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云计算2.0时代 谁将从“云端”坠落
2018-09-03 15:34:4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关键词:云计算
 
企业上云的根本动力是节省硬件费用,获得增量价值。互联网巨头出于提高自身收入的目的将闲置服务器出租给其他企业是云计算的雏形,而企业愿意使用云服务,根本的原因在于上云能够节省硬件费用,同时获取增量价值。

  [如果云计算1.0是“云IT的服务时代”,企业把业务流程从机房搬到云上,那么2.0时代应该是以数据和机器智能为驱动的时代,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跑”云上数据]
  东方明珠内容编排所需的1天时间缩减为1小时、中策橡胶橡胶加工合格率提升5%、天合光能电池片A品率提高7%……

  上述企业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云服务的支持。传统企业在被互联网公司“唤醒”后,已经从自建IT系统转向打通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云。

  如果云计算1.0是“云IT的服务时代”,企业把业务流程从机房搬到云上,那么2.0时代应该是以数据和机器智能为驱动的时代,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跑”云上数据。

  企业上云的根本动力是节省硬件费用,获得增量价值。互联网巨头出于提高自身收入的目的将闲置服务器出租给其他企业是云计算的雏形,而企业愿意使用云服务,根本的原因在于上云能够节省硬件费用,同时获取增量价值。

  东北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根据估计,在进入许可证模式下,许可证和维护支出占到整个软件项目投入比例的9%,而在SAAS(软件即服务商)模式下,SAAS支出占到整个项目投入比例68%。同时,SAAS服务商为企业提供了协同工作、数据增值等服务,使企业能够专注主业,提高工作效率。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阿里云2018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2.7%至43.9亿元,连续12个季度规模翻番;环比增长21.8%。2018财年(2017年4月~2018年3月)阿里云营业收入为133.9亿元,同比增长101%。

  阿里云成绩的取得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坚持有关。

  在2010年中国IT领袖峰会上,BAT三家创始人李彦宏、马云、马化腾三人同场辩论云计算。当时,面对新生的云计算概念,李彦宏认为是“新瓶装旧酒”,马化腾认为它作为基础设施可能还要上百年,只有马云坚信云计算对阿里有极大用处。

  三位创始人的态度,基本决定了各自在云计算业务上的布局。

  腾讯云2013年发布后,定位于服务互联网应用开发者的公有云平台,包括云服务器、云数据库、云安全等产品。百度云虽在2012年宣布开放,但大部分时间深藏在百度网盘的阴影下,直到2016年底才奋起直追。2009年,阿里云开始通过自主研发和人才引进等方式,不断开发出自主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核心底层技术。

  为了聚集更多用户,阿里云主导的云栖大会每年在全国开展数场会议,全方位展示云计算最新应用和实践成果。腾讯云峰会也开展数次。

笔者了解到,云计算更大的空间在未来与大数据的结合。IT上云之前,企业的数据是存储在自己的IT系统中,而云化之后,企业的经营数据留存在了云端,原来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独立分散的数据也将通过云产品打通。因此,云化之后,企业势必将对数据服务产生新的需求。

  如今,云服务从以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型的1.0时代进入以AI、大数据为前景的2.0时代,从资源服务向能力服务转型、向产业深耕。

  以阿里云为例,今年6月,阿里云ET农业大脑对外发布,希望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进入农业,是阿里云ET大脑在城市管理、工业优化、环境治理、航空调度后的又一站。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表示:“人工智能要和产业结合才有价值,我们希望用人工智能帮助农户农企‘对症下药’,实现中国农产品‘三级跳’,即更安全、更营养、更值钱。”

  在新的趋势下,笔者认为,没有整合能力的中小云企业将面临危机,而拥有完整产业链的阿里云、腾讯云等将和人工智能深度结合。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微软高管自曝云计算大战秘密武器 ..
下一篇云计算领域未来有哪些大热门趋势?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