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透过云层看市场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
2011-03-03 13:20:42 来源:eNet硅谷动力 作者:【
关键词:云计算
 
云计算、云存储、云桌面、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等,各种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不断地被国内外各个厂商、集成商、代理商、运营商演绎着。和绝大多数的新技术一样,这朵云也是舶来品,只不过加诸了各种各样的本地化过程。

  云计算、云存储、云桌面、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等,各种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不断地被国内外各个厂商、集成商、代理商、运营商演绎着。和绝大多数的新技术一样,这朵云也是舶来品,只不过加诸了各种各样的本地化过程。抛开最热门的预测云计算什么时候能够落地的问题不谈,不难发现,云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各个方面角力的结果最终拉动了“云”登台:

  1)服务器行业的成熟和发展

  从全球范围看,服务器行业已经进入成熟稳定期,增长非常缓慢。尤其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已经饱和,08年经济危机时期甚至出现了大幅下滑。根据IDC的数据,在2010年全球市场复苏的情况下,服务器市场增长率为10%,IDC也同时给出预测2011年增长率预计在5.1%左右,市场“回归稳定”。

  在全球服务器行业这种背景下,从厂商的角度看,拓展业务已经不是有没有野心的问题了,上了这条船,在轰轰烈烈的浪潮中不能前进就面临被淘汰。

  尤其是在从03年起就超过服务器50%以上市场份额的X86开放平台领域,战争一步步升级。于是乎前沿阵地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转向发展中的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从产品的规格和性能转向方案和应用;从单纯的硬件成本转向综合成本;从产品销售进一步延展到相关的软件和服务。这些变化跟云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2)竞争格局的变化

  刚才提到战斗前线的一些变化,其实正是这几个转变决定了最终红得发紫的,不是绿色数据中心,也不是虚拟数据中心,而是云。

  作为兵家必争的新兴市场,各个厂家都迫不及待地把最新的想法拿到这里来实践,希望可以抢在“友商”之前先入为主,吃到最肥的那块肉。而且确实也不遗余力的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进行市场宣传,今天的局面也就不难理解。我们毫不意外地看到在用户完全不知所云,甚至业内人士也满头雾水的情况下,云数据中心已经理所当然地成为绝大多数人心中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唯一答案。那么到底云是什么?即使Gartner和IDC都给它做了定义,市场的实际情况却是各执一词。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展开分析。

  在产品规格和性价比上进行创新,在这十几年间已经被无数专家咀嚼和分析过了,随着技术的开放程度增大以及产品的标准化进程,传统方式所能达到的差异化也越来越容易被模仿,甚至是超越。于是乎硬件的兄弟姐妹们:软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服务就这样被一个个拉出来作为差异化的竞争手段了。只有被组成各种方案和应用模式之后,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厂商之间的差异性。

 其实差异不是最终目的,追求更高的毛利率才是源动力。在这个服务器行业微利竞争的时代,只依靠降价的销售模式注定会被淘汰。但矛盾的是作为国内用户最关注的成本问题永远都排在第一优先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前辈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用解决方案销售代替传统的硬件销售。从字面看,想“解决方案”这个名词最早指的是用于解决客户痛点问题的方案,最终那种被动式的方案被厂家引用和衍生成为主动式方案--不再等待客户提出问题,而是提前把各种软硬产品以一定的逻辑和方式组合起来,附加服务、应用甚至是定制化被打包推广到目标客户群体中。这样,成本变得不再透明,横向进行性价比考量对于客户来讲难度越来越大,也给了商家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作为客户而言,这样的方式各有利弊,可能会有初期投入成本的上升,但是也可以获得更贴近应用的服务和更短的投资回报周期。

  方案销售的方式虽然很有效却不是人人都可以效仿,它的门槛也相对较高,方案的质量更是参差不齐。这种定制化的方案需要以深厚的客户认知、全面的技术实力、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和顾问式销售能力等等各种因素为背景。而且“方案产品”的通用性要差一些,目标客户群要求定位准确,这也对厂商的产品定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案产品较差的兼容性和移植性也加大了企业的风险。

  这种风险对于行业领导者而言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屏蔽那些小的竞争者,避免直接价格竞争,从而获得不错的毛利;另一方面却很难获得行业友商的认同,在说服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上也存在更大的难度。过于明显的差异化和厂商锁定此时凸显的是这把双刃剑不利的另一面。

  怎么办?

  这个世界从来不乏智者。提出“云”这个概念的人是智者,把“云”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人更是智者。为什么能众口一词地推荐云?因为它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各个厂商的痛点问题:

  * 可以囊括各种类型的产品

  * 可以在同一个“云”的名称下包含多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

  * 可以无限地进行延伸和扩展

  * 方案可大可小,投入可高可低

  * 无论是行业领导者还是行业创新者都可以参与角逐

  * 可以完全不改变原有体系,无缝地兼容上一代数据中心

  * 谁都无法给予准确定义

  至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给力虚拟化东风

  整体虚拟化市场的成熟借来了这股东风。虚拟化和云就像两个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难理解,因为虚拟化实现的整体性和易管理型性正是云所倡导的主要优势之一,而云这种应用模式的出现也推动了虚拟化在各个领域的繁荣。

  注意我指的是虚拟化市场的成熟,而不是产生。这个概念由来已久而真正大规模应用还得推崇VMware在服务器虚拟化市场上的作为。这种延伸让虚拟化的概念深入人心,也使得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应用层之间插入一个虚拟化层来实现整合、统一管理等目的的做法成为主流。虚拟存储、虚拟网络、虚拟桌面、虚拟交换机等等各种模式也开始逐步步入实际用户端。

  当客户开始逐步接纳虚拟化这种方式的时候,就像在堰塞湖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厂商在近10年来压抑已久的热情紧随着虚拟化,在“云”旗帜带领下喷薄而出,铺天盖地地向合作伙伴和最终用户席卷而来。

  至此,我终于想明白了这漫天遍野的“云”都是从何而来,同时我也更加清晰地理解了云。说白了,它也只是一种新的复合型的解决方案而已。

  差异化竞争的白热化导致了云这种模式的出台,厂商间迫切的合作需求又使得众口一词,而前沿阵地向新兴市场的倾斜让“云”这种新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进入中国市场。了解了国内的这种背景,作为用户的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在现代企业职业化的“组团忽悠”声中保持“难得清醒”.一方面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Gartner新一期的炒作曲线中,云计算已经度过了峰值点。随着炒作蜜月期的结束,相信各种质疑声和实际发生的问题会推动云落地并不断走向成熟。

  或许云虽然不是昙花一现却也最终没有落地,或许我们选择的是将来某个更新的概念,但是无论是什么,我们只买适合自己的。市场将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云计算对IDC发展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标准仍然模糊 浅谈云存储现状及发..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