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厦大移动云计算 打造“在职”新模式
2012-04-06 17:37:00 来源:搜狐IT 作者:【
关键词:移动 云计算
 
2012年3月,厦门大学软件学院迎来了建院10周年庆典。厦大软件学院历来以严谨的教学态度、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著称。软件学院院长廖明宏在致辞中回顾了学院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继续发扬创新型培养模式的观点。

  2012年3月,厦门大学软件学院迎来了建院10周年庆典。厦大软件学院历来以严谨的教学态度、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著称。软件学院院长廖明宏在致辞中回顾了学院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继续发扬创新型培养模式的观点。究竟“创新型”教育培养模式新在哪里?在实践中又起到了何种成效?记者就这一问题走访了厦门大学软件学院移动云计算专业,总结出以下几点“新”举措。

  分级教学和企业双导师制

  记者了解到,厦大软件学院在教学环节中为保证学习效果,根据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纬度的分级教学。向学生提供多个方向的选修课,供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规划进行选择。在师资方面,除院内专职导师外,均为每位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均为业界先进企业的领袖人物,直接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

  丰富的国际交流活动

  厦大软件学院为移动云计算等专业提供了丰富的出国机会,学生可赴美攻读双硕士、博士,学院向学生提供学分互换等有利政策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国外合作院校、跨国企业的外籍领导人也会经常到学校开展合作项目和科研交流。

  实践型教学培养模式

  厦大软件学院主张采用实践创新与理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与产业机密结合的实用型人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软件学院移动云计算专业联合知名企业共建多功能型的联合实验室平台,由企业将项目嵌入到实验室平台,派遣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发,同时为企业定向培养和选拔人才。

  同时在学院以及工信部移动云计算教育培训中心的积极支持下,此专业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高峰论坛及拓展训练,全方位协助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此“在职”非彼“在职”

  除此之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的另外一个“新”是创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职培养。很多同学在初次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困惑,把“在职”简单理解成为边工作边上课,牺牲大量人力和财力,最后拿到一个含金量并不高的结业证书。但经过记者多方了解,发现厦大移动云计算的“在职”概念和传统定义有很大的不同,此“在职”非彼“在职”。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侧重于培养研究型学生,虽然很多科研机构也需要这样的学生,但是也应该看到很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专业本质上已经老化,没有考虑社会的真正需求,学到的知识成为纸上谈兵,没有用武之地,无法与企业需求接轨。在此背景下,厦大软件学院主动出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采用全新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积累丰富实战经验。此专业学生全部采取周末及晚上上课、白天在实验室进行项目驱动教学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付诸实践,积累经验。

  记者通过在校学生了解到,在职培养期间学生可以边做项目,边学理论,实现“技能+经验+学位”的全方位发展。学生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项目开发经验,更有在知名合作企业带薪实习的机会,降低经济负担。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夕已经具备了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完全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成为具有云计算服务端和各类移动终端技术开发能力的实用型工程师,在毕业后顺利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就业前景更广阔。

  “在职式”培养人才缺口巨大
  厦门软件园的某知名企业HR也肯定了这种培养模式:“相较于传统的IT领域研究生来说,来我们公司实习的厦大云计算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更强,更具有开发和测试的经验,更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从企业角度来看,在用人环节节省了培训、试用期等项目支出,大大降低了成本,因而即便高薪我们也更愿意使用这样实用型的人才。”产业对移动云计算高端人才的特大需求已经显现,特别是具有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开发能力的高学历实用型人才已成为市场追逐的对象,重金难求。

  “在职式”培养已经初见成效,成为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次成功探索。厦大软件学院将继续这一成功模式,为创新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奉献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有影响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自动与手动工具的云计算迁移
下一篇中美共同布局云计算产业 双方频繁..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