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信息化与通信融合产品选型平台及垂直门户
注册 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企业新闻 招标信息 行业应用 厂商专区 活动 商城 中标信息

资讯
中心

新闻中心 人物观点
厂商专区 市场分析
行业
应用
政府机构 能源产业 金融机构
教育科研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应用
分类
统一协作 呼叫客服 IP语音 视频会议 智能管理 数据库
数字监控 信息安全 IP储存 移动应用 云计算 物联网

TOP

我国云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巨头打响“云大战”
2018-12-28 17:56:31 来源:中国商网 作者:【
关键词:云计算
 
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的热潮下,我国云计算发展正式迎来需求爆发期,公有云市场规模保持在50%以上,未来三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随着云计算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抱”云计算服务。巨头们持续加码,一场“云大战”一触即发。

  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的热潮下,我国云计算发展正式迎来需求爆发期,公有云市场规模保持在50%以上,未来三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随着云计算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抱”云计算服务。巨头们持续加码,一场“云大战”一触即发。

  我国云市场规模增长快 渗透率仍低

  随着云计算步入第二个发展1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趋于稳定增长,我国云计算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云计算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政府、金融、工业、交通、物流、医疗健康等传统行业,从产业协同的角度,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IT设施,助力中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大数据的数据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价值挖掘等产业功能。云计算的弹性伸缩、快速调整、数据互通等特点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8年)》统计显示,我国公有云市场保持50%以上的增速。2017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 691.6 亿元,增速34.32%。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264.8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55.7%,预计2018-2021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902.6 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达 426.8 亿元,较2016年增长23.8%,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到 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55.7亿元。

  其中,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成为公有云中增速最快的服务类型。2017 年,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达到148.7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70.1%。截止2018 年 6 月底,共有301家企业获得了工信部颁发的云服务(互联网资源协作服务)牌照,随着大量地方行业IaaS服务商的进入,预计未来几年IaaS市场仍将快速增长。PaaS(平台即服务)市场整体规模偏小,2017年仅为11.6亿元,较2016年增加 52.6%。SaaS(软件即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4.5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39.1%。

  兴业证券计算机及互联网资深研究员雷雳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前几年,云计算作为当时贯穿热点板块的重要技术被资本所重视,但是相关公司从产品落地到业绩增长都没实现较好的结果。经过几年的发展,云计算等创新技术不管在规模效应还是性能成熟度上相比2014-2015年的“雏形阶段”都不可同日而语,以此为新型架构的IT布局方式正从互联网行业向医疗、金融等行业渗透。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云计算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虽然整体行业趋于成熟,但渗透率并不高。全球市场中,全球IT总投入大概是3.5万亿美金,其中云计算市场只占到3000亿美金左右,整个市场渗透率只有10%左右,而国内云计算市场渗透率更低。爱分析首席分析师李喆表示,中国云计算市场渗透率只有5-7%,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融合和智能化是云计算领域的两大重要趋势。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较小,与全球云计算市场相比有3-5年的差距。从细分领域来看,国内IaaS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以阿里云、腾讯云、UCloud为代表的厂商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并开始与AWS、微软等国际巨头展开正面竞争。国内SaaS市场较国外差距明显,与国外相比,国内SaaS服务成熟度不高,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市场规模偏小。

  为了推进云计算的快速发展,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 年)》,计划目标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印发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指南”),指导和促进企业运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施指南从实施上云路径、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支撑服务等层面,为推进企业上云提出了指导。其还提出企业上云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

  巨头开启“云大战” 中小企业还需努力

  云计算的弹性伸缩、快速调整、数据互通等特点也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随着云计算技术与市场日益成熟,企业的“上云”意识和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在云计算产业充满巨大前景的激励下,巨头们也纷纷加码云计算,一场“云大战”一触即发。12月18日,百度宣布将智能云事业部(ACU)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负责人工智能(AI)企业级业务和云业务,由百度云总经理尹世明负责,向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汇报。百度创始人、董事长李彦宏在内部信中称,此次调整是为了加快AI与产业结合,推动产业智能化。利用百度在AI、大数据及云计算上的技术优势,聚焦关键赛道,为百度打造新的增长引擎。

  无独有偶,3个月前,腾讯也完成组织架构升级,成立了新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强化了腾讯云的战略地位。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产业互联网最初的营收机会还是来自云业务,腾讯的云服务增长非常快,市场份额一直不断提高。”

  国内云服务领跑者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前不久,张勇宣布阿里开启新一轮组织架构升级,主要针对的是阿里云和零售事业群,BAT的“云计划”都已经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国内云计算巨头远不止BAT。知名咨询机构IDC发布了新一期《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跟踪报告》,数据显示,在2018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上,阿里云虽然继续保持领军位置,但受限于增速下滑,市场份额同比下降2.5%,为43%;腾讯云第二,份额11%;中国电信排名第三,份额8%;AWS第四,份额6%;金山云第五,份额5%。

  作为国内最大的云服务供应商,阿里云近年来的市场份额处于下降之中,腾讯、中国电信、金山云等纷纷以它们的独有优势以差异化抢夺了阿里的部分市场份额。

  据媒体报道,中国电信是国内最大的固网运营商,2016年的时候有数据分析指当时全国的IDC数据中心有超过六成搭建于运营商网络,其中又有超过半数搭建于中国电信,由此中国电信也拥有了发展云计算业务的基础,而中国电信也顺势发展出天翼云。今年6月,天翼云和云上贵州正式签署《基础设施协议》,标志着自今年2月28日中国内地的iCloud业务由云上贵州负责运营后,中国电信天翼云将和云上贵州共同为iCloud提供云存储服务,该笔签约是业内目前最大的云计算存储类订单。

  金山云是当下风头正劲的小米创始人雷军投资的企业,凭借着小米的支持金山云如今也已成为国内第五大云计算企业。金山云CEO王育林在公开场合表示,目前金山云通过AI技术深入业务场景,提供稳定的企业级解决方案。比如,金山云客户广泛分布在视频、游戏、政务、金融、医疗、制造、教育、工业等各个领域,拥有多种完整行业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最大的手机企业,华为更有底气发展自己的云计算服务。数据显示,虽然华为在中国以及全球云服务市场中的份额当前大大落后于阿里巴巴,但华为拥有的云计算专利数量却是排在了全球第八的位置。有分析认为国内的云计算企业采用的服务器、网卡、网络设备等搭建起来它们的数据中心,从这方面来看华为在硬件方面确实有它的底气。

  虽然科技巨头们在云计算领域战得如火如荼,但对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来说,上云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中小微企业上云白皮书(2019)》显示,目前,中国企业上云仍处于初级阶段。从企业类型视角看,中小微企业上云水平仍待提升;从行业视角看,网络服务市场表现突出,制造业云化趋势显现;从区域分布视角看,企业上云区域分布“东高西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地区企 业上云水平高,而甘肃、云南、新疆、西藏等地区企业上云水平相对较低。中小微企业在上云上平台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个性化需求多、对数据的安全性、价格的敏感性以及退出的方式高度关注、后期运维难度大,持续创新困难等三大痛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要解决的共同课题。“上云”已被视为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加大力度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其中,《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 、《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全国20多个省市也先后推出支持当地企业上云的行动计划,这都印证了政府相关部门对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助力中小微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决心。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互联网平台或企业单位自行提供,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不负责,Voipchina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印度云服务争夺战 是一场中美对决
下一篇PaaS行业:云服务领域的新风口

热门文章

图片主题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2003-2009 网络通信中国(原VoIP中国)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503927495@qq.com
  京ICP备05067673号-1 京公网安1101111101259