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云计算全面释放金融行业创新能力
2018-04-10 15:34:54 来源:百度云 作者:【
关键词:云计算
 
谈了这么多技术与金融科技的结合点之后,我们再来谈谈云计算。按照技术的维度来看,经过十多年发展演进,云计算已不再高深、不再青涩;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拥抱云,也体会到了云带来的好处。

  本文将结合金融行业谈一谈云的变革作用。
  谈了这么多技术与金融科技的结合点之后,我们再来谈谈云计算。按照技术的维度来看,经过十多年发展演进,云计算已不再高深、不再青涩;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拥抱云,也体会到了云带来的好处。

  云不再是中小企业必备的工具,也成为大中型企业,比如大中型金融用户的选择之一。那么,在今天提倡金融科技和创新,业务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变化中,云能为金融科技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能开启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

  本文将结合金融行业谈一谈云的变革作用。

  云:全面创新 业内共识

  言归正传,云是什么?这个话题尽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述,但今天已很少再有人争论,大家核心表达的思想都是相同的,精髓在于共享,本质上和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没有区别。

  基于这样的理解,很容易联想到云的好处。其一,就像原来我只有一辆车,碰上车坏了、限行或者人多出行,就没办法解决。共享后呢?我可以去开别人暂时不用的车辆。这一特点体现在IT系统上,其实就是弹性。过去构建一套IT系统就是用来支撑某个应用的,而现在可以将闲置资源服务其他应用。同样的,当该系统资源不足时,也可以调用其他系统的资源。

  其二,备选车辆越多,出行就越有保障。反映在IT系统中是可靠性,原本烟囱式的应用架构一旦硬件出现故障,应用很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断,这也是为什么重要应用都会采用双机热备,重要的行业还会有两地三中心这样布局的原因。而云的天然属性就是有无数多的备机,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这意味着可靠性更高。

  其三,多养一辆车和临时需要再租一辆车,哪个成本高?相信大家都有判断力。与此同时,像安全合规、业务部署效率等很多方面,云较之前的IT部署方式都有很大的提升。

  以上这些也是为什么云能逐渐引领这个时代,成为各个行业、万千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说到底,从业务角度看,云看似什么也没有改变,只不过将分散的IT系统集中了起来;但什么都变了,性能进一步提升之后,架构、安全、多租户、资源共享、业务模式都在发生变化。

  谈论云计算,不要仅仅盯着技术部分,还要看它带来非技术变化,以及对业务、组织变革、商业模式的颠覆性作用。这一点,业内(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已经有很多成熟案例。

  金融业该如何拥抱云?

  以我们最常接触的银行业为例,近两年能明显感觉到变化。比如,无论是线下网点,还是线上APP,可以说是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新业务添加进来;再比如,几年前的购物狂欢节,支付环节成了最大的掣肘,眼下几乎不会再发生这样的现象。

  这两个简单的例子,前一个体现了云在效率方面的提升,应用云技术,原来繁琐的采购、部署、上线流程变得简单,业务创新变得更加容易;后一个反映了云的弹性,当业务峰谷变得难以捉摸,唯有云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云让银行面对像双十一这样的流量大幅增长的业务场景时更得心应手。

  从这些案例不难发现,云对金融业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技术这么简单,能够迅速直达客户,解决很多之前非云的技术难点,像流量、业务上线这类问题;对业务创新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比如,在国外一些金融服务体系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有些金融科技公司利用智能手机迅速展开信贷、借款和风向评估的业务,背后必须是云作为支撑。

  类似,在我国这样发达的金融体系之内,针对不同的用户群,需要利用云来快速支持新业务的试点;同时要符合监管、行业合规。比如现在有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并没有实体银行,这背后也是云等诸多技术作为支撑,有利于这些科技银行“轻装上阵”,在某个细分领域展开竞争。

  同时,基于云,不少传统金融公司开始与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双方在客户导入、渠道共享、资本支持等方面相互补充,其实也是对业务风险的规避,弥补自己短板,借助生态的力量做大做强。

  来自国家政策的建议

  以上更多业务场景不再一一列举,《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截至“十二五”期末,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虚拟化、开源软件、分布式、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灵活创新,建设企业级云平台,实现海量数据高效处理,探索信息基础设施架构从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思杰与华云数据达成云计算战略合..
下一篇为什么“伪SaaS”无法支持工业互..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