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存储这个一直被视为“门槛很高”的市场,曾经让包括华为、浪潮、曙光和联想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厂商陷入自主研发的困境。在摸索与前行的十几年中,华为累计投入20多亿美金用于存储的研究和开发,并在成都建成亚洲最大的存储兼容性实验室。
根据Gartner最近三年的报告,中国存储市场80%以上是被国外存储厂商所占据,但是最新一季的报告打破了这个局面:2013年第四季度,华为在中国区销售收入超过EMC获得第一,中国区销售套数和销售容量赶超戴尔排名第一,同时在2013年得到最高的全球市场厂商平均增长率和中国市场厂商平均增长率。
在国际巨头盘踞的全球市场,华为高端存储如何扫除屏障取得突破?近日,记者有幸走进华为成都研发基地参观了这里的四大实验室,体验高端存储从研发到上线前后的每个重要环节,并且通过与华为存储负责人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到华为存储在2014年的战略方向。

“高端存储以前一直被几大国际巨头把控,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一个存储厂商的最高水平,具备高端存储能力就能进入第一阵营。” 华为IT存储产品线副总裁孟广斌认为,具备高端存储能力需要三个要素,首先是整体设计能力,其次是复杂软件和硬件的研发及整合能力,以及测试能力。
一直坚持走自研路线的华为,除了在国内的北京、深圳、成都和杭州等城市之外,在以色列和美国都设有存储产品研发基地,为走向全球做坚实的准备。其中,华为在成都投资2亿美元建成的兼容性实验室,主要工作是测试与各种硬件以及软件排列组合的40多万个场景,6000多页兼容性列表,涵盖各类主流应用、操作系统、虚拟化、服务器和交换机等厂商产品,消除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确保客户的关键应用稳定且高效运行。
除此之外,华为成都研究所还设有性能实验室,和解决方案实验室,用于测试高端存储系统运行关键应用的性能,以及高中端存储和海量存储等一系列产品整合成为解决方案,例如双活、云容灾、备份归档和数据库加速等,针对金融、媒资以及监控等特定行业。而且,华为会针对特定大客户做上线之前的定向测试,例如华为已经与中国工商银行完成了高端存储系统的测试。

如今在华为,有2万人致力于IT方面的专利开发,存储领域研发人员超过3000人,全球设有5大研发中心,取得国内国际专利800多项,通过与国际核心标准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到30多项的标准制订工作中。
华为一直提倡“融合”的理念,这其中包含了多个层次的融合。首先是接口融合,在一套系统内同时支持SAN、NAS和对象存储;高中低端的融合,将高端多控技术延伸到中低端设备,从双控向多控演进;全生命周期管理融合,主存、分析和归档一体化,数据自由流动;产品线的融合,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整合成为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OceanStor 18000和9000被视为华为高端存储的两面旗帜。据华为IT产品线存储营销高级产品总监李义陶介绍,2013年华为OceanStor 18000在国内共销售150套,在海外出货1套,OceanStor 9000则拿下中央电视台媒资库以及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客户。“OceanStor 9000的核心是借用互联网的设计思维,通过一致性列集群解决海量数据访问难题,支撑海量大数据应用。”

“虽然华为高端存储仅上市一年,打开了局面,但这只是一个起步。我们正全力扩展,但不是全面铺开,海外市场重点锁定新加坡、欧洲的波兰、中东阿联酋和迪拜。”他特别强调,西欧是华为除了美国之外的一个标杆性市场,也是今年华为的第一重点销售区域,现在西欧市场华为已经有数套系统交付。
展望未来高端存储发展方向,孟广斌认为,高端存储能满足非常高的性能要求,对应用运行也有强有力的保证。虽然现在云化的趋势很明显,但是高端存储产品形态将长期存在,更多地承载企业私有云引擎的作用。“我们看到,以前承载核心应用之外,以前很多客户希望一套存储系统配合一套应用,现在高端系统价格往下走之后,可以接受高端系统承载更多应用。”
中国存储产业经过若干年发展有了很大进步,华为存储历经10年的努力,到现在已经形成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能力,在芯片领域,自主开发了ARM芯片、IOC芯片和SSD控制器芯片;在硬件领域,从盘片(SAS SSD、双端口PCIe SSD盘),到控制板、接口卡、控制框和磁盘框,系统的硬件和整机自主研发。但现实情况依然严峻,大部分中国厂商仍然扮演OEM的角色,在被重重困难限制、国外厂商盘踞的局面下,华为在高端存储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艰辛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