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进军高端存储 国内厂商欲实现集体突破
2013-07-02 09:01:15 来源:和讯网 作者:【
关键词:厂商 国内 存储 高端
 
知名市场分析公司ESG于2009年刚进入中国时,对中国存储产业发展的看法带有一定普遍性:中国存储厂商在市场前瞻性、研发能力、业务规模和资本掌控能力上都远逊于国外大厂商,那么中国存储厂商凭什么可以跻身主流存储厂商之列呢?

  知名市场分析公司ESG于2009年刚进入中国时,对中国存储产业发展的看法带有一定普遍性:中国存储厂商在市场前瞻性、研发能力、业务规模和资本掌控能力上都远逊于国外大厂商,那么中国存储厂商凭什么可以跻身主流存储厂商之列呢?

  目前,除了军工、政府等少数行业已经接受了中国本土的存储品牌以外,很多行业客户对中国本土存储品牌仍旧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存储国产化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呢?

  实现自主可控

  中国存储产业的发展和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2000年开始,借全球信息产业链调整之机,中国信息产业迎来了IT制造的“黄金十年”,这正是中国存储产业孕育和起步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存储产业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期,并且赢得了全球艳羡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存储厂商也站到了市场的前台,存储产品的自主创新与自主可控被反复提及。

  一开始,很多中国存储厂商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以代工或是OEM贴牌厂商的身份,帮助国外厂商在中国销售其产品。这些中国存储厂商走的是赚取产品差价的经商捷径,但是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甚至连最基本的产品议价能力都不具备,经过短暂的扩张期后,往往会陷入增长的瓶颈。一些在存储市场上打拼了多年的中国企业,其销售规模都曾经在一两亿元之间徘徊,企业的扩张一度受到制约。

  代工或OEM只能算是存储“国产化”的美丽包装,在企业还不具备技术实力又急需占据市场的情况下,还可以当作权宜之计,但是如果想使企业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并在主流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就必须不断提升研发核心竞争力,在存储技术、质量和价格上实现高度的自主可控。

  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中国存储厂商,从一进入存储市场就以存储底层核心技术研发为方向,具备了代码级的研发和服务能力。由于代码全部是由中国厂商自己写的,当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厂商能够为用户提供研发级别的现场服务和支持,不仅可以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而且降低了服务成本。

  在高端存储上实现突破

  虽然跨国存储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并源源不断将先进的存储产品和技术带入中国市场,但是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这些跨国企业手中。受制于这种垄断,中国存储厂商很难在技术层面上实现真正的突破。另一方面,许多已经在关键应用中部署了跨国存储厂商产品的用户也越来越担心,存储设备上普遍存在的技术“后门”有可能带来“后患无穷”。

  中国存储厂商若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真正的突破。大多数中国存储厂商,特别是硬件厂商在刚进入存储市场时通常会选择进入门槛较低的中低端存储作为切入点,采用代工或OEM方式。这种所谓的“国产化”,虽然可以让厂商在短时间内获得商业利益,但在技术上很难获得长进,因此一直无法进入主流市场,不能与国外大厂相抗衡。华为存储则选择了另一条发展之路,集中优势资源大举进攻高端存储市场,并在某些行业率先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比如,华为在2012年发布的高端存储HVS具备横向扩展、无阻塞全交换、负载均衡、组件与通道全冗余、端到端检错纠错、多站点高级别容灾发展、虚拟化等所有高端存储的基本特征。可以这样说,华为已经迈入了只拥有EMC、HDS、IBM等少数成员的高端存储俱乐部的大门。

  按增速来衡量,高端存储市场的增长率远低于中低端存储市场,但是其规模、客户群以及对存储市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目前,国外厂商占据了高端存储市场90%以上的份额。对于国外厂商来说,高端市场似乎趋于饱和,开始大规模向中低端市场进军。但是从中国厂商的角度来看,高端存储市场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充满商机。中国本土存储厂商通过自主创新在高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可以提升自信,而且可以掌握存储发展的主动权。在网络市场上,华为、中兴等中国公司的兴起,已经颠覆了思科等国外厂商一统天下的局面。今日的网络市场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存储市场,中国的高端存储市场格局还远未到定型的时候。

  集团军作战

  中国存储厂商在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方面的缺乏,导致他们在企业级客户的核心系统、存储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上很难立足,中低端存储的品牌形象很难摆脱。不过,IT的发展并不是线性向前的,有时也会产生跳跃甚至是反向回弹,曾经被认为是前景无限的技术很可能会瞬间被取代。中国存储市场的发展虽然只有十多年时间,但恰巧遇到了技术变革的转折期,这给了中国存储厂商弯道超车的机会。2000年,存储技术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越来越多的存储厂商开始支持Wintel架构,一些专有的系统被淘汰。2012—2013年,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需求又对存储的技术和架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大缓存、新型虚拟化RAID等技术登堂入室。从硬件方面来看,国外厂商优势已经不太明显,一些中国存储厂商在硬件的设计、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厂商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Made in China”的理念已被全球接受,但价格低廉、质量一般、缺乏创新等标签同时也贴在中国企业身上。现在到了彻底撕去这一标签的时候了,中国存储厂商已经具备了实现整体突破的“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是指中国存储市场的发展以及中国用户的需求强烈呼唤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存储厂商快速崛起。以视频监控为例,无论是规模还是对存储产品性价比的要求,都为中国存储厂商的广泛参与提供了良好契机。

  所谓“地利”,中国IT市场的发展和积淀为中国存储厂商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在IT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网络建设方面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十二五”期间,用户的关注点已从IT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业务与应用上。某教育机构以前只有4个应用,当“金教网”工程上马后,应用迅速增加至34个,包括校舍管理、午餐管理、学籍管理等。应用和数据量的增加对存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为中国存储厂商开辟了新的应用之路。

  所谓“人和”,是指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与努力,中国存储厂商目前已经形成了集团军的优势,尤其是在近两年,一些有特色的中国本土厂商破茧而出。华为率先布局高端存储市场,在底层RAID技术以及软件技术等方面建立了自己的优势。此外,在并行文件系统、云存储、虚拟化、大数据管理、软件定义存储甚至是固态硬盘等细分产品领域,已经可以看到大量中国存储厂商的身影,包括中科蓝鲸、众志和达、初志科技、火星高科、南京云创、云巢、华云网际、源科等。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创新能力上,中国存储厂商的整体实力已经得到了大大提升。

  链接 提升存储国产化率

  无论从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自身规模、知名度和影响力来衡量,中国存储市场目前还缺少真正能领军的厂商。

  从存储国产化的角度分析,中国用户对中国本土存储厂商和产品不信任的传统观念必须打破。上文曾经提及,因为OEM产品的问题,中国用户在产品出现故障时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而存储又是影响企业生产的关键一环,只要有一次事故出现,用户就会对厂商产生不信任。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久而久之这种不信任感逐渐波及到中国存储厂商整体,而且根深蒂固。另外,很多中国用户本身对存储的基础知识了解不多,至今很多用户对RAID技术也只是一知半解。不认识、不知道当然就会造成不理解、不信任。当国产存储产品出现一些问题时,用户就会认为是国产存储产品不可靠、不可用,转而寻找品牌知名度高的国外存储产品。

  为了提升存储国产化率,一方面,中国存储厂商必须肩负起教育和培育市场和用户的责任,通过组织培训班等方式,让用户对存储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消除他们对国产存储产品的误解以及对国外产品的盲目追捧;另一方面,中国存储厂商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在软件层面,更重要的是在硬件底层核心技术方面实现存储的自主可控,保证存储产品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这才是抓住了提升存储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对中国存储厂商产生足够的信任,继而大规模采购和应用中国存储厂商的产品。

  现在,大多数中国存储厂商只是在军工、政府、教育、医疗等少数行业和领域得到了认可,这与这些行业客户更关注信息安全或对中低端存储产品需求量大有一定关系。要想提升存储国产化率,中国存储厂商必须摆脱原有的中低端存储品牌形象,进军高端市场,不断拓展行业应用领域,以获得更多展示自身实力,以及进行产品公开测试的机会。据了解,在一些大型的项目招标测试中,中国存储厂商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比如,在国家电网的一次存储产品测试中,华为等中国存储产品的性能测试成绩都超过了国外品牌。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存储管理程序能否为云带来高可用..
下一篇国产存储厂商渠道发展谋求“新突..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