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云计算开启信息化医疗行业新时代
2011-01-28 15:09:07 来源:计算机世界 作者:【
关键词:云计算 信息化 医疗
 
云计算的发展如火如荼,医疗行业自然不能例外。医疗改革是2010 年的少数几个热点之一。中国正在推进医疗卫生的改革以改善民生,而美国近期也通过了《病人保护和可负担医疗保健法案》以提高医疗系统的质量,降低成本及扩大覆盖面,毫无疑问,这些都是规模庞大又迫切需要的工程,而云计算则是其中的重点技术。

  医疗改革是2010 年的少数几个热点之一。中国正在推进医疗卫生的改革以改善民生,而美国近期也通过了《病人保护和可负担医疗保健法案》以提高医疗系统的质量,降低成本及扩大覆盖面,毫无疑问,这些都是规模庞大又迫切需要的工程,而云计算则是其中的重点技术。

  事实上,技术人员正在热议云计算。乍一看,医疗改革与云计算风马牛不相及,但是针对医疗行业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医疗改革与云计算其实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

  我们的观点是,云计算最后也许会改进医疗系统。医疗系统基本上没有跟上十年来的I T 创新脚步,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因遗留的IT 系统而深陷效率低下的泥潭。

  医疗IT 的现状

  医疗行业的I T 比其他大多数垂直行业至少落后十年,这个没有什么争议。大多数医疗系统依赖过时的工作流程:这些工作流程包括纸张病历、重复的检验结果、非数字化影像、手写记录、分散的IT 系统和孤立的信息;医疗服务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毫无效率可言,数据很少能够被移植;健康计划成本和享受保险的服务方面基本上没什么透明度,消费者和病人知之甚少,健康保险网站也极少给予明确的解释;医生们仍依靠传呼机作为一种主要的沟通工具;医护时间表及其他管理流程协调起来很是麻烦。

  普华永道健康研究所在2009 年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每年用于医疗保健的开支高达2.2 万亿美元,但其中近一半白白浪费了。虽然几乎不可能指出具体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严重浪费,但这项调查的结果表明,医疗行业处于技术使用严重不足的情况,无法提高效率。

  医疗改革要求现在对医疗信息技术(H I T)进行现代化改造。《卫生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和临床健康法案》(H I T E C H)提供了180 亿美元的资金,资助医院和医生采用一种名为电子病历(E M R)的格式,对病历进行数字化处理。政府之所以积极推进病历数字化进程,其初衷是:一旦病历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就可以更轻松地共享信息,可以消除重复检验,病人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更方便地访问自己的医疗信息。由于收益明显,医院和医生正迅速着重考虑实施电子病历方面的IT 工作。

  电子病历:良好的开端

  数字化健康档案仅仅是H I T E C H 法案倡导的让I T基础设施更高效这个愿景的一个部分。大多数医疗行业的I T 基础设施需要大规模升级,那样才能更轻松地捕获和共享信息,让医疗机构更智能化,并且让数据管理更有成效。
 
  几家电子病历厂商在提供基于云的解决方案,它们提供的这种非传统方法旨在帮助医院更好地管理原本很庞大的I T 资本投入:想支持电子病历实施工作,原本需要投入大笔资金。

  8月31日,浙医一院的专家通过“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给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的80 岁老人陈伍耕会诊。

  不过,正如在其他行业那样,考虑到需要注重病人隐私和敏感的个人信息,医疗行业内部关于基于云的解决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的争议也从来停过。考虑将云计算用于医疗机构时,必须考虑以下方面:

  ● 系统必须能够适应各部门需要和组织规模。

  ● 架构必须鼓励以更开放的方式共享信息和数据源。

  ● 资本预算紧张,所以任何技术更新都不能给原本就不堪重负的预算环境带来过大的负担。

  ● 随着更多的病人进入系统,更多的数据变得数字化,可扩展性必不可少。

  ● 由于医生和病人将得益于远程访问系统和数据的功能,可移植性不可或缺。

  ● 安全和数据保护至关重要。

  健康云应运而生

  已经有好多文章介绍如何利用云计算帮助企业把其I T 基础设施打造成更高效、更灵活的环境,也证明确实取得了成功。那么,云计算到底适合医疗行业的哪些方面吗?

  综观所有医疗信息技术,采用云计算面临的最大阻力也许来自对病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方面的担心。医疗行业在数据隐私方面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已成为《健康保险可携性及责任性法案》(HI PAA)的隐私条例,政府通过这些条例为个人健康信息提供了保护。

  同样,许多医疗信息技术系统处理的是生死攸关的流程和规程(如急诊室筛查决策支持系统或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面向医疗行业的云计算必须拥有最高级别的可用性,并提供万无一失的安全性,那样才能得到医疗市场的认可。

  因此,一般的IT 云计算环境可能不适合许多医疗应用。随着私有云计算的概念流行起来,医疗行业必须更进一步:建立专门满足医疗行业安全性和可用性要求的医疗云环境。

  正如云计算为企业计算环境带来了诸多好处那样,健康云提供的基础设施让医院、诊所、保险公司和研究机构可以用比较低的初始资本支出,充分利用经过优化的计算资源,这要归功于云计算具有按需提供的性质。此外,健康云环境有望降低对医疗信息技术系统和应用进行创新和现代化的门槛。

  还可以更有效地分析和跟踪健康云里面包含的信息(借助合适的信息治理机制),那样可以分析关于治疗、成本、医生水平和效果调查的数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健康云带来了便利,到时可以共享获得授权的医生和医院之间的病人信息,以便更及时地访问挽救生命的信息,并减少重复检验的需要。

  取得初步成功

  健康云带来了其中一个最有希望的机会:降低医疗行业内部的技术和治疗成本。不妨考虑下面几个例子:

  Athenahealth 提供基于软件即服务(SaaS)的诊所管理和电子病历软件,并因此而成为一家迅猛发展的医疗信息技术厂商。与现有系统相比,采用这种基于云的解决方案至少可以带来两个明显优势:

  1.前期费用较低,因为几乎不需要在医疗机构内部部署技术(即“可负担”);

  2.拥有一个包含保险付款规则的实时数据库,可以根据客户拒赔情况不断更新数据库。如果提交索赔的要求发生了变化,Athenahealth 就可以将该信息适用于它的整个客户群(即“可改动”)。
444美国许多州在建立医疗信息交换平台(H I E),这其实是基于云的信息交换中心,那样信息就可以更轻松地在医院、卫生系统、医生和诊所之间共享(即“开放”)。

  目前有几十家厂商和服务提供商在开发云HIE 解决方案,多个HIE 现已投入运行。虽然目前评估HIE 的真正价值为时尚早,但这个概念有望让信息共享更及时、更高效,从而改善病人护理。包括礼来、强生和辉瑞在内的多家知名制药公司正开始利用云改进药物研发工作(即“可扩展”和“可负担”),包括亚马逊、I B M 和甲骨文在内的商业云计算提供商已开发出了专门针对医药领域的临床研究云解决方案,旨在降低新药的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许多医院和医生如今开始看到,惠普、通用电气和Iron Mountain 等厂商在提供基于云的病历和医疗影像归档服务(即“开放”和“可携带”)。目的在于,为医院的I T 部门减轻繁重任务,让它们可以致力于支持其他重要工作,比如采用电子病历和改进临床支持系统。

  基于云的医生协作解决方案现在取得了初步成功,比如远程视频会议医生就诊解决方案。由于无线宽带和智能手机得到更广泛的采用,把这类解决方案扩大到移动环境,用于乡村远程医疗或灾难响应,就变得更加切实可行。采用移动医疗(m H e a l t h)和采用健康云方面会有许多交叉点(即“可携带”)。

  这几个早期例子证明了云计算正给医疗行业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这个行业对信息安全高度关注,只是由于担心要进行破坏性的I T 改造,因而很不愿冒险。健康云技术的成功采用和实施将有助于把医疗行业的C I O 们争取过来,这个群体对云计算所持的态度比其他垂直行业的同行还要怀疑。

  局部的解决方案消除不了医疗行业的阻力。只有深入了解医疗行业的厂商提供的医疗云解决方案才可能被用户接受。我们正在密切关注,看看医疗云会不会在私有云或混合云中扎下根来(由于安全性及其他行业特点),而不是在公共云基础设施中扎下根来。不管怎样,医疗行业面临的挑战很艰巨,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历来坚持认为,医疗行业的创新需要借助行业以外的力量。今天,亚马逊、戴尔、谷歌、I B M、Intuit 和微软等厂商都已经制定了早期的云计算愿景,视自己为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相信,传统的医疗信息技术厂商与这些厂商合作会对它们自己有利,因为那样它们的专业领域知识就能与云计算方案(包括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结合起来,由此彻底改变医疗行业。

      

责任编辑:ljy8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物联网”到“云计算” 世博八大..
下一篇Verizon斥14亿美元收购云计算公司..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