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无处不在的云计算终于多了一个兄弟——雾计算
2016-02-19 16:07:15 来源:钛媒体 作者:【
关键词:云计算 雾计算 谷歌
 
摘要: 在终端和数据中心之间再加一层,叫网络边缘层,如再加一个带有存储器的小服务器或路由器,把一些并不需要放到“云”的数据在这一层直接处理和存储,可大大减少“云”的压力,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传输速率,减低了时延。这个方法叫做“雾计算”。

  摘要: 在终端和数据中心之间再加一层,叫网络边缘层,如再加一个带有存储器的小服务器或路由器,把一些并不需要放到“云”的数据在这一层直接处理和存储,可大大减少“云”的压力,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传输速率,减低了时延。这个方法叫做“雾计算”。

  现在正在流行的“云计算”,是把大量数据放到“云”里去计算或存储。这样,就解决了目前电脑或手机存储量不够,或者是运算速度不够快的问题,当然也带来了其他很多好处。

  这个所谓的“云”的核心,就是装了大量服务器和存储器的“数据中心”。由于目前的半导体芯片和其他配套硬件还很耗电,全球数据中心的用电功率,相当于30个核电站的供电功率,而令人痛心的是其中90%的耗电量都被浪费,因为效率很低。谷歌位于全球数据中心的用电功率就达到3亿瓦特,这一数字超过了3万户美国家庭的用电量。

  如果说现在用了大量电能来维持的云计算中心,还能给广大用户提供互联网云服务的话,当数据传输量进一步成指数式增长,可能这个云中心会无法再维持下去。这个数据传输,指的是大量无线终端和“云”之间的传输。随着物联网的到来,今后各种家庭电器以及大量传感器,包括嵌入在可穿戴设备里的传感器都会连网,从而产生极其大量的数据。而大量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可能造成数据中心和终端之间的I/O(输入输出)瓶颈,传输速率大大下降,甚至造成很大的时延。

  于是有人想出一个方法,在终端和数据中心之间再加一层,叫网络边缘层,如再加一个带有存储器的小服务器或路由器,把一些并不需要放到“云”的数据在这一层直接处理和存储,可大大减少“云”的压力,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传输速率,减低了时延。这个方法叫做“雾计算”。

  这个名字还是很有想象力,“云”漂浮在天上,看得见却摸不着,而“雾”就在你眼前,接地气,是个现实的物体。“雾计算”所用的设备,就是小服务器或路由器,是处于大型数据中心与终端用户之间的设备,可以放到小区、工厂、企业、家庭等里面。

  “雾计算”的效果与特点

  最初“雾计算”这个名字还是由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斯特尔佛教授(Prof. Stolfo)起的,不过他当时的目的是利用“雾”来阻挡黑客入侵。后来美国思科公司把这个名词接了过去,用于推销产品和网络发展战略。而IBM一直在推动网络“边缘化”,准备把很多“云计算”的工作逐步移到“雾计算”。就是把处于网络中心的“数据中心”里的数据,移到网络的边缘处。

  “雾计算”对于企业来说有着明显的积极效果:企业大量的内部数据不用传到“云”里再从“云”里传回来,而是直接通过“雾”来处理,能大大提高企业效率。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手机里的软件需要升级,也不必到“云”里去升级,只需在最近的地方(如小区内)通过“雾计算”的设备升级就可以了。

  雾计算的主要特点是:

  ★极低时延。这对于目前正在蓬勃发展中的物联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网上游戏、视频传输、增强现实等也都需要极低的时延。

  ★辽阔的地理分布。这正好与集中在某个地点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如果需把信息和视频发送到高速移动的汽车时,可以沿着高速公路一路上设置无线接入点。

  ★带有大量网络节点的大规模传感器网络,用来监控环境。智能电网本身就是一种带有计算和存储资源的大规模分布式网络,可以作为“雾计算”很好的应用例子。

  ★支持高移动性。对于雾计算来说,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可以互相之间直接通信,信号不必到云端甚至基站去绕一圈,因此可以支持很高的移动性。

  ★支持实时互动。

  ★支持多样化的软硬件设备。

  ★支持云端在线分析。

  这里举一个应用“雾计算”的“智能交通系统”的例子。这个系统把交通灯作为网络节点,可以和传感器一起进行互动。传感器可以探测出行人或骑自行车人的出现,测量出正在接近的汽车的距离和车速。通过“雾计算”,这些智能交通灯可以与邻近的智能交通灯进行协调,可以对接近的汽车发出警告,甚至可以改变红绿灯亮的周期,以避免出现交通意外。在智能交通系统的雾计算服务器里的数据,将传到“云”里,再进行全局数据分析。

  再比如说了很多年的无线传感网络,它的特点是极低的功耗,电池可以5、6年换一次,甚至可以不用电池而使用太阳能或其他能源来供电。这样的网络节点只有很低的带宽及低端处理器,以及小容量的存储器。传感器主要收集温度、湿度、雨量、光照量等环境数据,不需要把这些传到“云”里去,传到“雾”里就可以了。这将是“雾计算”的典型的应用。

  “雾计算”与“云计算”

  “雾计算”提供了当地节点分布的地理位置信息,信息传递的时延非常低,而“云计算”则提供了中心化的全局信息。许多应用既需要“雾”也需要“云”,例如大数据技术里的数据分析,首先通过M2M(机器与机器之间通信)把传感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过滤,然后放到HMI(人机界面)这一层进行文本化及视觉化处理,可以让用户清晰地理解所有的分析过的数据资料。

  这里“雾计算”起到了一个频繁使用的“数据库”的作用,而“云计算”中心就是一个把文件长期存储的地方了。由于“雾计算”的极低时延,这样的大数据分析可以用手机来完成,真正做到“移动数据分析”。

  在物联网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大趋势下,“云计算”本质上的一些缺点显得越来越明显,如不能支持高移动性、不支持地理位置信息及高时延等等,而“雾计算”正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又可带来大量新的应用和新的服务。

  这种“雾计算”的节点可以是今天人们正在用的无线路由器、机顶盒之类。在“雾计算”这个概念提出之前,2009年就有人提出过“云盒”(Cloud in a box)以及“小云”(Cloudlet)的想法和产品,用于周边的手机和各种移动设备,这与“雾计算”的想法是一致的。比如增强现实,是在实际看到的现实世界的影像上再叠加一层信息,需要进行实时复杂的视频运算,由于是实时要求,需要极低的时延。有人使用谷歌眼镜再配上“小云”设备,达到了很好的用户体验效果。

  云计算需要大量带宽,而无线网络带宽有限。用了“雾计算”,可以使所需的带宽量大大降低,原则上可使传输的数据“旁路”,即从互联网边上绕过去,使这些数据尽可能本地化。最有价值的数据仍然可以通过“云”来传输,但是大部分的数据流量可以从这些网络中分流出去,从而大大减轻了云网络的流量负担。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电网、智能汽车甚至健康医疗系统等,如果都是本地处理数据,只把最重要的数据传到“云”的话,将变得非常高效,同时也可节省大量成本。

  但“雾计算”并不与“云计算”形成竞争,而是可以看作后者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些公司利用装备了无线通信设备的无人机、热气球给偏远地区提供宽带网络服务,也可以算为一种“雾计算”,而这种“雾计算”还真的很形象:漂浮在用户和云彩之间,有点“雾”的味道。

  “雾计算”有很多优点,但涉及到未来大规模部署“雾计算”设备,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网络堵塞、软件架构、安全、隐私以及采用什么商业模式等等,不过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得到解决。

  “云计算”、“雾计算”相继出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字典里。是不是我们接下来还可以期待“雪计算”、“彩虹计算”、“冰雹计算”,甚至“暴风计算”的出现呢?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卫以云计算产业为引擎打造网上..
下一篇全球IT支出将收紧,云计算是“始..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