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云计算遍地开花独不见国产云身影
2013-01-11 09:05:41 来源:比特网 作者:【
关键词:云计算
 
从Google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至今,六年过去了,云计算不仅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的IT竞赛,同样也漂洋过海在中国遍地开花。

  从Google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至今,六年过去了,云计算不仅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的IT竞赛,同样也漂洋过海在中国遍地开花。

  特别是走过被视为中国云计算落地元年的2012,不仅科技部颁发了首个部级云计算规划《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将云计算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时有数据预测,在“十二五” 期间(2011年~2015年),国内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0亿元到1万亿元。

  一时中国云计算发展风头无两,不仅得到地方政府支持,产业链各方也干劲十足,纷纷打造“国产云”,加速云落地。

  然而在国内云计算蓬勃发展势头中,业界也开始嗅到一丝“硝烟”的味道,这味道来自国外IT巨头携产品、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开拓,与本土企业在“国产云”制造过程中的摩擦。

  虽然在采访过程中,来自本土设备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的高层纷纷表示,目前国内云计算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在云计算市场并不只是竞争,更多的是合作,但业界已有普遍的共识,国内企业在技术产品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2~3年的滞后。

  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尽管在初期阶段,技术问题并不会成为国内云计算发展的主要矛盾,但国内企业是否能抓住发展窗口期,成功赶超,在云计算市场成熟后仍能获得与国外厂商比肩或更突出的竞争优势?这正是那“一丝硝烟”所引发的担忧,而就目前中国企业在云计算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的表现,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巨头盘踞的虚拟化

  过去IT资源属于“包产到户”,云计算到来后其一大优势便是实现资源动态和共享,而其基础便是虚拟化,同时虚拟化也是业界看来迈向云计算必要的一步。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近期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服务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销售额将增长43%,产值将达27亿美元。到2013年,全球将有60%的服务器部署虚拟化解决方案,届时通过对物理服务器的整合,可以将物理服务器数量缩减到现有的10%。

  而在全球大规模部署虚拟化的背景下,目前国内虚拟化的实际情况却是“普及程度还很低”。Gartner首席分析师张瑾表示,虽然大部分企业采用了虚拟化技术,但从使用程度上看,目前国内大型企业几乎没有把关键应用、核心应用实现虚拟化,实际云化程度较低。

  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与国内企业小心谨慎的态度有关,一方面也与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产品相关。

  目前在虚拟化市场上,几乎全是国外厂商的身影,其中VMware更是独占大部分虚拟化市场,并一直引领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

  VMware趋向服务器、存储虚拟化领域,其主攻虚拟化市场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技术积累深厚。无论是存储区域网(SAN)厂商、服务器厂商还是网络厂商,都与VMware有着联系。自2007年VMware公司进驻中国市场以来,截至2012年5月份,VMware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高达 80%。

  另一家虚拟化厂商思杰则专注在桌面虚拟化领域,微软的Hyper-V为用户提供一套整体的虚拟化解决方案,IBM继续提供着小型机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同时开源产品Xen和KVM则瓜分了剩下的市场份额,前者由思杰牢牢掌握,后者由红帽赞助。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清一色的国外产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本地一些定制化需求,同时高昂的价格也让部分企业存有疑虑。所以开源逐渐成为大多数厂商快速进攻云计算市场的捷径,以此响应国内大部分企业对于虚拟化的需求。

  “目前国内企业推出的虚拟化产品,大部分都是基于成熟的开源虚拟化产品进行二次开发。”业内专家张云帆表示。国内企业本身对虚拟化核心技术掌握的欠缺,使其产品将依赖于Xen等产品自身改进,而开源产品需要厂商对技术持续的贡献,以及后续版本的更新,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并且牵头厂商在技术走向以及创新方面均有各自不同的见地,归根结底,技术还是由上述几家国外厂商所掌握。

  特别是在重要的服务器虚拟化领域,上海电信专家刘敏也表示:“国内目前欠缺将服务器与虚拟化结合起来的能力,大部分企业选择了二次开发的路线,这也是我国云计算发展在技术层面与国外的差距。”

  国外厂商在这方面有长期的积累,甚至在云计算还没有兴起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一些核心技术。对于国内厂商而言,开发虚拟化产品需要大量的虚拟化理论与技术基础,其产品开发周期长,技术门槛较高,同时还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但作为云计算的基本支撑,“从国家科技战略来讲,这部分必须为本土企业所掌握而不能依赖外国。”

  记者采访了部分国内设备提供商,其均表示虚拟化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国外企业占优势,国内企业仍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并且一些国内厂商及重点高校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攻坚,以缩短国产和国外的差距。

  缺少云计算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

  另一方面,对于国内云计算而言,不管是互联网企业、政府投资产业园区,还是运营商开展的云服务,目前都主要集中于IaaS层级,“在PaaS、 SaaS层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张云帆表示,云计算最基本的应该是基于分布式计算和提供网络服务的理念,而现有成熟的云平台较少,同时分布式计算核心技术如Hadoop等,国内企业在技术掌握上还比较落后。

  目前成熟的PaaS平台主要为微软的Windows Azure、Google的App Engine以及Salesforce.com的Force.com平台,其中微软Windows Azure更是联合世纪互联在2012年落地中国,成为首个在国内获得公有云运营资格的国外企业。

  据悉,Windows Azure包括Windows Azure操作系统、SQL Azure数据库平台和AppFabric应用服务平台,不仅将数据库、开发工具、中间件整合成一个开发环境,同时还提供虚拟主机等服务,在跨域迁移方面也表现上佳。而国内企业却少有能提供此类服务的,并且服务规模也小,难以形成竞争态势。

  同时在云管理平台方面,刘敏认为国外企业因为有自身虚拟化产品做基础,所以在搭建云管理平台时相对更容易。并且其指出云管理平台更为重要的特性是将IT基础设施包括存储、网络、服务器资源,跨域迁移等整合起来,而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ICT企业在该领域的表现并不是很好。从这个角度看待,目前中国企业仍有很大的赶超机会。

  痛在技术

  事实上,目前中国在云计算发展过程中许多问题逐渐凸出,这其中既包括技术问题也存在一些产业乱象。例如一些地方政府追逐政绩投资“云房地产”,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Gartner预计在2015年~2016年间,或将有70%的政府云项目会失败。张瑾也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应该转变角色,脱离投资者身份,进而制定云计算发展法规等规范市场。

  但在宏观环境小步调整趋向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对于厂商而言,也应该针对云计算蓬勃发展背后所涌现出的技术难关进行攻克。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并且在国家对云计算技术发展重视的情况下,产业环境也有利于厂商在技术方面进行创新。

  当下云市场处于“战国时代”也是事实,企业可以做云计算的很多,但做得好的却很少。在H3C运营商网络拓展部部长李明看来,这主要是我国企业在云计算方面缺乏基础的研发和长期的技术发展路线。另外刘敏也表示现在无论是国外IT厂商还是国内ICT厂商,很多都有提供端到端云计算解决方案的能力,国外厂商提供的服务产品在稳定性、开放性方面更好,但价格高昂;国内厂商产品服务虽然价格便宜,但在诸如云管理平台等方面,并未有开放接口,虽然是在开源产品上做二次开发,实际上开放性并不优于国外产品。

  尽管技术落后是事实,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对国内多家企业采访中,其均透露了希望将技术做扎实,赶超国外的愿景。据了解,某通信设备提供商,其过去几年组织了几千人的研发队伍,从多个方面展开对云计算的核心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并将重点锁定在虚拟化平台和管理系统、桌面云、数据中心管理,整合的云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等。

  另外,虽然国外IT厂商在对某些核心技术的把握和对市场的把握上存在优势,但从几次IT浪潮发展看,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时间差越来越小, “在云计算新浪潮中,基本上可以说我们已站在潮头了”,李明表示。

  李明指出云计算所包括的方方面面的技术都是需要本土厂商掌握,同时云计算已经由点及面拓展开来,而大量云计算项目的纷纷落地不仅是巨大的市场机遇,也是技术创新的机遇。

  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云计算可以助力社会运转效率提高,节能降耗持续性发展。而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我们肩负着这样的使命!”李明说道。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云计算减少企业软件开发成本
下一篇BYOD有喜有忧 云计算技术助战胜挑..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