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解读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玩家们:战略、基因、技术与新规则
2018-05-29 16:20:53 来源:钛媒体 作者:【
关键词:云计算
 
最近欧洲GPDR开始实施,引发了全球的关注,数据隐私及数据产权必然影响云计算市场的发展,野蛮生长的云计算需要调整新规则,而谁能够在未来严格遵守商业规则,保护好客户的数字产权,谁将赢得市场。

  最近欧洲GPDR开始实施,引发了全球的关注,数据隐私及数据产权必然影响云计算市场的发展,野蛮生长的云计算需要调整新规则,而谁能够在未来严格遵守商业规则,保护好客户的数字产权,谁将赢得市场。

  分析的结构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预期的高增长态势吸引了很多云计算玩家,他们依靠自己的资源禀赋和结构性优势,从不同的角度进击这个市场。

  大玩家既有本土的阿里巴巴、华为、腾讯,也有国外的亚马逊,中小玩家主要是本土的百度、紫光、浪潮。

  一般来说,市场的生态和游戏规则一般都是有大玩家们决定的,他们彼此竞争和妥协,形成云计算生态的基本游戏规则,并决定这竞争的烈度和行业利润。

  所以讨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玩家们,我们必须把目光聚焦在大玩家身上。毫无疑问,阿里巴巴、华为、腾讯和亚马逊,都可以入选。

  在我看来,了解这些云计算大玩家,最好建立一个分析的结构,有效的结构才能客观的了解这些大玩家的竞争力,关于分析结构,我将采用如下结构:

  战略定位:或者说叫战略野心,用来分析云计算玩家对自己在云计算市场的定位和认知、预期;

  内部资源禀赋结构:独有的、能够对云计算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技术、能力、资源;

  外部生态构建模式:围绕自身产品与云计算上下游伙伴协同的模式、规模。

  战略定位,智能社会对决普惠科技,联接VS连接

  早在2016年华为就公开表述了自己的云计算战略:成为智能社会的使能者与推动者。这个战略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产品层面华为将“聚焦ICT基础设施,做创新的云技术提供者”,客户层面将“做企业云化、数字化战略的使能者和优选合作伙伴”,生态圈层面将“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做云生态的积极贡献者”。

  华为云在2017年开始强化了自己的边界,提出“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不碰应用是对产业伙伴的承诺。这被解读为华为云不会做伤害合作伙伴利益的事情,而不碰数据是对客户的承诺,实在数据资产及其安全日趋重要的今天对客户重大利益的承诺,这被解读为华为对客户数据资产产权的尊重和严格保护。

  华为对不碰数据的承诺推动行业向好发展,这种承诺,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也顺应了源自欧洲的数据保护大趋势,必将成为客户选择云计算厂商的重要标尺。

  阿里云的战略定位是致力于以在线公共服务的方式,提供安全、可靠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让计算和人工智能成为普惠科技。阿里云从服务内部业务开始,逐步扩展到阿里生态的中小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成为中国公有云计算市场的头牌,与其准确的战略定位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战略坚持。

  腾讯云的定位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修路者”,腾讯云希望可以修建一条连接到智能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战略定位可以看作腾讯连接战略在云计算领域的具象化,其目标是为“连接政务与民众,连接企业与个人,最终连接到客户价值”提供基础设施。

  马化腾的原话是:“云时代要求我们做好全平台的用户的连接,腾讯过去最强的就是连接人和人,但是现在还要连接企业内部的员工,包括政府里的很多用户,也就是说要从C端拓展到B端和G端的用户群”。

  战略定位表述的不同,本质上反应的各个玩家对市场的认知和自身竞争优势认知的不同,本质上是殊途同归,只不过进入市场的角度和策略不同而已。

  我们可以看到腾讯云试图发挥的是个人用户规模的优势,华为云仰仗的自己多年的B端市场和产品技术优势,阿里云则仰仗自己在电商领域积累的中小企业生态优势。

  内部资源禀赋结构,电信基因PK互联网基因

  所谓内部资源我是指云计算的玩家们所独有的、能够对云计算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技术、能力、资源。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的确各有千秋。

  阿里云

  阿里云作为中国最早认识到云计算价值的玩家,经历了长期的战略投入,其核心产品走的是自主研发的模式,而且在近几年开始对部分核心硬件和服务器开始定制,在国内云计算市场可谓独树一帜,国际上也主要是AWS可以比肩,走的自主研发模式。比如阿里自主研发的飞天系统就获得了国家级的认证和认可。

  华为云

  在云计算产品研发中,华为对开源社区贡献最多,比如在2017年OpenStack基金会公布了一项对全球用户的调查结果,华为入围OpenStack十大厂商,并推出了推出了基于OpenStack的完整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同时华为还是CNCF(Linux基金会旗下的非营利组织,旨在推动Kubernetes及容器的发展)初创及白金会员,在2017年10月,华为获得Kubernetes社区首届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席位,其在在容器和编排技术的贡献和实力获得业界认可。

  客观的说,这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势,自主研发具有极强的可控性,无需产业协调,可以快速的按照自己的战略响应市场的需求,但是在开放性上不如开源系统。

  开源系统则是经历了产业技术专家的全球范围的协同,具有较高的开放度,目前全球500强公司接近一半已经基于各种OpenStack发行版建立了私有云。但是相比商业云计算系统集成度和复杂度较高,响应市场较慢。

  腾讯云

  国内另一个玩家腾讯云核心云计算系统基于OpenStack,采用的是开源+部分自研的模式,比如大规模调度系统,腾讯曾经宣称是自主研发。

  但是腾讯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华为与阿里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在客户层面华为云经受住了欧洲运营商严苛的考验,是德国电信的云计算伙伴;阿里云自身在场景上每年的双十一压力测试也为阿里云的进步提供了机会,而腾讯则缺少这样相似的实际验。

  当然,在游戏领域,腾讯云也有验证机会,但是与阿里云和华为云所面临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

  企业基因

  从企业基因上看,华为云和阿里云具有相似性,但是又不同,腾讯云则是完全不同。华为和阿里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服务B端客户(企业)为主的,不同在于华为一开始服务的是大型运营商客户、政府客户和大型企业集团,阿里一开始服务的是中小企业客户,但其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都是以服务B端客户构建的,所以到了云计算时代,对阿里和华为来说,只不过是在企业价值链上叠加一个新的战略机会点,无需动筋骨。

  腾讯则不同,一开始服务的个人客户,C端用户,对企业、政府、行业涉足较晚,业务涉及的深度和行业涉及的广度,都无法与阿里和华为相比,关键是其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需要重新再造,以匹配服务政企客户的要求,这使得腾讯云面临内部基因上的劣势。

  客户关系维度

  客户关系维度是评估云计算玩家的重要维度,在这方面,大型企业客户和政府机构,华为云无论是放在全球视野还是中国本土市场,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华为在电信业务发展过程中所获得全球化基因,尤其是与全球运营商在云计算领域的合作,使得华为云在遵从本地法律和文化具有先发优势。

  在这方面阿里云可以看出在快速补齐短板,一方面在海外加快了数据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伴随着阿里生态业务出海,阿里云在也在出海。

  政企客户对云计算的需求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即大都希望是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交付,电信业务起家的华为在软件研发、硬件设计及制造和解决方案交付方面已经积累了三十多年的经验,尤其是遍布全球和全国的线下服务团队,是其云计算业务拓展优势组织要素,这也是企业客户尤其是政府和大型企业客户看中的能力。

  华为云的官网数据显示,其拥有分布全球的OpenLab,400+行业解决方案合作伙伴,120000渠道合作伙伴;17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支撑团队提供全球服务。

  阿里云也已经认识到线下交付团队的重要性,并开始组建线下的服务机构,比如阿里云以认证区域服务提供商的方式认证了37家,并由21个区域服务提供商提供本地化服务。

  在这方面,腾讯云则还有很长路的要走,其服务模式还是以线上服务为主,并没有组建线下交付和服务团队,这可能会给腾讯云在服务大型企业和政府客户时面临竞争的劣势。

  生态模式:和我一起搞云VS随我一起搞云

  在与外部生态的合作上,阿里、华为、腾讯其本质都是异曲同工,但是由于技术路线和市场策略不同,却又采取了不同的生态整合模式。

  华为云

  华为云既然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那么其必须采取开放的合作策略,依靠合作伙伴完成基于云的解决方案整合。

  以解决方案为例,华为就是依靠合作伙伴,提供提供基于华为云的软件产品或服务,包括企业应用,开发平台,管理软件,行业软件,比如与拓维信息联合面向政府和企业打造九大公有云行业解决方案。

  在云计算底层技术上,华为与芯片厂商/服务器巨头通过战略和深度合作,为云计算的技术先进性提供保障,比如与Intel合作,把英特尔针对公有云的最新技术应用于华为的云操作系统、在HPC领域与行业领先的厂家如达索系统、ESI、ANSYS进行合作;

  腾讯云

  腾讯云在生态合作定位是只做“连接器”,即腾讯云自己是“骨”,专注于IT基础架构服务建设,合作伙伴则是“肉”,在构架服务基础上研发提供云计算应用和服务,这符合腾讯所宣称的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理念。

  而在云计算底层技术和系统的整合,腾讯选择的模式与云计算领域底层优秀厂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模式进行合作,比如与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计算领域、思科在网络解决方案与服务领域、与中软国际在综合软件与信息服务都是采取此种模式。同时腾讯云也是OpenStack基金会黄金会员。

  阿里云

  阿里云在生态伙伴方面主要分为渠道、服务和技术三类伙伴,其中技术合作伙伴需要基于阿里云之上提供SaaS层的应用,此类伙伴以独立软件开发商为主,比如SAP公司名列阿里云官网技术伙伴之列,阿里云的服务合作伙伴主要是帮助客户向阿里云迁移。

  阿里云自己提供会提供很多应用,比如其ET大脑针对航空、城市等行业推出行业应用,在这方面阿里云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这一点与华为和腾讯不相同。

  所以我们看到华为和腾讯与在某个行业深耕的系统集成商或者软件开发商合作,阿里云这类的动作就比较少见,就是因为他们的产品战略不同。

  我们也看到,阿里云在云计算底层技术上也在布局,比如战略投资ZStack,一家私有云开源厂商,但是总体而言阿里在云计算底层技术上主要是自主研发为主。

  华为和腾讯云在生态伙伴上则需要云计算应用的提供商,其优势是可以缩短进入行业的学习周期,快速的进入行业,不足之处是需要利益协同和技术协同两个协同的平衡,协作成本相对较高,阿里云则需要较陡峭的行业学习曲线,但是如果沉淀成成熟行业解决方案,复制成本就会比较低。

  中国云计算市场竞争趋势展望:数据安全和商业规则将影响未来竞争格局

  业内有观点认为云计算的发展已经进入Cloud 2.0阶段,不同于Cloud 1.0阶段,云计算主要是生于互联网企业,由亚马逊这样的公司从解决自己的需求开始发展起来的,在Cloud2.0阶段,主要是各个大中型企业、行业开始把业务向云迁移,云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标准配置。

  Cloud1.0阶段,具有互联网将基因的亚马逊云、阿里云具有先发优势。其市场份额和产品都已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比如在中国市场阿里云是最重要的玩家,而且极可能是在未来几年是云计算的头狼。

  Cloud2.0阶段,则是大中型企业行业客户开始向云迁移,由于华为这样的公司具有多年垂直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经验,在理解行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则获得了弯道超车的的新机会。或许这是华为宣称要做全球五朵云之一的底气来源。

  混合云和行业云是继公有云之后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Cloud 2.0阶段主要发展的领域,其背景是大型政府和企业客户对数据和业务安全有更多的考量,所以我们看到一些领域专家在多个场合开始倡导多云模式。

  所谓多云就是一个客户部署多个云计算厂商的产品,再通过统一的架构对业务层提供统一的服务,好处至少有两个:避免单一云计算供应商绑定;选择不同云计算服务商最强的产品和技术。

  当然,还有一个潜在的好处是多云模式可以给客户的数字资产保护和业务安全提供相互监督的能力。

  在这方面华为云的优势明显,如前所述,其在欧洲与德国电信合作,经受了德国严苛的隐私和数据保护考验,为华为云遵守商业规则沉淀了行业知识,所以华为云提出“尊重数据主权,不用客户数据做商业变现”。

  而电信运营商电信级的服务质量要求和华为自己过去三十多年服务电信运营商过程中积累的大型系统运营所积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的经验,也是华为云的优势基因。

  因电信运营商业务带来的全球化基因,常年的经验积累和本地化政府关系。与全球多个运营商合作合营云,海外市场遵从性强。

  这些为华为云服务大型政府和企业客户提供了竞争优势,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已经看到华为云陆续与多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中央部委签约的消息。但是同时在服务中小企业客户,尤其是小微企业客户上,华为云在灵活性和快速响应以及端到端的满足数字化需求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追赶。

  腾讯云当然也是重量级的玩家,并且腾讯也在积极拓展行业和政府客户,但是腾讯云的问题在于其产品能力和服务能力与华为和阿里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服务政府和大型企业客户方面存在劣势,所以腾讯云在未来能够抓住腾讯生态里小伙伴的数字化转型,为自己在云计算市场站稳脚跟打下基础。

  中国市场的云计算将来必定是巨头们的天下 ,阿里巴巴、华为、腾讯都是大玩家,亚马逊也是,谁能够走得远,走的深,取决于产品能力、商业合规性和技术领先度,也取决于生态的规模,让我们继续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云计算的发展
下一篇云计算为企业带来的工作效率是多..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