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技术基石:三面出击打造云平台生命线
2011-05-16 11:23:23 来源:ZDnet 作者:【
关键词:技术 云平台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把网络比作云计算平台中与服务器和存储设备鼎足而立的一个支柱,还不如把它形容为云平台的"生命线"。没有它穿针引线,数据中心内所有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就是割裂的个体,纵有通天之能也无用武之地,因此这个比喻对于在数据中心内工作的网络设备而言,是非常贴切的。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把网络比作云计算平台中与服务器和存储设备鼎足而立的一个支柱,还不如把它形容为云平台的"生命线"。没有它穿针引线,数据中心内所有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就是割裂的个体,纵有通天之能也无用武之地,因此这个比喻对于在数据中心内工作的网络设备而言,是非常贴切的。

  在企业网络技术方面,英特尔投身其中也有三十年时间了:1980年,它与DEC和施乐联合开发出了以太网标准,这项技术如今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技术,而且在带宽上也增至万兆(10Gbps)。因应虚拟化技术普及和云计算服务兴起引发的数据爆发式增长,英特尔及其合作伙伴正着力推广万兆以太网,以满足海量数据在云平台各种资源中流动和分享的效率。

  只从规格上来看,万兆以太网相对于千兆以太网的优势在于带宽大增,延迟降低和可靠性提升。但在真实应用环境中,其功效还不限于此。企业用户在万兆以太网出现之前常通过在单台服务器上配备多个千兆网络适配器,并对其端口带宽进行汇聚来获得更高网络带宽。使用万兆产品后,他们就可以通过简化服务器网络适配器和相关网络设备达到同样目的,而且英特尔称这种简化可使数据中心里每机架功耗降低45%、网络线缆和交换机的接口减少80%、用户花费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上的成本降低15%,并使每个服务器的联网带宽提升达2倍。

  在以上优势的基础上,为让万兆以太网技术更好地满足虚拟化及云计算的应用需求,英特尔还在以下三个环节持续对它进行改良和完善:

  一、多队列技术。英特尔千兆以太网适配器已经做到了16个队列,万兆适配器上将增至128个。这项技术的目标就是要让多核服务器的每个内核都有充足的网络I/O资源,使其能够并行处理更多应用,特别是对网络I/O比较倚重的应用,因此万兆产品+更多队列的组合,就意味着为云构建者未来采用性能更强的多核处理器以及更充分地利用其计算力保留了足够的空间。

  二、增强对虚拟化的支持。大家比较熟悉的I/OAT、VT-d/VT-c、VMDq都是为此目的开放。而今,英特尔万兆产品在这方面又增添了新的助力——SR-IOV。我们在上期《IT号外》中曾经介绍过它,它可将网络I/O资源直接分配给虚拟机上运行的客户操作系统,配合万兆以太网,就能让服务器在减少虚拟化性能开销的同时,让每个虚拟机获得更好的网络I/O支持。

  三、对于存储网络的融合。此举意在使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进一步简化、统一化,从而降低用户的成本和加快虚拟化、云计算的部署和实施。上月英特尔就为其万兆以太网服务器适配器X520系列增添了开放式光纤通道以太网软件堆栈的免费升级,这个升级为企业用户采用万兆以太网作为数据中心或云计算平台的统一网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英特尔预计,通过使用这种基于万兆以太网的统一网络,全球所有企业每年在IT方面的支出将降低30 亿美元,其数据中心中使用的网络线缆长度,也将减少4亿英尺,这个长度足以环绕地球三圈。

  就是通过上述努力,英特尔正在把万兆以太网这条云平台的"生命线"打造得更为强壮和更富有弹性。然而,它要真正发挥作用,前提还是要实现普及。今年就是这样一个拐点,英特尔预测今年万兆端口的使用量将突破500万,这将有效压低万兆端口价格,到2012年它就能降到500美元以下。与此同步,英特尔也在降低万兆产品的功耗,让它更加绿色环保,它计划于今年推出可集成在服务器主板上的万兆适配器,其每端口功耗仅有5W,相当于现有产品X520系列的50%。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5年美中小企业云服务支出翻番..
下一篇从索尼泄密看云计算安全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