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企业数据灾备到底要花多少钱?
2015-05-06 10:24:24 来源:搜狐IT 作者:【
关键词:灾备 冗余数据 容灾技术
 
没有哪个企业会忽视成本的问题,所以企业如果希望建设一个完备的灾备系统,那么需要投入多少资金、投入巨资建设的一个灾备系统到底值不值等问题都将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没有哪个企业会忽视成本的问题,所以企业如果希望建设一个完备的灾备系统,那么需要投入多少资金、投入巨资建设的一个灾备系统到底值不值等问题都将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对于传统备份业务来讲,一个灾备项目,需要包括目标、规模、风险、成本等多重因素。灾备项目的成本是由前三者综合决定的。在灾备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建设目标,一般而言,灾备建设目标中,我们需要考虑灾难的防御范围、恢复的效果,还需要考虑是否建设能够防御大型灾害的异地灾备系统(还是仅仅同城)等。当我们对于灾难防御的目标胸有成竹之后,我们就需要考虑建设成本了。

  很多企业认为灾备建设的成本只是购买灾备设备的费用,而在实践中,却经常因为估计不足吃了大亏。灾备建设的总体成本大体包括以下部分:

  1、场地费用:

  包括灾备机房基础设施打架费用,或自己购买或租赁。

  2、设备费用:

  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协议转换器、主机等各种设备的费用。这些费用由于容灾技术方案的不同,组成元素完全不同。

  3、运维费用:

  这部分的费用包括向厂商购买的每年服务和应急的专业服务费用,还包括高级别的系统维护人员的费用。一般而言,随着设备开放性的增加,维护人员的成本就相应下降,而灾备应急如果能够掌握在用户手中,灾难应急时向厂商购买的专业服务费用就减少。

  4、网络传输费用:

  在灾备体系(尤其是异地灾备)的建设中,随着灾备技术路线的不同这一部分费用差距非常明显。灾备技术路线的不同导致的传输带宽评估可以相差达到40倍。例如,采用不同的技术,也可能只需要每年支付20万的传输网络费用,也可能需要支付每年200万的网络费用,而实际效果却完全相同。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容灾设备的采购可能只需要600--700万,而用户每年要支付的网络传输成本可能高达200万,几年下来,网络费用早已超过了设备采购费用。而每年200万的网络传输成本中,却只有10%是用来传输有效数据(由于灾备技术的不同,相同的应用数据可能传输高达900%的冗余数据,自然占用大量的带宽)。

  由于技术和人才有限,许多企业自身无法管理和维护容灾系统,只能依赖专业数据服务厂商。一旦出现事故,用户不仅需要向专业数据服务厂商支付大量的业务恢复服务费用,还无法控制专业服务的响应时间,快速恢复业务根本无从谈起。所以,灾备建设的设计者们不仅要掌握真正的成本测算规则,需要掌控灾难恢复的目标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容灾系统的重复投资和投资浪费,真正做到“有灾必备”,消除“灾难盲区”,从而有效降低容灾建设成本。

  说一下最近的几年兴起的“云备份”,最初的几年云计算还只是作为一种概念被巨头和媒体不定期的提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云计算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引擎。作为云计算业务众多分支中的一个,云备份的实质可以理解为是云计算下存储资源的重构:云备份将公有云的限制资源提供给企业使用,相比于传统灾备业务,云备份省去了硬件的一次性购买成本和存储空间的预购成本,做到“按需付费”,因此,云备份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成本上的节约,以云备份服务提供商多备份为例,1G的存储空间的价格只要1元钱左右,相比于传统服务器的空间价格显然低得多。不过,目前云备份业务还主要适用于投入少、数据量小的中小企业,不过,随着未来网络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云备份必将成为主流的数据备份方式。传统数据备份企业已承认这一点,并纷纷开始了在“云端”的布局。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存储设备新革命 用DNA做存储介质?
下一篇华为存储:助推产业车轮前进的强..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