用户拥有付费习惯的原因吧。”李政达称。
但Dropbox的这种做法在中国就不一定行得通了。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众多的云存储服务提供商中,付费用户比例不到1/10000。这种情况和国内用户对服务收费模式的认同程度有关,也有目前国内提供云存储服务的互联网服务商对这一产品的定位有关,目前百度、新浪等开发云存储服务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平台增值,增加用户粘性、提升规模效应,直接从云存储上获得收益不是它们的重点。
诸多的云存储服务势力谁会赢?
目前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不过,富国银行分析师JasonManyard表示,各类企业都在针对互联网消费者的控制权大打出手,这场较量成功的关键在于数据控制。因此,云存储仅仅是各类势力试图把控消费者的一种途径,可能他们推出云服务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此,谁有强大的整合能力,把云、数字消费、硬件设备能更紧密的结合,谁将赢得这一波淘金潮。
目前中国的个人云存储服务的主要挑战是积累用户数量,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产业链逐步清晰,届时将形成“免费+付费”、增值业务收入为主广告收入为辅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