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国内云计算的缺失环节:GPU并行计算
2014-04-25 11:35:14 来源:通信世界网 作者:【
关键词:云计算 GPU并行计算
 
云计算特有的优点和巨大的商业前景,让其成为了近年来的IT界最热门词汇之一。当然,这也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繁荣紧密相关,它们需要有相应的云计算服务作为支撑。但本文作者祁海江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国内目前的云计算服务进行观察后认为,国内云服务商多数采用过于简单粗放的“远程机房+移动大硬盘”模式,不能满足并行图形处理的计算需求,“应尽快认清技术潮流,整合前沿计算工具,以便推进云GPU并行计算服务。”

  云计算特有的优点和巨大的商业前景,让其成为了近年来的IT界最热门词汇之一。当然,这也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繁荣紧密相关,它们需要有相应的云计算服务作为支撑。但本文作者祁海江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国内目前的云计算服务进行观察后认为,国内云服务商多数采用过于简单粗放的“远程机房+移动大硬盘”模式,不能满足并行图形处理的计算需求,“应尽快认清技术潮流,整合前沿计算工具,以便推进云GPU并行计算服务。”那么云GPU并行计算服务有多重要?作者在文中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字里行间也能一窥国内云服务的夸大与事实上的落后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云计算成了一个热闹词汇。那么到底什么是云计算呢?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智力资源的共享,通过云端的技术封包,降低了难度门槛,使得更多用户可以采用的一种“很难很先进”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到什么地方呢?我们看到现在中国的移动互联新经济高度繁荣,这就需要有相应技术高度的云计算服务作为龙骨支撑。但现在中国的云服务商多数采用过于简单粗放的“远程机房+移动大硬盘”模式,不能满足并行图形处理的计算需求。按照当今计算技术的趋向看——“视频音图+3D+规模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高强度计算任务=》云GPU并行运算”,运营商应尽快认清技术潮流,整合前沿计算工具,以便推进云GPU并行计算服务。这是因为:
  1. 现行的图形、图像及3D计算在各种视频游戏、电影产业、工业设计、医疗成像、空间探索、远程通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图形和图像的处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现在兴起的3D技术,使图形图像处理和3D计算已经应用到了各种视频游戏,电影产业,医疗成像,空间探索,远程通信等各个方面。
  现在风靡的大型3D游戏,诸如《使命召唤》《极品飞车》等,这些游戏画面逼真,3D特效强烈,所以要求计算机对图形图像的处理能力要求也非常高。2010年放映的电影《阿凡达》开创了动画形象代替了演员的3D电影的先河,它完美的运用了3D立体画面的创造了逼真的效果使画面美轮美奂。在工业设计上,有很多广为人们熟知的3D处理软件,例如AutoCAD,Maya,SolidWorks等知名软件。在医疗成像方面,3D/4D立体成像技术,使医护人员可以获得从传统平面显示无法捕捉到的信息数据,能够360度全方位立体读取影像信息,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丰富、精准的影像资料,大幅度降低了对病灶的漏诊,提高了诊疗质量,必将掀起医疗影像信息处理的一次技术革命。
  伴随着IT互联网以及手持终端的发展和普及,要处理的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手机上也出现了3D游戏的发展趋势,这些都对数据图像和3D计算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由此看来,目前对图形图像以及3D计算的巨大需求,已经要求计算机需要具备强大的3D建模能力,然而CPU的串行处理能力远不能满足高效的处理图像以及3D计算的能力,因此并行计算技术的使用日益广泛。
  2. 以美国NVIDIA公司图形显示卡的CUDA运算包为代表的GPU并行运算技术,已成为工作站、服务器、个人电脑的标准组件。
  GPU是电脑图形显示卡上负责图像运算工作的微处理器。着名的显示卡公司NVIDIA为其主流显卡产品设计了专门的GPU并行计算工具包,称之为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统一计算架构)。
  以GeForce 8800 GTX为例,其核心拥有128个内处理器。利用CUDA技术,就可以将那些内处理器串通起来,成为线程处理器去解决数据密集的计算。而各个内处理器能够交换、同步和共享数据。利用NVIDIA的C-编译器,通过驱动程序,就能利用这些功能。亦能成为流处理器,让应用程序利用进行运算。GeForce 8800 GTX显示卡的运算能力可达到520GFlops,如果建设SLI系统,就可以达到1TFlops.
  有软件厂商利用CUDA技术,研发了一个Adobe Premiere Pro的插件。通过插件,用户就可以利用显示核心去加速H.264/MPEG-4 AVC的编码速度。速度是单纯利用CPU作软件加速的7倍左右。
  NVIDIA从所有基于G80及之后架构的民用与专业显卡或运算模块皆支持CUDA技术。整体运算能力比单纯利用CPU的速度提高7倍甚至更高。Tesla GPU是针对工作站和服务器的加速器,与消费级显卡和专业图形卡相比,具有完整的双精度浮点运算性能,具备双DMA引擎可满足双向PCIe通信,板载内存达到12G(Tesla K40 GPU),具有专门的 Linux 补丁、InfiniBand 驱动程序以及 CUDA 驱动程序,针对 Windows 操作系统的 CUDA 驱动程序可实现更高性能,TCC 驱动程序可减少 CUDA 内核的系统总开销并支持远程桌面 (Windows Remote Desktop) 以及 Windows 服务。
  3.以CUDA为代表的GPU并行计算技术,在多个领域已发挥重要作用
  · 在科研界,CUDA应用广泛。例如,CUDA现已能够对AMBER进行加速。AMBER是一款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全世界在学术界与制药企业中有超过60,000名研究人员使用该程序来加速新药的探索工作。
  · 在金融市场,Numerix以及CompatibL针对一款全新的对手风险应用程序发布了CUDA支持并取得了18倍速度提升。Numerix为近400家金融机构所广泛使用。
  在消费级市场上,几乎每一款重要的消费级视频应用程序都已经使用CUDA加速或很快将会利用CUDA来加速,其中不乏Elemental Technologies公司、MotionDSP公司以及LoiLo公司的产品。
  4.NVIDIA公司非常重视GPU并行计算在云服务器上的嫁接,美国已有数家云服务商提供GPU并行的云计算服务。
  · 2009年10月20日,NVIDIA与Mental images联合推出一款基于云计算的高端服务器——RealityServer.
  · 2012年5月17日,NVIDIA推出利用GPU加速云计算技术。
  · 2012年10月17日,NVIDIA推出了首款云计算虚拟GPU加速平台——VGX K2.
  · 2013年GTC大会上,NVIDIA带来了在云计算领域最新的产品服务器平台——NVIDIA GRID.
  随后几年时间里,美国多家服务器厂商推出了各自的基于GPU并行计算的云服务平台。现在提供GPU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主要有Amazon,Nimbix,Peer 1 Hosting.

  5.一个让人十分费解的局面是,国内各大云服务提供商(诸如阿里云、盛大云、万网云)似乎对GPU并行计算没有任何动作。
  自从云计算的概念提出,迅速在中国IT界形成了热点,大大小小的云服务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几大云服务商以各种名目强调自身特色的云计算服务组合,如阿里云的“飞天”平台;百度BAE云平台;浪潮集团建立的HPC/IDC、媒体云、教育云;华为公司弹性云计算FusionCloud战略;腾讯云生态系统;华云数据公司推出的运营型PaaS平台。
  然而在形形色色的各种名号之下,各家公司的服务内容非常同质化,基本都是网络存储+虚拟CPU计算时段租用的模式。对用户真正的运算需求理解挖掘不够,往往只是把一些浅层的PC功能简单转移到云端,对于复杂度高、维护难度大的运算功能未能提供虚拟层的解决方案。换句话说,凡是用户在PC端已经能轻松愉快做的事(比如办公软件),云服务商不厌其烦的去劝说用户将其转移到云端,而中小企业用户感到力不从心、真正需要帮助的具有技术难度的运算功能,云服务商就一问三不知了。
  近期,笔者单位由于为客户开发的应用涉及高强度的数据处理,需要并行运算。我们与多个云服务商接洽,均未见有提供GPU并行运算服务。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局面,电话联系云服务商相关工作人员,他们的典型反应如下:
  · (客服人员)“这个我们不是很清楚,帮你转接技术人员”。
  · (技术支持)“没怎么听说过,这个国内好像还没有吧?”
  · (技术经理)“我们的服务器能不能加载GPU并行运算不清楚,不太了解市场有没有这样的需求”。
  高性能并行计算主要采用CPU+GPU的异构模式,这种构架已经成功的在云服务器端实现资源虚拟化。但令人迷惑的是,中国国内各大云服务商的官网连GPU并行运算的影子都看不到,甚至接触过的各大公司技术服务及营销人员似乎对GPU并行运算毫无概念。以下我们分别就几个问题,探讨这一尴尬局面的成因:
  (1)难道GPU并行运算目前在国内没有市场?
  (2)虚拟化GPU并行运算在国内的实施遇见技术上的困难?
  (3)各大云服务公司管理层,是否对计算需求缺乏了解、对高性能技术发展不敏感?
  (4)亦或是商务决策层与先进技术圈形成脱节?
  对上述的第(1)点市场因素:如前所述,随着图形图像、动画视频、3D运算、及大数据分析的广泛应用,对GPU并行运算的需求很高;而玩儿转这种高大上的前沿计算,普通中小企业在系统搭建、程序开发及维护都缺乏足够档次的常备技术队伍,因此非常需要云服务商的界入,降低此类技术的使用门槛,提供包括IaaS、PaaS、SaaS等整套共享租用服务。因此国内的市场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关于上述的第(2)点技术实施因素:虚拟化GPU运用于云计算服务的技术也早已成熟。如前所述,NVIDIA公司CUDA体系与云服务器已经有了完美的对接,在此基础上美国Amazon,Google,Joyent等公司均已提供相应的商业云计算租用服务。
  2014年1月,曙光公司、NVIDIA公司、思杰公司合作推出“云图”(W760-G10),具备GPU硬件虚拟化的能力;虽然尚未见有明确的云租用服务,但是可以看出,技术实现并非阻碍所在。
  对上述的(3)管理层因素:近年成长起来的国内明星公司,如腾讯、阿里等,都经历了一个极短时间内的快速膨胀,很多早期人员随之自然升入高级管理层。然而,早期人员许多在自身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方面存着严重的不足。大专生去面试本科生、研究生的现象实属常见。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整体技术积淀不足的弱点显露出来,管理层对技术的理解力与敏感度不够。
  对上述的第(4)点因素:中国IT及互联网的发展,曾长期奉行技术“拷贝主义”,精力心思多用于摸索中国土壤上的营利模式。中国企业对于应用层面的市场敏感度是相当出色的。但是,对于深层的技术策源动向,一直是忽视的。商务决策层需倚靠技术管理层的建议,而技术管理层或者自身够不着技术前沿、或者早已脱离技术前沿;中国高校科研机构以纯文章数为导向的研究风气,培养不出既尖端又实用的新鲜血液给企业,也鲜有学术专家真正花心思做好企业顾问。种种原因,商务决策层和先进技术圈是脱节的。
  因此我们认为,对GPU并行云计算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实现都不是问题所在。中国有志于做好云计算服务的各个公司,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其技术管理层的技术素养、商务决策层的技术意识。
  「IT时代周刊批注」虽然全球云计算市场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但也应看到,各个国家间的云计算产业、市场和服务现况相距非常大。以中国为例,除了上述云服务企业存在的技术和服务因素外,传统的网络安全也不容忽视。有专家就指出,国内云服务商在网络安全方面的防护措施仍比较薄弱。国内典型云服务企业发生的安全事件中有50%是传统网络攻击造成的,占比达53%,随着我国云服务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安全问题数量也将迅速增长。
  6.云计算商应脚踏实地、聚焦本质价值:帮助众多中小公司运用前沿计算工具,提升中国移动互联新经济的技术档次。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奇迹,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迅速变换过程。在经济层次迅速攀升的年代,昨日的成功者、今日的弄潮儿,难免不受以往经验与习惯思维的影响。出于习惯,凡起商业项目,重视商业渠道的争夺、善于造势,对于产品内涵价值的挖掘却很欠缺。此种做生意的方式,不可否认在以往也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们也看到,每当新流行概念出现,就呈现“众口一词、一拥而上、简单复制、同质单一”的局面。善于热炒,而不扎实做事,不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价值,如纳米、物联、机器人、3D打印等等流行热点比比皆是。概念固然很好,不做实做真,终究增加不了硬实力。
  云计算服务,通过将繁琐的技术维护的移至云端,把“很难很先进”的技术功能打包封装,降低用户使用的技术门槛,实现社会智力资源共享。而现今中国的大大小小云服务商,简单讲就是个“远程机房+移动大硬盘”模式,意义着实有限。当今世界经济几乎唯中国一枝独秀,中国名企牛气冲天,何以搞个云计算却停留在如此低的层次?归根结底还在于商务观念未脱落低水平市场中粗放竞争的历史烙印,不习惯通过深挖技术内涵,发挥内在价值而建立商务优势的路线。
  云计算作为一个“很实在很技术”东西,服务对象是商业应用型公司,具有理智化决策的行为特征。脑白金式的蒙蔽营销手法登峰造极,放在这里却未必有效。中国的移动互联新经济在应用层面,欣欣向荣,活力四射,全世界数一数二。相应的,云计算服务作为其龙骨支撑,不跟上是不行的。大量的视频音图+3D+规模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 =》高强度计算任务 =》云GPU并行运算,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推导链条。何必瞻前顾后,剪不断理还乱?
  本文作者祁海江,青岛五脉泉信息有限公司技术主管,南京大学计算机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工程博士。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打造成都云生态 万国工业云即将在..
下一篇云计算发展的最大阻力:是人为因素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