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云计算领域巨头加速洗牌 提早进入多云并存时代
2018-03-05 15:49:31 来源:楚北网 作者:【
关键词:云计算
 
回顾2017年,中国云计算行业主流厂商之间的竞争极为激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先恐后的大幅度降价用以抢占新用户;二是争先恐后的大笔投资数据中心和并购相关项目。

  回顾2017年,中国云计算行业主流厂商之间的竞争极为激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先恐后的大幅度降价用以抢占新用户;二是争先恐后的大笔投资数据中心和并购相关项目。这种激烈的竞争直接带来的市场变化就是进一步拉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小型厂商和新晋玩家几乎被逼的走投无路,不得不退出或转型。与此同时,以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青云等为主的多云厂商并存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多云时代提早到来。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符合这一变化。在云计算开始火的早期,资本的姿态是广撒网培育种子,如今资本也随着市场过激反应变得不再有耐心,而是蜂拥到头部玩家进行重点捞鱼。2017年我国云计算领域披露了20余起企业融资案例,总额达到近百亿,但是超过六成都流向了金山云、华云数据、青云、Ucloud、七牛云、数梦工场等少数几家公司,仅有不到四成的资金分散到其他新型云计算创业企业。

  展望2018年,无论是从行业竞争还是资本跟进来看,多个云厂商并存的格局的确已经形成,这种多云格局的提早出现也给市场上的企业用户提供了多云策略的选择。从用户需求来看,上不上云在如今已经成了一道伪命题,用户关心的是上哪家云?以及如何用好云计算来帮助企业创新?在一开始,企业上云的策略通常是选择从单个云厂商购买公有云服务,接着有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开始偏向于选择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云策略。而近期的种种迹象表明,多云策略有逐渐取代单一云厂商策略和混合云策略,成为主流的上云策略的趋势。

  多云策略指的是企业同时在多个云厂商购买云计算资源和服务,现在已经有许多大中型企业开始将IT资源分散部署到多个云平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多个供应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中发掘潜在的服务质量,能力或价格优势,可以根据云厂商的情况随时拓展或者变更,不再受限于厂商,掌握企业上云的主导权。因此,多云、多供应商策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2018年这一发展趋势预计会越来越明显。

  企业选择多云策略的理由不仅于此,还有的是出于安全的考量。比如企业会先把数据和系统部署在云平台A,然后选择云平台B进行备份,这样即便A出了问题,还可以通过B进行恢复,达到类似于灾备的目的。尽管有人说只使用混合云也可以实现这一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我们认为从长远看多云策略会更加灵活,并且它和混合云策略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多云策略本身就是混合云策略的一种延伸。

  综合以上不难发现,云市场多云格局的形成以及用户层面多云策略的流行,优化将出现在许多不同的层面,包括成本、多云治理、管理及数据上。这种管理涉及多个供应商的云端控制台切换,特别是跨多云组合的数据优化将成重中之重。因此,在2018年,像行云管家、RightCloud、Fit2Cloud这样的统一的云管理工具可能会成为热门。

  以行云管家为例,实现了针对多个云厂商的多种云计算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从成本、监控、备份、安全等多个维度提供运维管理工具,并且纳入了私有云、混合云的管控。这意味着企业无论采用单一云、混合云还是多云,都可以通过行云管家在一个控制台中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运维管理。这种产品模型也是国内多云管理工具的典型模型。

  2018年,在市场层面,我们认为多云格局将继续维持与强化,并且无论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热潮不会减退只会增强,年复合增长率预期仍旧会保持在30%以上的高速轨道。政策层面依旧持续利好,况且工信部此前已经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到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涌现2到3家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具有较大份额的领军企业。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微软将为各级政府提供本地版云服..
下一篇企业要怎么做才能减少云计算支出..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